康王路

康王路

中文名 康王路
长宽 长约2.8公里、宽40米
目录导航

简介

       康王路(kāng wáng lù),位于广州市荔湾区,呈南北走向,北起东风西路,南到十三行、杉木栏路交界,南接镇安路。“康王路”曾经有一段时间叫“世纪路”。最终,广州市地名办经过反复推敲,将这条经过康王直街、康王上、下街的规划路,敲定更名为具有历史基础及文化内涵的“康王路”。

      主要路口有: 西华路、芦荻街、中山路、龙津路、长寿路、下九路、十八甫路、和平路、衫木栏路等,下穿流花湖隧道,依次下穿东风西路、流花湖公园、流花路、站前路、环市西路,北接广园西路。

兴建

       康王路可以说是一条拆出来的道路,南北走向的康王路修建之后大大缓解了荔湾区南北走向的车流,也方便了附近市民的出行。

       康王路的最前身是带河路,当时的带河路很短,只有现在的龙津路到长寿路之间的一小段。当时,带河路是一条沥青路,不足3米宽,而且曲曲折折,道路的周边都是居住区。后来广州城市要发展,道路也必须扩建,而且要贯通南北,一直通到珠江边的人民桥。 

        康王路的兴建,是为了解决荔湾区没有一条贯穿南北的主干道带来的交通问题,道路于1996年8月立项建设,建设工程包括扩宽镇安路、带河路、康王直街以及拆迁康王上街、康王下街等地的民居。

       工程分两期建设:2000年10至12月为第一期,建成中山七路至长寿西路段;2001年7月至2002年4月为第二期,完成东风西路至中山七路段和长寿西路至杉木栏路段。2002年5月1日,全线建成通车。

       道路兴建过程中,为保护广州保存下来的唯一近代专业会馆锦纶会馆,广州市政府出资对其进行整体平移,以保持其原貌。会馆已于2005年1月18日重新对公众开放。

命名

        在广州市,以“康王”或“康公”命名的街道、马路,除荔湾区中山七路康王直街、康王(上、下)街外,还有如下一些:海珠区前进路的康公街、同福中路的康王后街等。经查找有关史料得知,原来这些街、路名都因同名祠庙而得名。这位被人们神化了的“康公”、“康王”,其实是一位宋代的爱国将领,叫康保裔。

康保裔简介

       康保裔是河南洛阳人,出身将门,他三代均是殉身保国,屡受封号;祖父及父亲均为国捐躯、战死沙场,受到皇帝的封号奖赏。宋太祖赵匡胤开国之初,康保裔随军破浔洲、攻克广阳,其势锐不可挡,俘敌过千。在西岭关与敌战斗使辽兵闻风丧胆。

      康保裔官升至高阳关(即今河北省保定市附近)都部署,即高阳关的驻军最高指挥官,担任着重要的边防重任。

      北宋时期,辽国连年向中原发动掠夺性战争,康保裔精忠报国,坚决抵敌,在宋真宗咸平三年(公元1000年),辽国派军队向中原发起进攻。驻守在高阳关的康保裔,此时已年逾花甲,他仍率军坚决抵抗,在一次会战中,由于友邻部队主将临阵退缩,使他身陷重围。双方经过激烈战斗,终于寡不敌众,他退守城池,与敌激战两昼夜,他与全体将士最后光荣牺牲。宋真宗闻讯,慨叹不已。为表悼念,废朝二日,并对群臣说:“保裔一家三代,捐躯沙场,一门忠烈,深为可嘉!”他还召见其三子一孙,一一封官加勉,从优抚恤。此后数百年间,人们为了纪念他,在大江南北全国各地,建立康公庙、康王祠祭祀他。

纪念

        他的事迹,在后人撰写的《宋史·忠义传》中及《河南通志·忠烈传》中,以及清代蔡东藩编著的《宋史演义》中,均有记载,据《宋史·忠义传》载“……康保裔,其时路振作《祭战马文》云:咸平中,契丹犯高阳关,执大将康保裔,略河朔而去。未尝以死节许之也。

       黔粤间皆庙祀之,呼之康王,或称康公”。粤人也在羊城的珠江南北建起多间祠庙来纪念他,日后,还把祠庙附近的街巷、路名改为康王、康公的街名、路名。在中山七路的康王直街,就曾建有一间康公庙,来祭祀纪念他。后毁。康王路的命名,保留了珍贵的历史信息。[1]

更名

        2000年10月24日,北起东风西路,南至六二三路并连人民桥的规划路曾经被命名为世纪路。当时因为整条规划路还没有建好,虽然已经命名,但还没有正式竖路牌。到后来快要通路的时候,有关部门就提出了更名的要求。更名的三个理由是: 

        一、更名为“康王路”具有历史基础及文化内涵。该规划路经过康王直街、康王上下街,而“康王”的称谓主要是来源于附近原有的一座康王庙,此庙是纪念宋朝的一位爱国将领——康保裔,他在任高阳守将期间,辽国进犯中原,他不顾年龄高迈,奋起抵抗,但寡不敌众,为国捐躯,后人敬其忠勇而建立“康王庙”。该规划路更名为康王路,既延续了历史文化传统,也与荔湾区商贸旅游区的规划相承接。

       二、“康王路”的称谓已广为流传,得到各方默认。在过去的建设、管理等工作中,市区政府及有关部门长期把该规划路段使用“康王路”的名称。此外,由市立项的中山七路至西华路地下人防工程也被批准命名为“康王路地下人防工程”。由于“康王路”称谓已被广泛使用,如采用世纪路命名,将产生混乱。 

        三、“世纪路”称谓商业味浓,不为群众接受。很多市民已经习惯了“康王路”的称谓,而对“世纪路”知之甚少,取名“世纪路”没有任何历史和地理依据。 

      “康王路”曾经和“世纪路”这两个名字出现过一段时间的争论,到底取哪个名字更好,最后出于尊重历史文化传统和市民的意愿考虑,最后定下了现在的康王路路名。

地陷

      2013年1月28日16时37分许,广州康王南路公交站地铁施工工地旁发生坍塌,坍塌面积约50平方米,深约9米。

现场画面现场画面       下午4时,随着“嘭”的一声,广州市荔湾区康王南路与杉木栏路交界处,一家面馆突然发生塌陷,随后整栋楼慢慢陷下去,2栋楼共6家商铺、路上两棵大榕树“坠入”大坑内,附近居民和路人仓皇逃离,现场还散发着煤气味。40分钟内共发生6次地陷,而昨晚9点多钟,在浇灌水泥“补洞”时,再发生两次地陷。

8次地陷花店面店被吞没

       事发在荔湾区康王南路与杉木栏路交叉处,旁边是地铁6号线文化公园站施工现场。昨日下午5时30分许,康王南路、十三行路、人民桥和杉木栏路全部被封锁,现场大范围拉起警戒线。地陷大坑深约10米,面积约100平米,两栋连着的两层高楼房、路边两棵大榕树都坠入大坑。

面店服装店花店陷入大坑

康王路地陷康王路地陷       据附近商铺老板说,事发在约下午4点40分,地陷处的楼房有6间商铺,其中一间是兰州拉面馆,突然听到“嘭”的一声响,兰州拉面馆处发生地陷,店内的人吓得冲出店。不久,整栋楼慢慢倾斜,地面很快出现一个大坑。“40分钟内,发生了6次塌陷,尘土飞扬,很吓人,大概两三分钟内,连着的两栋楼都陷了下去,倒坍了。”

       17时50分,据塌陷现场仅10余米的鸡栏街已空无一人。鸡栏街54号是一栋2层建筑,透过一间1楼的厨房门,行进2米,脚下便是塌陷的巨大窟窿,厨房的一半已完全塌陷。厨房内一个大锅里装满未煮熟的食物,厨房门口,两个大型塑料筐放着生姜和酸菜,其中一个塑料筐被逃生的街坊踩至完全变型。据街坊介绍,塌陷沿街商铺中,有兰州拉面店、早餐店、服装店、花店及一家桂林米粉店。

确定现场无人员伤亡

          消防车、警车、救护车很快赶到现场,警方拉起了警戒线。8台消防车约40名消防官兵到场处置,警方立即疏散附近的群众。据现场工作人员介绍,由于地下情况尚未明晰,不排除继续塌陷的可能。“塌陷那个位置有个红绿灯,肯定有人等红绿灯的,不知道有没有人被埋。”警戒线外,围观的群众一度紧张。

       随着塌陷的继续,警戒区也越来越大。夜晚9时,塌陷地点方圆50米定位“禁人区”,方圆150米为“隔离区”。消防官兵随后动用3台生命探测仪,对事故区域进行仔细探查。截至昨夜20时40分,搜救人员初步确定塌陷区内没有人员被埋被困。

      广州地铁称,因疏散及时,事故中没有发生人员伤亡。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