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昌濬

杨昌濬

中文名 杨昌濬
政治面貌 群众
国籍 中国
目录导航

基本资料

姓名:杨昌濬

性别:男

死亡年月:1897年

国籍:中国

朝代:清朝

籍贯:湖南湘乡

民族:汉族

身份:官员

个人简介

杨昌濬(?-1897年),字石泉,湖南湘乡人。清朝官员。

早年随罗泽南训练团练,出援湖北,叙功授为训导。从征安徽、江西,屡有战功,迁知杨昌濬书法杨昌濬书法县。同治元年(1862年),随左宗棠入浙。浙西平定后,迁浙江盐运使,累擢浙江布政使。同治八年,署浙江巡抚。同治九年,实授浙江巡抚。

光绪元年(1875年),因余杭葛毕氏案褫职。光绪四年,起复,帮办新疆军事。数迁至漕运总督。光绪十年,中法战争爆发,法军进攻福建,清廷命左宗棠为钦差大臣主军务,杨昌濬帮办。闽浙总督何璟以不谙兵事,自请解职,遂命杨昌濬代为闽浙总督。光绪十四年,任陕甘总督。因督战不力,部下以枪械资敌,遂酿成湟中河州、狄道大乱,罢官。光绪二十三年,卒。

生平介绍

同治元年,从左宗棠入浙,规江山,与刘典、刘璈分三路攻石门,破寇卡数重。进取花园港,纵火燔其棚,会天雨,止。其秋,规龙游,昌濬御寇莲塘,破之;又败之孟塘,寇逸。李世贤闻警,遣悍党赴救,中路寇方攻刘培元营,昌濬自山下击,寇大溃,迁知衢州府。明年,师逼龙游城南,筑三垒。寇夜奔,昌濬蹑之汤溪。城拔,授粮储道。与蒋益澧合兵万三千战馀杭城西北,寇益浚壕树垒拒师。昌濬攻北门,寇出战,会诸军击之,寇却,昌濬连夷五卡。次日,攻林清塘,去城北十里,[1]汪海洋老巢也,昌濬觇寇垒阻水,虑日暮为寇乘,乃退师。又明年,规武康,复其城。进略湖州,寇窜泗安、梅溪,昌濬自簰头进桐岭扼之,北攻安吉,追寇至孝丰,遇湖州败寇,复与璈合攻之,降者七千馀人,辄解散。浙西平,迁盐运使,累擢布政使。九年,除巡抚。巡视镇海海口,条具见闻,陈大恉,谓宜师敌伎,练劲旅,修筑炮台,上嘉纳之。是时朝廷方锐意求治,诏举贤才,昌濬以粮道如山四人应,力荐甘肃知县陶模才器远大,卒如所言。坐馀杭葛毕氏案褫职。光绪四年,起佐新疆军事。数迁至漕运总督。十年,法人扰海疆,朝旨以闽事亟,命宗棠为钦差大臣,主军务,昌濬与穆图善佐之,张佩纶则会办也。闽浙总督何璟自以不谙兵事,请解职,遂命昌濬代之。昌濬未至军,而佩纶已遁,事下宗棠、昌濬。覆奏入,上责其袒护,移督陕甘,加太子太保。

罢官归家

昌濬性和巽,而务为姑息。督甘日,左右通回匪,莫能制,枪械反资寇,遂酿成湟中河、狄乱。昌濬檄各路募土勇助战守,电令提督雷正绾往河州镇慑,张永清往西宁策应,苏员屿往巴燕戎甘、都堂驻防,并具起事颠末以上。事闻,严旨责其庸瞆,乃罢官。二十三年,卒,释处分。嗣以魏光焘请,予甘肃建祠。

杨姓起源

1、出自姬姓。周成王封弟弟叔虞于唐,人称唐叔虞。唐叔虞的儿子燮继位后,因唐地有晋水,就改称晋侯。周宣王之子尚父,幽王时被封为杨侯,春秋时晋国灭杨,杨成为晋杨姓杨姓国羊舌肸的封地。晋武公(燮的第10世孙)时封次子伯侨于杨,称杨侯,是为杨姓人的受姓始祖。伯侨之孙突食采于羊舌,为羊舌大夫,是为羊舌氏。突之孙肸,字叔向,又称叔肸,因戴晋有功,被分封于杨氏邑,其子伯石以邑名为氏,称杨氏。公元前514年,晋灭羊舌氏,伯石有子逃往华山仙谷,遂居华阴,称为杨氏,史称杨氏正宗。

2、出自赐姓。三国时,诸葛亮平定哀牢夷(湖南、贵州的僚族分支)后,赐当地少数民族为赵、张、杨、李等姓。

3、出自他姓改杨姓。如福建林姓迁居广东梅州后改姓杨。《北史》载,杨义臣本姓尉迟,后改杨氏。

4、出自他族改姓。如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施行汉化,有代北三字姓莫胡卢氏改为杨氏。

5、以封地为姓。周武王之子(姓姬)叔虞,字子于。周灭唐(今山西翼城西)后,把唐封地给他。并赏给他怀姓九宗。叔虞(又称唐叔)的儿子燮继位以后,因唐地南临晋水,就改称晋侯。这样,叔虞就成了周代晋国的始祖。叔虞的后裔有封于杨者。杨,在今山西洪洞东南。春秋时灭于晋国,成了晋国大夫羊舌肸的封地。被封于杨地者的后代就用封地名“杨”作为姓氏。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