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76年(清光绪二年)至1878年,左宗棠督率清军歼灭和驱逐阿古柏侵略军,收复新疆失地的战争。
清收复新疆之战 19世纪中叶,英俄两国加紧对中亚地区的殖民争夺,并觊觎中国领土新疆。1865年(清同治四年),在英国支持下,中亚浩罕国(今乌兹别克斯坦境内)军事首领阿古柏率兵侵入中国新疆南部,后自立为“汗”,建立“哲德莎尔”伪政权,继而侵占天山南北的广大地区,实行殖民统治。是时,清政府正全力镇压内地人民起义,无暇西顾。1871年,沙皇俄国乘机出兵占领新疆伊犁地区,使新疆陷入被英俄两国肢解侵吞的险境。在陕甘总督左宗棠等人的积极推动下,清政府决心派军队收复新疆,于1875年任命左宗棠为钦差大臣,督办新疆军务。根据新疆的地理特点和敌我态势,左宗棠制定出收复新疆的战略方针——“先北后南”、“缓进急战”。鉴于新疆远离内地,人烟稀少,产粮不多,左宗棠特别重视西征大军的后勤保障,亲自部署粮饷的筹集、采办和转运,以确保西征计划的顺利实施。西征军主要由道员刘锦棠部、乌鲁木齐都统金顺部和广东陆路提督张曜部组成,总兵力六七万人,由刘锦棠总理行营营务。1876年4月上旬,左宗棠由兰州移驻肃州(今甘肃酒泉)。时西征军先锋已进抵新疆哈密、巴里坤和古城(今奇台)一带。8月中旬,刘锦棠和金顺率所部攻克古牧地(今米泉),歼其5000余人,并乘胜收复乌鲁木齐。11月上旬,清军攻克玛纳斯南城,平定了整个北疆地区。时临冬季,大雪封山,清军就地休整筹粮,以待再战。1877年4月,左宗棠指挥清军分三路进军南疆:刘锦棠部由乌鲁木齐南攻达坂;张曜部由哈密西进;记名提督徐占彪部由巴里坤进至盐池,与张曜部会师后合攻辟展(今鄯善)和吐鲁番。至月底,清军先后攻克达坂、托克逊、吐鲁番等地,扼住南疆门户,为夺取战争全胜创造了有利条件。阿古柏绝望自杀,其子海古拉率残部西遁,并企图在英俄两国庇护下作最后的负隅顽抗。左宗棠揭穿英国的“调停”阴谋,决心继续西征。10月,西征军刘锦棠部征战1000余公里,以破竹之势收复南疆东四城喀喇沙尔(今焉耆)、库车、阿克苏和乌什。南疆西四城叶尔羌(今莎车)、英吉沙尔(今英吉沙)、和阗(今和田)和喀什噶尔(今喀什)之敌分崩离析,有的主动投奔清军。12月中旬至1878年1月初,清军又相继收复南疆西四城。整个新疆除沙俄侵占的伊犁地区外,全部回归祖国的怀抱。
点评:此战,清军的战略方针正确。左宗棠根据西北战场具体情况,提出“缓进急战”、“先北后南”的总的方针,把粮饷的采运、保障和武器弹药的供应放在战略位置加以考虑,使战争准备十分充分,体现了因地制宜、打有准备之仗的原则。事实证明,这一方针完全符合新疆战场实际,是十分正确的。另外,清军的作战指挥灵活机动。左宗棠坐镇肃州,掌握全盘情况,而将前线指挥权赋予刘锦棠。刘锦棠和前敌诸将积极协同,善于抓住有利战机,机断行事,从而在整个收复新疆之战中攻必克,战必胜,势如破竹,锐不可当。清军收复新疆战争的胜利,彻底打破了英俄两国企图利用阿古柏侵略势力肢解并侵占中国西北广大领土的美梦。迫于阿古柏侵略势力在短期内被逐灭殆尽和左宗棠西征大军积极准备进军伊犁的态势,沙俄不得不与清政府就伊犁问题举行谈判,最后于1881年签订《中俄伊犁条约》,中国收回伊犁地区和特克斯河上游两岸的领土。
(1812-1885),汉族,字季高,一字朴存,号湘上农人。晚清重臣,军事家、政治家、著名湘军将领,洋务派首领,官至东阁大学士、军机大臣,封二等恪靖侯。一生经历了湘军平定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镇压陕甘回变和收复新疆等重要历史事件。潘祖荫称赞他“国家不可一日无湖南,即湖南不可一日无宗棠也。” 光绪六年(1880年)春,左宗棠定出三路进兵伊犁之策。同年四月十八,左宗棠携棺木出关西征,以示与沙俄决一死战。一年后,新疆全境收复。这是晚清历史最扬眉吐气的一件大事,是晚清夕照图中最光彩的一笔。《恭诵左公西行甘棠》:大将筹边尚未还,湖湘子弟满天山;新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渡玉关。便是描写此事件。 《左宗棠平西战图之二》任何一位有实战经验的将军都不会忽视武器的力量,毕竟将军们的专职就是打仗,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政治手腕还是留给政客们去发挥。为了对付阿古柏匪徒的洋枪洋炮,左宗棠从广州、浙江调来专家和熟练工人,在兰州造出大量先进武器,还仿造了德国的螺丝炮和后膛七响枪,改造了中国的劈山炮和广东无壳抬枪。经过一段时间扩充军备,已有了一批威力较强的轻重武器。可以说这时左宗棠的部队已经是接近近代军队了,火器占的比重相当大。
(Mohammad Yaqub Beg,1820-1877),汉名阿古柏,为中亚浩罕汗国阿克麦吉特(白色清真寺)伯克(古代维吾尔族官名)。1865年至1877年,他在沙俄以及英帝国的幕后支持下,入侵中国新疆,成立哲德沙尔汗国,后被清朝陕甘总督左宗棠击败。史称“阿古柏之乱”,他也被被中国人称为“中亚屠夫”, 阿古柏之乱后,西方势力插足新疆,英国和俄国先后在喀什开设了总领事馆,加强了对中国西部的渗透和争夺。
(Александр II Николаевич,1818—1881),俄罗斯帝国皇帝,是俄罗斯历史上与彼得大帝、叶卡捷琳娜二世齐名的皇帝。沙俄一直致力于在中亚的扩张,1866 年,沙俄与阿古柏达成互不干涉协议。1872 年 6 月,沙俄竟无视中国主权,擅自与阿古柏签订“通商条约”(即“俄阿条约”)。此后,俄英两国向阿古柏提供大量武器,支持其抗拒清军收复新疆,分裂中国,进一步加剧了中国的边疆危机。在此期间,沙俄还借口安定边境秩序,出兵强占了中国的伊犁地区。1881年2月24日签订《中俄伊犁条约》。
(1839-1890),字劼刚,号梦瞻,中国清代著名外交家,中兴名臣。祖籍湖南衡阳,出生于湘乡县荷塘,曾国藩次子。工诗文,书法篆刻,善山水,尤精绘狮子。袭父曾国藩一等毅勇侯爵,官至户部左侍郎。德宗光绪十六年卒,终年五十二岁,谥慧敏。纪泽学贯中西,有诗古文及奏疏若干卷,早岁所著,有《佩文韵来古编》、《说文重文本部考》、《群经说》等,并传于世。 1880年曾纪泽出使俄国,与沙俄谈判修改《里瓦几亚条约》。曾纪泽抵达俄国后,“与俄外部及驻华公使布策等前后谈判历时10阅月,正式会谈辩论,有记录可稽者 51次,反复争辩达数十万言。至光绪七年正月二十六日(1881年2月24日),终于达成《中俄改订条约》(即《中俄伊犁条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