仪器与电子学院是以科研为特色的品牌学院,拥有“仪器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和“电子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现设有“仪器科学与技术”博士后流动站和“测控技术与仪器”、“微电子科学与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三个本科专业。学院拥有“电子测试技术”国家级重点实验室、“仪器科学与动态测试”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微纳惯性传感与集成测量”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山西省动态测试技术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山西省测控仪器与动态测试示范实验中心、山西省微米纳米技术研究工程中心,建有特色明显、优势突出的微纳制造工艺线,拥有多个专业实验室和学生课外科技创新实践基地,为各学科专业学生培养提供了优越的实践和科技创新平台。
学院现有全日制本科生1500余人、研究生600余人,生源来自于全国31个省、市和自治区。学院拥有一支年龄结构合理、专业水平突出的师资队伍,教职工总人数70余人,其中副高级以上职称50余人,留学归国人员10余人,80%的教师具有博士学位或为在读博士。包括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人、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3人、山西省百人计划人才5人、三晋学者2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5人、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获得者1人,省级教学名师5人,以及90时代工作室。
学院坚持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科研促教学,鼓励教师广泛开展科研与教学工作。近年来,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以及省部级科技奖励16项,出版学术专著、译著、教材等10部,年均获得授权发明专利20余项,年均公开发表SCI、EI收录学术论文100余篇。此外,学院是中国微米纳米学会、中国兵工学会的会员单位和理事单位,是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仪器科学与测控技术专业委员会以及中国兵工学会测试技术专业委员会的挂靠单位。
仪器与电子学院始终以建设“学术活跃、教学严谨、科研出色、教育创新”的特色学院为宗旨,把培养复合型应用人才放在首位,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重视基础教学与专业实践相结合,强化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培养。根据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结果与就业需求不断进行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保证所培养学生在电子行业领域拥有过人的竞争实力,可胜任相关的研究、教学、开发、管理工作。
中北大学电子科学与技术学科建设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学科建设成绩突出。该学科下设“电子科学与技术”和“微电子科学与工程”两个本科专业,分别于2001和2003年开始本科招生,于2003年由教育部批准获得“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硕士点,于2006年分别获得“物理电子学”、“电路与系统”和“电磁场与微波技术”三个二级学科硕士点,于2010年获得“电子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硕士点,至此拥有完整的电子科学与技术学科体系,其中“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是国防科工局重点学科和国防特色学科。中北大学“电子科学与技术”学科在2009年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信息网站公布的全国高校同学科排名中名列第23位。
该学科面向深空探测、载人航天以及近地空间飞行器等国家重大工程的发展需要,主要针对航空、航天、兵器等领域在高温、高压、高速旋转以及高过载冲击等特种恶劣环境下对微小型、高可靠性MEMS器件和系统集成技术的应用需求,围绕微电子学、光电子学以及微纳米技术的内涵发展,重点开展基于新材料、新结构、新效应的微纳传感器件,光电子器件与仪器,电子线路的设计、加工、制造以及系统应用等方面的基础科学和关键技术研究,经过近十年的快速发展,凝炼形成了微纳结构与器件、微纳加工技术、电子线路设计及应用和光电子器件与仪器等四个稳定的特色学科研究方向,为我国载人航天(神州系列)、深空探测(嫦娥探月工程)等国家重大工程提供了关键器件及核心支撑技术,成为我国动态测试和微纳传感器件技术的重要研究基地,为我国航天事业和装备制造业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学科研究方向一:微纳结构与器件
本方向主要针对功能结构、器件尺寸从微米尺度延伸到纳米尺度所凸显的纳米效应(尺度效应、表面/界面效应、量子效应),重点开展基于新材料、新结构、新效应的新型功能结构与器件研究,在实现高精度、高灵敏度传感结构与器件方面加强特色研究。
(a)微纳耦合效应在纳米尺度及微纳跨尺度下揭示材料结构与性能之间的依赖关系,并研究微纳结构对基础效应的验证方法。开展低维度半导体材料的外延生长和异质集成研究,结合半导体超晶格的共振隧穿效应和微纳机电传感探测技术。通过新型功能材料薄膜工艺与MEMS技术相结合,实现基于功能材料的新型微纳器件研究与开发。
(b)宽禁带半导体薄膜敏感结构及器件针对国家重大工程项目、载人航天遇到的超高温应用环境下的微器件生存的难题,利用GaN、SiC等宽禁带材料在温度稳定性方面所具有的传统半导体材料不可替代的优势,开展基于宽禁带纳米敏感结构和非接触无源信号传输的高温压力传感测试技术,开发实现GaN、SiC等典型宽禁带半导体的加工方法,为超过600℃的高温环境下压力、加速度、热流、温度等参数的获取提供有效手段。
(c)纳机电矢量水听器集成应用探索开展基于仿生矢量水听器的阵列化和水下成像技术研究,深入系统揭示基于纳机电矢量水听器的声目标探测和定位方法,实现了水下目标的远距离矢量探测和仪器设备。
学科研究方向二:微纳加工技术
本方向主要针对高温、高压、高速旋转以及高过载冲击等特种应用环境下对微小型、高可靠性MEMS器件加工技术的应用需求,开展微传感器、微执行器和微集成系统方面的基础理论、仿真设计、加工制造方法研究,重点解决MEMS器件在恶劣应用环境下的微小型化、高稳定以及高可靠性等关键科学问题。
(a)微纳电传感器件开发GaAs基纳米薄膜压阻结构制备工艺,进一步研究开发基于量子隧道效应、纳米膜隧穿效应等的高灵敏e指数器件;设计开发具有微分负阻效应的双空气桥共振隧穿结构,为纳机电传感器件研制提供了设计和工艺的理论基础。
(b)高灵敏传感器件针对高速旋转器件灵敏度的测量问题,在不改变环境的前提下,利用e指数半导体器件多个工作区特点和表面浅结制造工艺,实现外界信息的高灵敏传感测试方法。
(c)微型加工系统针对未来数字化、微型化、集成化器件的发展需求,研究宽禁带半导体GaN/AlGaN异质界面的力电耦合机制和二维电子气(2DEG)电子浓度与应力水平的关系,开发GaN基HEMT的力电转换机理和基于SiC的多参数敏感结构,实现GaN、SiC等典型宽禁带半导体的加工方法。
学科研究方向三:光电子器件与仪器
本方向主要以光电子技术在微纳传感与精密测试领域的应用需求为背景,针对微电子技术向光电子技术发展过程中的前沿基础科学问题,重点开展微型光谐振腔物理与器件、微集成光电传感器及精密光电仪器的研究:
(a)微惯性器件研究新颖的正交梁式微结构隧道陀螺、纳米薄膜隧穿效应陀螺概念和结构模型,研制基于微腔物理的微光机电陀螺和微加速度计惯性器件,实现多气体传感器和瓦斯报警器。
(b)微结构测试系统研究微结构器件测试系统体系结构、微弱信号检测、通道模型、隔离抗干扰和信息获取策略等方法和技术;研制基于激光拉曼光谱仪与调制技术相结合的应力测试仪器,解决MEMS微结构静、动态应力测试的难题。
学科研究方向四:电子线路设计及应用
本方向主要以航天、航空、兵器等领域恶劣环境下的武器装备自动检测为背景,研究高温、高压、高过载条件下的复杂电子设备及系统的自动检测、故障诊断技术。
(a)电子数据记录器研究狭小空间内高过载、高温、高压、高转速与瞬态大量值动态数据记录的设计理论,实时数据压缩存储算法,抗高过载记录器的防护、缓冲、强化封装的硬回收技术;解决有限容量约束下的弹箭飞行中非平稳动态参数的可靠记录问题;研制系列基于大规模逻辑电路的小型化高集成度导弹黑匣子,为深空探测、载人航天、国防武器研制等应用领域提供技术与产品服务。
(b)飞行体电子设备综合参数测试仪研究电子自动检测系统体系结构、微弱信号检测、通道模型、隔离抗干扰和信息获取策略等方法和技术;面向长征系列火箭及多种型号导弹的过程检测、弹箭电子设备的自动检测和故障诊断中的应用需求,开发飞行体电子设备综合参数测试仪,为航天飞行器及其电子设备的研究、生产、试验提供了高效、有力的检测手段。
1、学科基础
中北大学“仪器科学与技术”学科创建于1986年教育部批准的硕士点学科“精密仪器及机械”和1988年机电部批准的重点学科“测试计量技术及仪器”;1996年“测试计量技术及仪器”被教育部批准为硕士点学科,1998年被教育部批准为二级学科博士点;1999年“仪器科学与技术”被山西省批准为基础研究重点学科,2000年被教育部批准为一级学科博士点。2002年“测试计量技术及仪器”二级学科被批准为国防科工委重点学科和山西省重点学科,2004年“精密仪器及机械”二级学科被批准为山西省重点学科。拥有“动态测试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电子测试技术”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仪器科学与动态测试”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本学科研究服务的对象为兵器、航空、航天、石油、船舶等行业,在武器瞬态高温、高压、高速、高冲击、高精度测试的动态校准理论与技术研究方面,在国防、国民经济和科学研究中起着重要作用,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本一级学科现有教师100名,教授20名、副教授30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人,国家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3人、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3人、教育部新世纪人才入选者2人,国家“973”专项获得者4人、国家“863”专项获得者4人、三晋学者2人、山西省百人计划入选者5人、省级以上优秀中青年称号获得者10人,获得教育部创新团队、国防科工委创新团队和山西省创新团队称号。
2、学科水平
中北大学“仪器科学与技术”学科的优势在于通过探索MEMS/NEMS的新原理、新效应,研制一系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超高灵敏的新型微纳器件与微纳集成系统,解决高温、高压、高冲击、高粉尘、湿热等特殊环境下的测试难题;针对武器系统在恶劣环境下对动态测试的需求,实现微小型化信息获取的模块化、系列化,以及数据存储的无线转发及群测群控技术;针对新型武器参数测试具有量值大、变化快、环境恶劣、不可重复、试验成本高、难以实现计量上的溯源等特点,建立温度、速度、激光信息综合探测平台,开展超高速多目标速度、形状、速度分布,超高温温度、温度场、窄脉冲激光综合参数信息等方面的高精度探测技术研究等方面具有鲜明的特色。目前仪器科学与技术学科的全国重点学科有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天津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清华大学和重庆大学。中北大学“仪器科学与技术”学科在2012年全国排名为第七。
兼职院士:张锡祥
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张文栋、刘俊
新世纪国家百千万人才入选者:张文栋、刘俊
科技部中青年创新领军人才:熊继军
三晋学者:熊继军
全国百篇博士学位论文获得者:张文栋
“973计划” 首席技术科学家:张文栋
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张文栋、刘俊
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张文栋、刘俊
全国优秀骨干教师:张文栋
“新世纪学术技术带头人333人才工程”省级人选:刘俊、杨瑞峰
山西省模范教师:刘俊
山西省高等学校中青年拔尖创新人才:张文栋、刘俊、薛晨阳
“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资助”计划:刘俊、熊继军、薛晨阳、张斌珍
山西省教育系统先进工作者:秦丽
山西省学术带头人:刘俊、熊继军、薛晨阳
山西省高等学校优秀青年学术带头人:丑修建、张斌珍、梁庭
一、2013年工作概述
仪器与电子学院自2013年9月成立以来,以建设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重点学科为目标,创新性地开展各项工作。
院务工作方面,学院成立了院务会、教学指导委员会、学术委员会(教授会)、学位评定分委员会(第四届)等,完成了仪器科学与技术、电子科学与技术学科管理部主任、副主任的选聘工作;针对性地制定了一系列可操作性强的文件,如:《仪器与电子学院发展规划》、《仪器与电子学院成果与奖励条例》、《仪器与电子学院职称评审与量化考核办法》、《2.5+1.5本科特色教学创新培养方案》。
党建工作方面,完成院党总支委员会换届选举工作,重新调整了学院教工支部、学生支部机构,充分兼顾学科、专业、基层学术组织的关联性,发挥研究生本科生之间的“传帮带”作用,完成了“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等系列相关活动和工作内容,成功申请基层组织工作立项工作1项、支部组织活动立项工作3项。
二、科研与学科建设工作
(一)强化了学科师资队伍:
1、引进2名“985”高校博士及1名国外博士;
2、新增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1名、教育部新世纪人才1名;
3、晋升教授2名、副教授2名。
(二)学科平台建设:
1、完成“仪器科学与技术”山西省优势重点学科的前期建设工作;
2、完成“电子科学与技术”学科中央支持地方前期建设工作;
3、完成“十一五”国防特色学科建设工作;
4、新增山西省优势特色重点学科经费300万元,学科建设经费131万元,“131”人才经费720万元,山西省协同创新基地建设经费100万元(共1251万元);
创新工作:
1、新增“微米纳米技术山西省研究生教育创新中心”1个;
2、新增“新型仪器仪表技术山西省协同创新基地”1个。
(三)科研学术成果丰硕:
1、申报成功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和面上项目23项,973前期专项2项,863计划项目2项、省部级项目52项;
2、获国防科工局技术发明二等奖、山西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和技术发明三等奖各1项;
3、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其中SCI、EI收录43篇;
4、发明专利授权24项;
5、仪器科学与技术学科、电子科学与技术学科参与了教育部第三轮(2010-2012)评估,分别名列第8和33名。
(四)积极开展学术交流活动:
1、承办了国际测试技术年会(北京),参加了学术活动35人次;
2、应邀参加了“第五届全国仪器科学与技术学科”院长论坛,并做了特邀报告;
3、邀请了国家基金委机械学科和信息学科相关负责人做学术报告;
4、派出国外访问学者2名;
5、分批次组织学科管理部、学科带头人赴清华大学、天津大学、重庆大学、电子科技大学、哈尔滨理工大学等高校开展学科与工作交流。
6、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对中北大学在首次载人交会对接任务中做出的贡献授匾。
三、教学工作
1、新增“山西省测试技术及仪器教学实验示范中心”1个;
2、获得“山西省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
3、新增“传感器原理与应用”精品资源共享课1门;
4、新增校级教材立项3项,校级重点教学改革立项3项;
5、我院教师获得第四届兵工高校优秀教材一等奖1项。
创新工作:
1、在《3+1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上积极探索《2.5+1.5人才培养模式》:采用2.5年的时间完成基础、专业基础和专业课程的理论学习,利用1.5年的时间完成实践环节的培训和动手能力的培养。
2、成立了3类本科生创新实验室(MEMS/传感器设计及应用实验室、信号采集与处理类实验室、测控系统类实验室)、4个基础实验室(传感器原理实验室、综合设计与仿真实验室、光电技术实验室、半导体特性参数测试实验室)。
3、联合培养基地建设:重点确立了与国家航天飞控中心、航天一院第14研究所、淮海工业集团有限公司、兵器201所和208所、中电集团第二研究所共建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
四、学生工作
1、修订仪器与电子学院学生工作各项规章制度;
2、编写了《仪器与电子学院2013届毕业生就业分析报告》。
3、针对2013级新生进行了职业生涯规划系列团体活动4场(共计36个班次);
4、针对不同年级集中开展了各类主题教育活动,共计64场;
5、开展文化素质教育活动共计6场;
6、承办了全校5.25心理剧汇演,组织了26次院级、班级心理教育活动;
7、承办“生活季微视频”大赛等多项文化育人工作共计26场;
8、选树典型,开展充分发挥榜样教育引导作用的活动共计32场;
创新工作:
1、2013年我院学生申请院基金60余项,校基金14项;
2、依托创新实验室组织学生各类活动,并获奖:
参加“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获得全国一等奖1项,全国二等奖4项,山西省一等奖7项,山西省二等奖2项;
参加“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获全国二等奖1项;
参加“飞思卡尔智能车”大赛,获得华北赛区二等奖2项,三等奖3项,优秀奖3项;
参加“大学生物联网”大赛,获得全国优秀奖2项,山西省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
3、创新就业工作:组织邀请到部分优质企业的HR进行了以面试礼仪等为主题的系列讲座;
4、继“青春季”后组织承办“生活季”微视频大赛等。
仪器与电子学院创新精英研究院是为本科学生搭建的一个技术、设施等全面的科技创新平台。我院是以科研为特色的品牌院系,学院领导、老师特别注重学生科技实践能力的锻炼和培养,特意成立仪器与电子学院创新精英研研究院,研究院前身是创新实验室,成立于2006年,在成立以来创新实验室组织学生参与各类大赛,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为学校,学院赢得了荣誉。为了进一步扩大科技创新力度,学院决定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建设创新精英研究院,研究院成立于2014年,以创新实验室为实践平台,参与各类国际、国家级、省级等科技竞赛,各个创新实验室承担了各类创新项目立项以及相关的各类比赛的组织管理等所有任务。
创新精英研究院下设的创新实验室目前有五个,全部分布在德怀楼四层,它们分别是嵌入式创新实验室、物联网创新实验室、智能车创新实验室、机器人创新实验室和精英培训中心基地,共占地面积有400多平方米。在学院领导以及各位老师的带领下,在国际、国内各类科技比赛中,都有我院学生的身影,而且我院学生取得了骄人的成绩。
创新精英研究院隶属于仪器与电子学院,全部由学生自主管理。院内将下设院长一名,副院长三名,各类创新部长若干,他们都是经过院里层层选拔通过,具有实力强厚、组织管理能力强特点。研究院还将由“电子测试技术”国家级重点实验室、“仪器科学与动态测试”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微纳惯性传感与集成测量”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山西省动态测试技术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山西省测控仪器与动态测试示范实验中心、山西省微米纳米技术研究工程中心的老师们指导,科技实力量雄厚。
研究院以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优秀技术应用型人才为根本宗旨,十分重视引导和激励学生实事求是、刻苦学习、勇于创新,本着“积极引导,强化训练,重点扶持”三步方针。
创新精英研究院不仅是仪器与电子学院的建设品牌,还将是中北大学的建设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