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兴调查研究之风

中文名 大兴调查研究之风
地点 中国
目录导航

事件背景

1959年,由于“大跃进”运动的影响,中国农业生产出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首次下滑;1960年,中国农业生产又遭受百年不遇的灾害,占总耕地一半以上的农田受灾,由此城乡市场供应更加紧张。严峻的形势使毛泽东等中央领导人意识到,当务之急是正确判断客观形势,制定切合实际的国民经济调整政策。

事件经过

1960年12月24日至1961年1月13日,中央在北京召开工作会议。这次会议着重分析了农业生产和国民经济存在的严重问题,正式决定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会议召开之前及参会期间,毛泽东先后听了五次汇报。会议最后一天,毛泽东发表了以大兴调查研究之风为主旨的讲话。这是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第一次比较集中地讲调查研究问题。在随后召开的中共八届九中全会上,毛泽东再次就调查研究问题发表讲话。他提出,1961年要成为“实事求是年”“调查研究年”,大兴调查研究之风。他强调:要到实际中去调查,在实践中才能认识客观事物。同年3月,在广州召开的中央工作会议上,毛泽东第三次讲调查研究问题。3月23日会议闭幕的当天,通过了经毛泽东修改定稿的《中共中央关于认真进行调查工作问题给各中央局,各省、市、区党委的一封信》。信中要求:“一切从实际出发,不调查没有发言权,必须成为全党干部的思想和行动的首要准则。”为了贯彻毛泽东关于全党大兴调查研究之风,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指示,解决前所未有的困难,一场大规模的深入基层的调查研究活动,在全国开展起来。这一年,中央主要领导同志全都深入基层第一线,摸清实际情况,制定政策。

1961年1月,毛泽东亲自组织了由田家英、胡乔木、陈伯达分别担任组长的三个调查组,用10天到15天的时间,分赴浙江、湖南、广东农村蹲点调查。三个调查组最后会集广州,向毛泽东报告调查情况。随后,刘少奇去了湖南的长沙县和宁乡县,周恩来去了河北邯郸的武安、涉县,朱德前往四川、陕西、河南,陈云到了上海青浦县,邓小平到了京郊顺义、怀柔县。此外,中共中央还直接组织了一批调查组,前往各地农村调查人民公社存在的问题。1961年下半年,中央领导同志将调查研究和调整工作的重点转到工业方面,并进行了一系列工业方面的调查。周恩来分别赴东北和华东两地调研工业情况;刘少奇在黑龙江和内蒙古林区的森工企业调查了近一个月;朱德到河南、四川、陕西、河北等地调查;邓小平率调查组到东北就工矿企业、城市工作和人民生活等问题进行调查。

事件结果

在广泛调查研究的基础上,1961年5月21日至6月12日,中共中央在北京召开工作会议,对《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草案)》作了重大修改,形成了《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修正草案)》,下发各地贯彻执行。1961年起,我国农业生产开始恢复性增长。在一系列详细的工业调查的基础上,由邓小平主持,李富春、薄一波负责,经过讨论、修改,形成《国营工业企业工作条例(草案)》,是年9月16日,草案经庐山中央工作会议讨论通过并发布试行。它对整顿工业企业,恢复和建立正常的生产秩序,提高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与此同时,对科教、文艺等领域也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制定了调整政策。这一时期,相继出台的科学14条、高教60条等,对各条战线工作秩序的整顿和恢复起了重要作用。

事件影响

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在20世纪60年代初带头进行的这次系统的大规模的调查研究活动,在一定程度上纠正了一些干部中存在的“共产风”、浮夸风、命令风、特殊风和生产瞎指挥风的“五风”问题。毛泽东的号召和中央领导同志的带头作用,使广大干部的思想和作风重新回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轨道上来,并根据各地的实际,作出科学决策。这一领导方法和领导经验,启示意义和现实意义是十分深刻的。

(本词条内容由搜狗四史百科编委会编写)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