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号兵

司号兵

中文名 司号兵
职业 军人
作用 传达军情,通讯联络
目录导航

发展沿革

清末号兵清末号兵清末,北洋新军引进洋式军号,并编设号兵、号目、号长。[1]

1904年练兵处《奏定陆军营制饷章》规定:每标(团)设司号长1名,每营设号目1名,号兵8名。[1]

八一南昌起义时,起义部队按照国民革命军编制在连以上都编有号兵。[1]

号兵雕塑号兵雕塑红军时期,连编有司号兵,也称司号员;营编有司号班,设号目(班长);团和师编有司号排,设号长(排长)。[1]

上世纪80年代中期,解放军取消了司号兵,用电子军号光盘取代了司号兵。[1]

2018年10月1日起,按现行规定恢复播放作息号;2019年8月1日起,施行新的司号制度。

兵种特点

编制

司号兵最大编制为连,通常隶属于军以上(军、军团、方面军)司令机关,有些师司令部也有司号连;另外还有司号大队,中央军事政治学校和红军通信学校都曾设有司号大队,专门培训部队的司号员。[1]

要求

首先要有知识,懂音律;其次,对口型也有明确要求,要适宜于吹奏。[1]

地位

司号兵是指挥员的重要助手,在军中享有较高的待遇。除日常和指挥员一样的生活待遇外,红军中的司号员每月有三块大洋的鸡蛋费,即使艰苦的长征途中,也有一块大洋。司号员如果负伤生病,指挥员要亲自探望慰问,如果牺牲,指挥员必须亲自主持葬礼,其他司号员要在他的坟前吹葬礼号以示哀悼。有些营、连的指挥员,谈及司号员的特殊作用,感慨地说:“牺牲一个排长,可由班长代理排长,但是,失去一个司号员,我就成聋子和瞎子。”[1]

危险性

为使号声便于传播,司号兵必须站在比较突出的地方,不可能缩在哪个角落吹。特别是在冲锋时,号手和旗手一样,位置最容易暴露,因此也常是敌人射杀的目标。[1]

服役动态

重大事件

1985年解放军精简整编时,取消了司号兵,只保留了担负外事任务的总政军乐团;[2]

2018年10月1日起,按现行规定全军恢复播放作息号;

2019年8月1日起,全军施行新的司号制度。

参战实例

司号兵-郑起司号兵-郑起1951年1月2日晚10时,39军347团7连固守釜谷里南山,英军来复枪团向7连发起了营、连规模的7次攻击,7连最后弹尽粮绝,仅剩下7人,连里干部全部牺牲或负重伤,司号兵郑起代理指挥。当英军又发起进攻时,郑起突然吹起了冲锋号,震撼山谷的军号声把英军吓傻了,纷纷抱头鼠窜,退到了山下。这时,我军增援部队赶到,大败英军来复枪团。[2]

总体评价

“军味”十足的军号,最具军队特色,和军旗、军徽一样,早已成为军队的重要标志。[1]

军号在强化号令意识、传承红色基因、正规部队秩序、营造备战打仗氛围等方面有独特作用。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