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城区(3)春秋时期,相城因春秋吴国大臣伍子胥在阳澄湖畔“相土尝水,象天法地”、“相其他,欲筑城于斯”而得名。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实行郡县制,建立吴县,为会稽郡郡治所在。相城地区属吴县。秦末项羽起兵,带领八千子弟逐鹿中原,即是经由此地而渡江北上的。
公元前195年,刘邦封侄儿刘濞为吴王。相城地区属吴国。《吴地记》说:刘濞在平门三里造了一座“酱醋城”,又说平门“东北三里”有汉颍川太守陆闳墓,地点在本地区南部。
汉末,孙坚在本地区西建御亭。这本是一座岗亭,后来变成了地名。《舆地志》说:“御亭”在吴县西六十里,吴大地所立……开皇九年置为驿,十八年改为御亭驿。李袭誉改为望亭驿。”(李袭誉为唐朝常州刺史)称望亭后便沿用至今。望亭镇北有吴国都督鲁肃督军的遗址螺丝墩,表明三国时期相城是东吴的军事重地。
589年,隋置苏州,为苏州得名之始。吴县为苏州首县,本地区属吴县。613年,隋炀帝命开江南运河,次年于御亭置驿,建堰闸。运河的开通带来了苏州的繁荣,最先得益的就是入境处的望亭。
696年,武周析在吴县东部置长洲县,相城属长洲县。808年,唐苏州刺史李素疏浚齐门到常熟的水道常熟塘,疏通后改名元和塘。水道流经本地区元和、渭塘、北桥,境内长逾两万米,加强了相城地区的南北交流。813年,唐常州刺史孟简重开淤塞的泰伯渎,并疏浚蠡河,使蠡湖(今漕湖)复通无锡。
唐末战乱频仍,五代吴越钱氏格局后比较安定,人口增多。入宋后,尤其是到南宋,相城涌入了大量的外来户,并形成许多小集镇。至今在古镇老村如黄埭永昌、太平旺巷等地,尚能找到宋元建筑的遗迹和遗址。
明代初期,“北郭四子”峥嵘于诗坛,其后渭塘刘氏、湘城沈氏开“吴门画派”之先河,自此长洲成为苏州的文化重镇。商业也开始繁荣,地近常熟、昆山的湘城和贴近苏州城市的陆慕(今元和)尤为繁荣昌盛。
1724年,清割长洲东南部建立元和县,与吴县、长洲县合城而治。缩小的长洲县包括现虎丘区的虎丘镇、浒关镇和相城区(现相城阳澄湖镇当时属元和县)。
辛亥革命推翻帝制,建立了民国。1912年,吴、长洲、元和三县合并为吴县。1928年划吴县城区设苏州市。1930年撤市,城区仍归吴县。相城地区属吴县。
1937年11月19日,日军侵占苏州,相城地区沦陷。1939年,新四军六团以“江南抗日义勇军”番号东进抗日,5月进入相城地区,拉开了敌后游击战的序幕。
1941年2月,抗日民主政权洋澄县政府在本地区东部成立。同时成立的抗日民主政权无锡县政府领导相城地区西部工作。
1945年8月,抗战胜利,恢复1937年前行政区划。相城彼时属吴县。
1949年4月27日,吴县解放。[9]5月,划吴县城区为苏州市,市、县分治。
1983年,实行市管县体制,吴县属苏州市,相城则属于吴县。
1995年,吴县撤县建市,相城属吴县市。
2001年2月28日,按照国务院批准的《苏州城市总体规划》,吴县市撤销,分设相城、吴中两区,同属苏州市管辖。相城区为苏州七区之一。[10]
相城行政区划图
截至2021年,相城区下辖7个街道、4个镇、1个度假区、1个新城。[11]
7个街道:元和街道、太平街道、黄桥街道、北桥街道。
4个镇:望亭镇、黄埭镇、渭塘镇、阳澄湖镇。
1个度假区:阳澄湖生态休闲旅游度假区。
1个新城:高铁新城。[11]
相城区(3)相城区地处长三角城市群腹地,位居苏州大市中心,东临上海,西濒太湖,南接苏州古城,北依长江。总面积490平方公里。
相城区属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年均降水量1100毫米,年均温15.7℃,年无霜期244天。1月均温2.5℃,7月均温28℃。
相城区境内河道纵横,湖荡棋布。西临太湖,中有漕湖,东有盛泽湖,独拥阳澄湖三分之二水域。年平均水位3.18米,最低水位2.86米,最高水位3.65米。
相城区地势低平,平原占总面积的70%,属长江三角洲平原地区,地貌特征以平缓平原为上,地势低平,自西向东缓慢倾斜,平原的海拔高度3~4米,阳澄湖一带仅2米左右。
2021年年末常住人口89.85万人,比上年末增加0.74万人,增长0.83%。常住人口城镇化率94.26%。年末户籍总人口48.51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66万人,增长3.54%。全年户籍人口出生率8.63%,比上年下降2.2个千分点;死亡率6.33%,比上年下降0.42个千分点;自然增长率2.30%,比上年下降1.78个千分点。[3]
区委书记:沈志栋[7]
区委副书记:查颖冬
主任:屈玲妮[8]
副主任:马利忠、周立宏、陆梅英、李彩男
区长:张伟[8]
副区长:王蓓蕾、黄靖、王永章、邢鹏、顾敏、王昊
主席:王勤林
2021年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057.52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8.9%。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8.40亿元,增长3.8%;第二产业增加值524.16亿元,增长8.4%;第三产业增加值524.96亿元,增长9.3%。三次产业增加值比例为0.8:49.6:49.6.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地区生产总值11.82万元,比上年增长8.3%。全年实现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56.89亿元,比上年增长15.1%,增幅连续五年列全市第一。其中税收收入139.50亿元,增长11.1%,占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比重达88.9%。全年一般公共预算支出132.75亿元,比上年增长43.8%。其中城乡公共服务支出103.12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比重达77.7%。
2021年,全年净增数字经济市库企业(机构)224家,总数达475家,增量和总量均列全市第一。“智改数转”步伐加快,完成“智改数转”项目880个。新增国家级“双跨”互联网平台2个、服务型制造示范平台1个。新增省级和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工业互联网标杆工厂4家、省星级上云企业207家。新增国家级智能制造优秀场景1家,实现全区智能制造领域国家级荣誉零突破;新增省、市智能车间32家,市级智能工厂3家。1家创新中心入选省“数动未来”融合创新中心名单。全国唯一的先进技术成果长三角转化中心实体化运作,获批全国首个区块链发展先导区核心发展区,获评全省首个能源互联网产业集聚区、首批G60科创走廊产城融合高质量发展示范园区。新增“江苏精品”认证企业4家,“苏州制造”认证企业5家。新增江苏省“质量标杆”3项,连续四年获评全市质量工作先进地区,改革事业有力推进。推进政务服务融合发展,全力打造线上线下深度融合的政务服务体系,制定《相城区政务服务“省内通办”“跨省通办”实施方案》《相城区“一业一证”改革实施方案》等配套改革措施,发布全国首个自然人、法人全生命周期政务服务规范市级地方标准。异地办理实现新突破,设立“跨省通办”综合服务区,自主开发“跨省通办”智慧终端。全年新增市场主体16696户,年末累计达120841户,分别比上年下降0.3%和增长5.4%。其中,企业新增7925户,增长27.4%。实现全省县域金融生态环境综合评估“四连冠”。苏州综合金融服务平台注册企业14190家,通过平台为区内企业累计解决融资需求560.26亿元。[3]
2021年,全年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1.12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2.5%。农作物播种面积5.9千公顷,其中,粮食播种面积3.26千公顷,蔬菜播种面积2.3千公顷。全年粮食总产量2.21万吨,比上年增长0.3%,其中夏粮产量0.55万吨,比上年增长17.0%;秋粮产量1.66万吨,比上年下降4.1%。生猪存栏0.24万头,出栏0.24万头。全年水产品总产量1.31万吨,增长6.4%。
2021年,全年新增现代农业园区2154亩,总面积达9.24万亩。拥有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1个,市级现代农业园区4个,区级现代农业园区2个。全年新建高标准农田1603亩,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28936亩。实施高标准池塘改造1100亩。拥有高标准蔬菜地7343亩。积极发展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新增绿色、有机农产品9个,绿色优质农产品比重达72.3%。累计培育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1个。全年认定新型职业农民147名,新增省级农业产业化联合体1家、市级3家,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家,新增共享农庄1个,新增省级示范家庭农场2家、市级14家,年末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154家,家庭农场585家。获评市“十佳”家庭农场、“十佳”农民合作社各1家,新增省级特色优势种苗中心(企业)1家,市级基地2家。新增市级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综合农事”服务中心1家,市级机械化示范基地5家。[3]
2021年,全年实现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660.44亿元,比上年增长18.5%。从行业分布看,全区前十大行业实现产值1396.56亿元,比上年增长21.7%,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84.1%。其中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产值增长20.3%,金属制品业产值增长24.2%,通用设备制造业产值增长26.3%,汽车制造业产值增长30.8%。产值规模超10亿元的企业数量达22家,比上年增加3家。全区百强企业实现产值882.19亿元,增长20.9%。从企业规模看,大中型工业企业实现产值706.72亿元,比上年增长13.1%,小微型工业企业实现产值953.72亿元,比上年增长22.8%,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分别为42.6%和57.4%。从经济类型看,民营工业企业实现产值1147.19亿元,比上年增长19.4%,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69.1%,比上年提高1.4个百分点;外商及港澳台工业企业实现产值444.82亿元,增长15.8%,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为26.8%。
2021年,制造业新兴产业实现产值898.82亿元,比上年增长16.7%,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54.1%.其中智能电网和物联网、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产值分别增长18.7%、17.5%和27.7%。高技术制造业产值406.78亿元,比上年增长8.9%,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为24.5%。其中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增长28.4%,航空、航天器及设备制造业增长14.6%。
2021年,全年完成建筑业总产值576.40亿元,比上年增长11.8%,竣工产值274.92亿元,比上年增长11.8%,竣工率达47.7%。全年资质以上建筑业企业房屋施工面积3434.87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6.5%,其中新开工面积891.95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13.4%。建筑业全员劳动生产率58.70万元/人。建筑业企业在外省完成建筑业产值187.05亿元,比上年增长10.1%。[3]
固定资产投资和房地产开发
2021年,全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00.45亿元,比上年增长10.2%。其中完成工业投资89.09亿元,下降7.3%,工业技改投资50.23亿元,增长2.4%,服务业投资407.53亿元,增长14.2%。3个省重大项目完成投资10.76亿元,年度计划投资完成率109.0%;33个市重点项目共完成投资192.9亿元,年度计划投资完成率110.4%。分投资主体看,国有经济投资140.64亿元,下降9.2%;民间投资325.05亿元,增长20.7%,占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达65.0%;外资投资34.76亿元,增长16.0%。
2021年,全年完成新兴产业投资92.82亿元,比上年增长4.2%,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为18.5%。完成高技术产业投资37.38亿元,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为7.5%。完成高技术制造业投资31.11亿元,占工业投资比重为34.9%。软件和集成电路。智能电网和物联网。新能源投资分别增长33.6%.44.6%.38.3%。
2021年,全区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330.64亿元,比上年增长20.2%,其中住宅投资增长12.7%。房屋新开工面积248.48万平方米,下降9.7%;房屋施工面积1190.61万平方米,增长1.7%;商品房销售面积216.16万平方米,增长13.9%,其中住宅销售面积200.50万平方米,增长11.6%。
国内贸易
2021年,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55.46亿元,比上年增长17.9%,其中限上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实现171.49亿元,比上年增长15.6%。从主要商品零售情况看,全区隈上零售额前5类商品中4类实现正增长,其中汽车类,粮油、食品类增长较快,分别增长17.7%和27.4%。紧扣“五五”购物节、“双十二”购物节、夜经济促消费主题,全年密集开展超400场消费促进活动。全年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业通过公共网络实现商品零售额33.80亿元,比上年增长48.3%,占限额以上消费品零售额比重为19.7%,比上年提高3.7个百分点。
对外经济
2021年,全年实现进出口总额72.07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1.1%,其中出口56.20亿美元,增长21.3%;进口15.87亿美元,增长20.4%。全年实现服务贸易进出口3.19亿美元。跨境电商B2B出口额比上年增长61.5%。全年服务外包接包合同额15292万美元,比上年增长116.3%。服务外包离岸执行额7611万美元,比上年增长38.7%。获批国际商务创新区、省级自贸区联动创新发展区、公用型保税仓库等开放平台。
2021年,全年新设外商投资项目110个,比上年增长13.4%;新增注册外资7.76亿美元,比上年增长70.4%;实际使用外资4.69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5.9%。其中战略性新兴产业实际使用外资占比62.0%,比上年提高15.7个百分点。大力发展外资总部经济,新增市级认定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和功能性机构分别为3个和1个,年末全区具有地区总部特征或共享功能的外资企业4家。新增对外投资项目10个,新增中方境外协议投资额11554万美元。全年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新增投资项目4个,中方协议投资额5968万美元
金融信贷
2021年,全年新增各类金融机构7家,总数达47家。全年金融业增加值71.53亿元,比上年增长6.6%,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为6.8%。年末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2163.78亿元,比年初增加208.34亿元,增长10.7%;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余额2758.13亿元,比年初增加439.94亿元,增长19.0%。金融改革创新深化,持续巩固数字人民币试点优势,获批建设省级数字人民币试点应用先行示范区。
2021年,全年新增境内A股上市公司4家,其中科创板上市公司1家。全区共有境内A股上市公司14家,其中科创板上市公司2家,历年累计募集资金98.7亿元。全年新增新三板挂牌企业2家,现有挂牌企业共18家。全区证券公司及营业部10家,年末托管市值总额290.4亿元,全年各类证券交易额1009.38亿元。
2021年年末保险业金融机构12家。全年保险业累计实现保费收入18.91亿元,比上年增长18.1%。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4.32亿元,比上年增长10.0%;人身险保费收入14.59亿元,比上年增长20.8%。保险赔付支出4.87亿元,比上年增长28.2%。[3]
相城区作为长三角重要的交通门户,以相城为中心的1.5小时交通圈内,虹桥、浦东、萧山、硕放、禄口5大机场簇拥环绕,太仓港、常熟港、张家港3个货运港口通江达海,1条京杭大运河、4大交通枢纽、14个高速公路道口,苏州中环快速路、312国道贯穿相城,“10横12纵”高等级公路网、轨道交通2号线、4号线、沪宁、常苏嘉城际铁路等共同勾勒出水陆空立体交通格局。
2021年年末公路总里程达895公里,其中高速公路77公里。全年新辟公交线路5条,优化12条,年末涉相城区内公交线路总数达89条,公共汽车运营车辆584辆,公交车全年营运里程3482.14万公里,总客运量3412.79万人次。年末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线路总长度18.8公里,全年发送客流总量达2037.3万人次。全年公路、水路客运量分别为3612.5万人次和34.4万人次,旅客周转量分别为17.5亿人公里和0.01亿人公里。公路、水路货运量分别为1152.8万吨和22.1万吨,货物周转量分别为8.29亿吨公里和0.65亿吨公里。[3]
高速公路:苏嘉杭高速公路、苏州绕城高速公路和沪宁高速公路。
城市快速路:中环快速路、太阳路、227省道分流线、苏虞张一级公路。
京沪高速铁路、通苏嘉城际线、常苏嘉城际铁路。
轨道交通:2号线(已运营)、4号线(已开建)、7号线(已规划)和市域S线(规划)。
有轨电车:1条有轨电车环线(规划)。
2018年邮政业务收入4.04亿元,比上年 增长40.5%。全年发送快递3648.7万件,增长106.2%;实现快 递业务收入3.85亿元,增长33.9%。[12]
2021年,预计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3.5%左右。财政性科技投入8.87亿元,比上年增长9.2%,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比重为6.7%。全年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产值990.62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59.7%,比上年提高2.2个百分点。年末各类人才总量27.75万人,其中高层次人才2.55万人.高技能人才5.08万人。全年入选国家级重大人才工程4人,累计达8人。新增省“双创人才”14人(含1个团队),累计达45人(含2个团队)。全年姑苏创新创业领军人才计划项目入选数25人(含1个团队),累计达127人(含3个团队)。年末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5331件,比上年增长1087件,增长25.6%;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59.83件,增长25.6%;PCT专利申请量286件,增长73.3%。
2021年,量子科技长三角产业创新中心,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相城创新综合体、河海大学苏州研究(生)院等落户相城。新增省级科技公共服务平台2家;新增省级以上工程研究中心(工程中心、实验室)1家,累计达12家;新增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11家,累计达79家;新增省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3家,累计达57家;新增市级新型研发机构2家,累计达11家;与国内外92所高校院所开展产学研项目194个。加快推动科技孵化器高质量发展,新增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含众创空间)16家;年末全区建有区级及以上科技企业孵化器(含众创空间)81家,其中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和众创空间分别为3家和6家,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和众创空间分别为14家和30家。净增高新技术企业214家,累计达1067家。认定各级各类“独角兽”培育企业25家、市瞪羚企业31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入库评价2869家。新增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家,累计达3家。苏州市知识产权保护中心相城分中心成为全省首家知识产权分中心。入库知识产权强企培育企业450家。落实重点科技创新政策减免企业所得税14.3亿元,比上年增长35.2%;年末享受研发费加计扣除企业达1462家,比上年增长61.8%。“科贷通”全年为93家企业解决贷款4.44亿元。
2021年,全年实施23个学校建设项目,建设投资达21.96亿元。苏州幼师高铁新城实验幼儿园、春申中学等7所新建、改扩建学校投入使用,新增学位4608个。年末全区拥有基础教育学校91所,在校学生114815人,毕业生25825人,拥有专任教师5971人。优质教育资源不断聚集,美高学校、相城高新区实验小学、相城高新区实验幼儿园开工建设。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达82.4%,义务教育阶段集团化办学实现覆盖率达100%,普通高中招生占比达到65%。[3]
苏州第二图书馆
2021年,在苏州县区市层面率先发布《关于实施相城区文化产业倍增计划的意见》《关于落实相城区文化产业倍增计划的扶持政策》。全年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企业达到107家,净增29家,实现营业收入283.49亿元。全区拥有博物馆、艺术馆、文化馆等4座,其中御窑金砖博物馆获评“德国设计奖2022”卓越建筑设计金奖、区文化馆定级为国家一级馆。
2021年,第四届苏州市群众文化“繁星奖”斩获3金5银6铜。遗产保护形成示范,省级、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分别为3处和16处,圣堂庙会入选第五批国家级非遗名录。国内外游客总量524.5万人次,比上年增长47.4%,实现旅游总收入89.52亿元,增长18.2%。获批北太湖省级旅游度假区,加快建设吴门望亭大运河文化带。黄埭冯梦龙村、望亭迎湖村入选2021年江苏省乡村旅游重点村名录等,市文旅融合基地开发相城文体和旅游主题线路共8条,其中“探寻名人故里,赏览吴门胜景”获评苏州市2021年度十大乡村旅游精品线路。
2021年年末全区拥有各类医疗卫生机构219家,其中医院17家、卫生院4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79家。新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1家。推进相城人民医院创建三甲医院,相城区中医医院创建三乙医院,筹建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长三角(苏州)医院,加快蓝十字脑科医院等三级医院建设。年末全区拥有卫生机构床位数5418张,其中医院病床4617张、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801张。拥有卫生技术人员5100人,其中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1943人、注册护士2269人。新增名医工作室6个,累计建成市名医工作室21个、区名医工作室1个,新增市级重点专科3个(含建设单位),累计建成市级临床重点专科8个(含建设单位),区级重点专科(专病)20个。疫情防控常态化,全面推进新冠疫苗接种工作,全程免疫接种率达到91.0%,加快推进全省首家“区块链疫苗智管平台”。
2021年,全区开设发热门诊5家、发热诊室4家,累计接诊4784人次。全区具有新冠病毒核酸检测能力的检测机构共有5家,日检测能力达4.05万管/日。
2021年,新增足球场地5个、新建改建体育公园2个,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3.64平方米,新增健身步道29.51公里,健身步道总长达334.89公里。荣获2017-2020年度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称号,获评省首批体育消费城市试点单位。黄埭镇春申湖公园入选省最美乡村健身公园(广场),苏州环球港获评省体育服务综合体,盛泽湖月季园获评市体育服务综合体。举办2021年“行走大运河”全民健身健步走苏州主会场活动.长三角首届掷准飞盘公开赛等活动赛事。[3]
2020年,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1.77%。全年城镇新增就业1.15万人,开发公益性岗位700个,城镇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2505人。“才聚相城”校园引才及“校园苏州日”活动,208家次企业提供就业岗位5839个。全年扶持成功创业1332人,其中引领大学生创业143人,扶持农村劳动力自主创业154人。培训城乡劳动者2841人。
2021年,全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0693元,比上年增长8.5%;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43138元,比上年增长19.5%。全区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为26.5%。
2021年,市区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2.1%。其中,食品烟酒类价格上涨1.1%;衣着类价格上涨2.6%;居住类价格上涨1.9%;生活用品及服务类价格上涨1.1%;交通和通信类价格上涨4.9%;教育文化和娱乐类价格上涨3.7%;医疗保健类价格上涨0.4%;其他用品和服务类价格下降1.7%。[3]
2021年,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1.75%。全年城镇新增就业人数14025人,开发公益性岗位702个,城镇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1843人、发放稳岗返还资金0.46亿元,惠及企业17322户、职工179537人。强化重点群体就业帮扶,开展各类职业技能培训2541人次。全年扶持成功创业2005人,其中引领大学生创业212人,扶持农村劳动力自主创业228人。新增认定市级以上创业孵化基地2家,其中省级基地1家。举办2021年“乐业苏州才聚相城”创业创新大赛。
2021年,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提高至每人每月1095元,最低工资标准为2280元/月.全区有536户、共计1003人享受低保,全年发放低保金942.05万元。年末全区基本养老保险缴费人数31.77万人,比上年增加3.17万人;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40.00万人,比上年增加3.25万人;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参保人数分别为30.23万人、30.56万人、34.38万人。落实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发放尊老卡11.2万张。新建养老机构1家、综合性养老服务中心3家,新增养老机构床位130张,家庭夜间照护床位391张,完成217户老年人家庭适老化改造。年末全区共有养老机构8家、日间照料中心106家、助浴点14个,中央厨房3个,儿童“关爱之家”13个。
2021年,全年新增公积金缴存人数4.55万人、净增人数2.26万人,年末住房公积金缴存职工人数达16.29万人,比年初增长16.2%。全年公积金归集额24.96亿元,归集资金余额达51.15亿元,比上年末增长22.0%。全年公积金贷款发放额5.62亿元,全年职工提取公积金16.55亿元。
2021年,开工建设棚户区改造安置住房854套,基本建成2620套,建筑面积39.97万平方米。年末全区累计已筹集保障性租赁住房4291套(问),投入使用3372套(问);全年发放租赁补贴70户。[3]
2021年,苏州铁路工程建设指挥部、苏州城际铁路公司、中铁建工集团苏州分公司正式落户高铁新城。轨交2.4.7号延伸线纳入市轨交第三期建设规划调整,苏嘉杭高速(相城区段)入地扩容改造研究已形成中期成果,G524国道(西公田路-漕湖大道)入地改造、G2-G312国道互通枢纽形成初步方案研究。春申湖路快速化、春秋路、南天成路西延、G312增设匝道等6个重大项目完工通车。累计建成5G基站1919个。
2021年,全年全社会用电量70.14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12.0%。其中工业用电量43.70亿千瓦时、城乡居民生活用电量10.74亿千瓦时,分别比上年增长9.5%和14.7%。年末全区拥有区域供水厂1座,总供水能力50万吨/日。全区生活污水处理能力达到23.5万吨/日,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99.5%。[3]
2021年,全年PMzs浓度为29.0微克/立方米,比去年下降12.1%;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为83.8%,比上年提高0.5个百分点。8个国考、省考断面水质全部达到国家考核目标,达标率为100%。阳澄湖水质持续改善,国考阳澄湖心点位总磷浓度同比下降6.3%。全年完成新增成片造林155亩,森林抚育600亩,建成市级以上湿地公园2个,年末全区林木覆盖率达20.2%,自然湿地保护率达65.9%,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5.54平方米。实行生活垃圾分类“三定一督”小区288个,垃圾分类行政村41个,城乡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100%。
2021年,紧扣国家级碳达峰碳中和先行示范区.国家级能源互联网产业创新中心两个创建目标,积极探索“双碳”目标实现路径,引进东南大学长三角碳中和战略发展(苏州)研究院、省产业技术研究院氢能与燃料电池研究所等高端平台。全年109台工业炉窑完成超低排放改造或深度治理、清洁能源替代。全面防范化解各类安全风险,安全生产事故起数、死亡人数分别下降40.0%和13.3%。[3]
苏州中国花卉植物园
苏州中国花卉植物园 园位于苏州市广济路北端、太阳路沿线。公园规划占地面积5000亩,集现代农业、休闲观光、科普教育和餐饮娱乐于一体。被评为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和国家3A级旅游景区。公园以花卉为主题,种植了各类花卉植物2000多个品种,100多万株,建成了牡丹、樱花、杜鹃、海棠、月季、花王、茶梅、芙蓉等47个专类花卉园(角),是集世界花卉之大全、四季花卉之大成、华东地区面积最大、品种最全的花卉博览园。公园建设了五亭山、苏式园林、竹楼、竹廊、风亭、游船、休闲自行车、垂钓中心和休闲高尔夫等10多项特色休闲项目。
荷塘月色湿地公园荷塘月色湿地公园
荷塘月色湿地公园位于苏州相城区黄桥地域太阳路以南,由300多个沉降鱼塘和200多亩荒滩废弃河道改建而成,并成为集湿地保护、生态旅游、休闲观光和科普教育等为一体的现代休闲旅游区。整个“荷塘月色”一期建设的主基调以观光性茯苓及睡莲等水生花卉为主。已种面积为687亩,共种植110多个品种。其中,荷花种植583亩,43个品种;睡莲种植80为,共50多个品种;玉莲种植24亩,玉莲以其叶形奇特,硕大,花朵香味浓郁、集白、红、紫三色为特点,被誉为“水中花王”。
盛泽湖月季公园
盛泽湖月季公园 盛泽湖月季公园位于盛泽湖南侧,占地面积800亩。公园在保留原有生态湿地形态的基础上,种植了藤本月季、地被月季、丰花月季、大花月季、微型月季、树状月季等近千个品种的100多万株特色月季,并配置多种绿化苗木,高矮搭配,疏密结合,自然协调,花开四季,色彩丰富,形成以月季为主,灌木、乔木、其他花卉等相结合的林地景观。公园分成婚纱摄影区、花卉观赏区、游艇码头区、休闲运动区和湿地保护区有五大功能区。
阳澄湖生态休闲旅游度假区
阳澄湖生态休闲旅游度假区位于苏州古城东北部,东邻昆山,南连苏州工业园区,西靠无锡,北接常熟。总面积18.5平方公里,辖5个村,1个社区,人口13100人。阳澄湖一万二千公顷的湖面,相城区占70%,而度假区独占其中的43%,阳澄湖三个半岛中的两个岛,“美人腿”和“莲花岛”在其境内,是游客体验江南田园风光和休闲度假乐趣的旅游之地。[13]
2018年5月21日,相城区入选全国农村创业创新典型县。[14]
2018年10月,相城区被确定为“2018年全国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先导区”。[15]
2021年5月1日,相城区入选“2021中国最具诗意百佳县市”榜单。[16]
城市排名
2018年10月,2018年度综合实力百强区榜单发布,相城区排第32名。[17]
2018年10月,全国绿色发展百强区榜单发布,相城区排第27名。[18]
2018年10月,相城区入选全国投资潜力百强区第57名。[19]
2018年10月,相城区入选全国科技创新百强区榜单,位居第14名。[20]
2018年10月,相城区入选全国新型城镇化质量百强区第26名。[21]
2018年11月,相城区入选2018年工业百强区榜单,排名第92位。[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