耀星是一种变星,它可以不可预知的在数分钟内戏剧性的急遽增光,有时在几分钟内的改变会大于几个星等以上,并持续几分钟到几小时后又慢慢复原。它被认为与太阳闪焰类似,是由于在恒星大气层内的磁重联。亮度的增加跨越了整个光谱,从X射线到无线电波。第一批耀星(天鹅座V1396和显微镜座AT) 是在1924年发现的;然而,最著名的耀星是在1948年发现的鲸鱼座UV 。如今,相似的耀星在变星目录上,像是变星总表都被分类为鲸鱼座UV型变星(使用上缩写为UV)。耀斑可以隔几天就发生[1][可疑 –讨论],或是频率非常低,像巴纳德星。
虽然最近的研究表明质量更小的褐矮星也可能发生闪焰,但大多数的耀星都是暗淡的红矮星。质量更大的猎犬座RS型变星(RS CVn)已知也是耀星,但据了解这些闪焰是由联星系统中的伴星造成的磁场纠缠诱发的。此外,也观察到9颗类似太阳的恒星曾经历闪焰的事件[2]。曾经有建议指出在类似RS CVn变星诱发闪焰的机制,是有看不见的,大小类似木星的行星,在一个紧密的轨道上绕着恒星运转[3]。目前在太阳系附近已发现近100颗耀星。
观测最多的是太阳附近的耀星﹐经过多年的国际联合观测﹐在可见光﹑射电和X射线波段都积累了不少资料。耀星主要特点是﹕耀亮时在宽广的波段内﹐从1~7千电子伏的X射线到约196兆赫的射电波都能测到辐射﹐既有连续辐射也有发射线。在光学波段﹐一般紫外变幅最大﹐蓝光次之﹐黄光最小。在不同波段辐射的变幅之间并没有相关性﹐即几个波段不一定同时出现耀亮。在不同类型的辐射(连续谱或发射线)之间也没有相关性。耀亮随时间的分布与泊松分布相近(对昴星团耀星的观测结果也如此)。光变曲线由“快”和“慢”两部分组成。“快”的对应连续辐射﹐“慢”的对应发射线。发射线主要有氢﹑电离钙﹑氦等﹐耀亮时的色指数U -B 和B -V 的变化范围可能很大o射电辐射的谱指数也如此。耀亮时发出的平均能量与星的光度相关。光变曲线类型也与光度相关。对蚀双星双子座YY(两颗子星都是耀星)的光电光谱观测表明﹐星体表面存在著局部活动区。耀亮就在活动区里发生﹐并且同一活动区可以发生多次耀亮。对某些耀星的长达十年以上的光谱观测表明﹐其发射线的年平均强度具有缓慢变化﹐变化周期与太阳的活动周期相似。太阳附近耀星的耀亮同太阳的耀斑活动性质相似﹐但规模比太阳耀斑活动大得多。目前在太阳附近已发现近100颗耀星﹐其中包括半人马座比邻星。经过多年的观测﹐在一些星团或星协中也发现了耀星。例如﹐在昴星团区已发现460多颗﹐在猎户座大星云区已发现300多颗﹐在北美洲星云区已发现50多颗﹐在鬼星团区发现的已超过30颗﹐这些耀星主要可用来研究在不同年龄的星团中它们与其他类型天体在演化上有什么联系。
近年来又发现了一些所谓非经典耀星﹐即在蚀双星大熊座W星﹑密近双星大熊座UX星﹑双子座U型星和早型星上都发现了耀亮现象。由于没有进行系统的搜寻﹐资料很少﹐它们的性质还不太清楚。
本质上,耀星都很暗淡,只能发现距离地球1,000光年以内的。
距离最接近太阳的邻居,半人马座比邻星,是一颗经由恒星磁场的作用,会随机增加亮度的耀星[5]。恒星的磁场是由恒星本身的对流产生的,并由此造成闪焰的活动,生成的X射线总辐射量与太阳产生的相似[6]。
沃夫359是另一颗邻近的耀星(2.39 ± 0.01秒差距)。沃夫359也称为格利泽406或狮子座CN,它是光谱类型为M6.5,辐射出X射线的红矮星[7]。它是鲸鱼座UV型的耀星[8],并且有相对较高的闪焰频率。
它的平均磁场强度大约为2.2 kG(0.2 T),但是在短短的6小时的时间尺度内就会有很大的差异[9]。相较之下,太阳的磁场强度平均只有1 G(100 µT),但是在太阳黑子活动的区域可以达到3 kG (0.3 T)[10]。
巴纳德星是距离太阳第二近的恒星,它也被怀疑是一颗耀星[来源请求]。
质量非常小的TVLM513-46546,只比红矮星的质量下限略重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