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台山赵杲观,是由一段历史传说演变而来的一处古迹。
赵杲观建在天台山峡谷深处,利用天然石洞建成,分南北两部分,即北洞、南洞,主要建筑群在北洞。 赵杲观的另—部分在山南半壁间,亦为天然石窟。
整个赵杲观依崖建物,因洞造寺,将险峰陡壁增添上人工建筑,鬼斧神工,匠心独具,真可谓是仙宫佳境。正如古人所说,赵杲观“临幽谷,倚奇岩,山清水秀,洵代郡之胜境,人间第一蓬莱也。”
赵杲观,位于距代县城23公里处的天台山沟掌一个名叫洪寺村的附近。山势陡峭,峰峦迭障,古树参天,绿荫深谷间,隐藏着大大小小的天然石洞,自古为隐逸之土栖居之所。
赵杲观,创建于北魏,明代万历年间曾予重修。寺庙分为南北两部分,南有大佛殿、古南洞、石室三楹,是佛教僧侣居住处。北部是观音阁,内有天然石洞,外建五层楼阁,依崖开凿卯洞梁架结构与崖石交接构成,构造精巧。阁内,有铁索,可攀索而上。阁东是九仙女洞,再往东南是3层楼阁,亦可以覆铁索而上,名为“仙阁梯云”。分南北两部分,即北洞、南洞,主要建筑群在北洞。
北洞中区建大殿三间,另有垛殿、配殿及违驮阁等建筑。殿东有“朝园洞”,园门正对的山壁间有长三角石缝,石缝内为天然石洞,石洞之外,建有五层楼阁。楼阁梁架均架于崖壁间,木石交接,构建奇巧。入洞攀铁索,可登上楼阁。
朝园洞之南的峰峦高处,建有三层楼阁。高阁凌空,绝壁下悬,壁间悬十数丈铁索,可供攀缘而登楼,名为“仙阁登云”。楼阁前建屋宇,后依石洞,楼檐与石洞相配,木石结构巧妙地结合在一起。最上层石洞有太上老君、元始天尊、通天教主道教二教主塑像,中层塑关帝像,远望俨然仙宫胜境。阁楼前塑有赵杲泥像,泥像依崖作檐,头顶距石崖仅寸余,故有“赵杲观,离天二指半”的谚语。 赵杲观
赵杲观位于代县城南20公里处,以深山古刹赵杲观为中心建设一处融人文景观和自然情趣为一体。
相传公元前475年、晋国赵襄子为了统一北方,将其姐夫代国王诱杀于沟注山上,代国丞相赵杲率代国王的家眷隐居于天台山.后人为纪念赵杲终身不仕,笃志道教,于北魏太延年间,在赵杲隐居的石洞中建观,称为赵杲观.赵杲观建筑特点为涧窟悬空结构,可与北岳恒山互为补壁.“天台十八洞,洞洞皆胜境”,尤其是位于滴水洞上方40米处半山腰的罗汉洞,堪为深山洞窟一绝.
赵杲观山老谷深,山势变化复杂,形成了许多小气候,水环境.国内植被茂密,种类繁多,野生动物出没其间,有国家一类保护动物金雕,二类保护动物豹等20多种,鸟类三十多种,药材40余种,其中首推乌头,品质优良,储量颇丰,观中尼僧视为镇观之宝.
赵杲观属整个代县雁门古迹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它南联五台山,北接云岗石窟,是整个三晋旅游网上的一个中驻点,与三晋文化旅游组成一个整体。
赵杲观历史上也曾称天台寺,佛道二教都曾在此活动过。为山西省第三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以形态各异的洞窟构建为主,素称“天台十八洞”,“三晋第一观”,现为赵杲观国家森林公园。
赵杲观可分北洞与南洞两大群落。北洞内容以道教为主,南洞内容以佛教为主。北洞是主体建筑部分。中区有大殿三间,坐北向南。原为道教三清塑像,后被佛教改成三世佛。左右耳殿,另有东西配殿各三间,南阁一间。东侧迎面山壁上,自然形成庞大的三角形石缝,内有天然石洞,景观奇特。石缝上端,外建五层楼阁。依崖开凿卯洞,梁架结构与崖石交接构筑,建造精巧。阁内设有铁索,扶铁索可攀援而上。在阁的东边又有一洞,内建殿三间,名九仙女阁,塑九仙女像。箭阁外塑赵杲泥像,头顶距石崖仅二指半,故旧称“赵杲观,离天二指半”。再往南,就是赵杲观最险峻的景观了。峭峰高处,半山腰中,山洞前面,建楼三间。一眼望去,高阁悬空,上峭崖,下绝壁,左右山石如刀削。上下左右根本无路可通。山洞中垂下一条长约20米的铁索,成了进洞的唯一途径。只有勇敢的虔诚者或探险者,方可垂直攀索而登,一般人只能望楼兴叹,故铁索被誉为“仙阁云梯”。三层楼建筑后依山洞,前为砖木结构。上层内塑太上老君、无始天尊、通天教主。中层内塑关圣帝君。下层供修持者居住。当时修筑情景,真令人难以想像。北洞群落,地形险要,峰峦竞秀,古木参天,峭峻幽邃,设计大胆,造型奇特。人夸“雁北悬空寺,不及代州赵杲现”说的并不过分。
南洞又名自在庵,取观自在之意。利用一天然石窟,内塑观音及十八罗汉像。洞内保存有明代观音救八难石刻画像18块,弥足珍贵。
据《代州志》载,为纪念春秋代国丞相赵杲所建。赵杲观创建于北魏太延年间,即公元435年到440的之间,距今1561年。历代均有修葺扩建。现存建筑物为明代重修。
[九仙妆池]位于赵杲观山门侧,山门为庑殿顶式结构,上琉璃瓦盖顶,下雕梁画栋,门口两旁置石狮,悬匾“三晋第一观”。池为赵杲避居此地所筑,供代王九女梳洗沐浴之用,澄静翠碧如玉,倒映山光物影。
[弥勒洞]位于九仙妆池东侧,内塑弥勒佛像、四大天王像,数百级台阶曲折相通,为朝山第一洞天。弥勒佛坐于莲花宝座上,袒胸露乳格外洒脱。“笑口常开看世间众生劳碌,大肚藏晦容天下难容之事”。
[支腰石]位于山门前林荫道中,又名下马石。石生山根,嶙峋巨大,突兀而出。相传有位潜心求道的老人,来到下马石跟前时,累得气喘吁吁。当时,他无意中在石缝中支一根树枝后,所患疼痛立刻消失。从此下马石便传名为支腰石。
[碑林游廊]位于赵杲观南侧,与支腰石相望,左右两廊各长50米。仿古结构,琉璃瓦顶,内列石碑30通。
[朝元洞]位于碑林游廊西侧,为砖座两叠,木楼五层,镶嵌于一道天然大石缝中。楼脊直擦悬崖,造型格外独特优美,与整个山体揉为一体。五层楼斜成宝塔形,层层逼上,依次塑有弥勒如来、玉皇大帝、玄上帝、接引诸佛等佛像。从楼底洞门入,索链攀环而上,爬出洞口,遥望山色苍茫,顿生蓬莱之感。
[九仙洞]址朝元洞东北侧,原为玄女洞,今称九仙洞。洞内塑代王九女像,洞外箭阁塑赵杲像,因距窟顶仅余二指半,故有“赵杲观离天二指半”之说。
[三清洞]位于九仙洞西北侧,高阁嵌空叠楼三重,楼后倚石洞建屋檐,上层塑太上老君、元始天尊、通天教主三像,中层塑关帝像。悬匾“横空出世”。阁无栈道,上有老鹰之盘旋,下有云雾之缭绕,唯数丈铁链悬于绝壁,欲登者需手脚并用引身而上。曾于观中修行的紫霞道人,每天都要手托香烛上楼功课,由于心诚志笃得道成佛坐化洞中,所留色骨彩塑为像。
[药王洞]位于九仙洞北侧,为药王孙思邈修炼之居。洞口古松啸吟,内清凉剔透,闻药香飘渺,去昏聩聪目明。史载孙思貌曾寓居凤凰观和赵杲观,白天背笥采药,晚上挑灯苦钻,遂得医道真谛。
[药王庙]位于药王洞南侧,依崖临壑,壁台而建,面阔3间,进深3间,中塑药王像。中悬匾“天医灵庐”,旁置联“荆山对峙作佛阁围屏,沱水萦流胜逢壶妙境。”相传孙思邈在药王洞修道期间,为当地百姓驱治百病,极尽救死扶伤之善事,后世因感念其功德,遂建庙祭祀。
[镇山仙石]位于药王洞北山项,浑拙偃卧,玄盖幽亮,为千年修炼神龟。相传建观之初,许多妖崇也慕名前来,趁风作乱搞得乌烟瘴气,玉帝遂告知东海龙王,派神龟千里迢迢赶来于此镇山。
[观音洞]位于自在庵洞上侧,又名三圣殿,后嵌石洞前衔屋檐,其内宽敞舒展。中塑三菩萨像,为兹航大士观世音菩萨,文殊师利菩萨,大行普贤王菩萨。周塑十八罗汉,有执卷育经者,有切珠念佛者,或秉钵或举棋,各具神态,维妙维肖。进门两壁绘观音救难图,左右各4幅,均为琅嵌壁画,至为珍贵,极具研究价值。
[自在庵洞]址赵杲观东南面,为僧侣修身育经禅房,房前走廊仅足2米,仰望危崖凌空压顶,俯视幽谷云绕生风。洞分两室,曲级相通,内室幽闭如壳,唯小方窗透映光明。室内炕灶俱备,历为观中高僧悟道坐化之处,曾有许多高僧于此圆满功德。
[罗汉洞]址观音洞东侧,为三层建筑,悬匾“天庭”,配联“深山藏古刹,绿树隐圣地。”洞室敞朗,内塑十八罗汉。
[滴水洞]位于罗汉洞南侧,洞似蜗嵌崖底,池大如盖,不溢不涸,水于壁缝攒珠而下,击起涟滟仿佛荷花盛开,胜及桃源福地。
[李仙庙]位于观音洞南侧,玲珑如神龛供放,内塑担水和尚李仙卧像。一手托桶梁一手枕脑后,慈微双眼,似笑非笑,梦中仍为担水醉心不已。相传李仙坐化时年公36岁,临终捧着水瓢仙逝,挑水的榆木扁担和扁担钩也插地成树,由于生前曾做过抓药的郎中,老树也感灵医道,只要用手剥点树皮,研成粉末泡好喝上,便会药到病除。
赵杲是一个人名,聊斋里有一篇《向杲》也是人名,看来古人用杲作名字不是很希奇。观与庙严格说来不是一回事,只是从外表看不出什么大区别。赵杲观位于山西代县城南23公里洪寺村后面的山沟里。那座山几乎没有什么名气,跟盂县的藏山(藏过赵氏孤儿)、介休的绵山(藏过介子推和他母亲)不可比。
要说赵杲就不能不先说说那个叫赵毋恤的人。也不知道谁给起的名字,毋恤小的时候确实很少有人关爱,状甚可怜。如果生于普通人家也就罢了,该干嘛干嘛。他亲爹可是赵简子,2500多年前当时晋国赫赫有名的“六卿”之一。晋国前前后后的上卿多了去了,赵简子到底是哪一位?给个地理坐标供大家参照,他奶奶的丈夫就是著名的“赵氏孤儿”。按说出身名门应该享尽荣华富贵,毋恤却跟这些不沾边。那时候有头有脸的人都有马骑,见面也不说天气伙食而是彼此拍拍对方马的臀部,道一声“好马”,就算寒暄过了。至于后来“拍马屁”演变成今天的意思,那帮人听了一定会笑出胆结石来,如果他们也喝三鹿的说。小赵不仅没有马骑,每天还得干一些打柴之类的粗活,否则恐怕能不能吃饱饭都得看人家的脸色。这一切都因为他的生母是“翟人之女”。翟,其实就是狄,也就是分布于北方的胡人。显然,这位赵姓后生的母亲是他爹行军打仗之际抢来的,或者俘虏堆里挑捡的,有了孩子才算是给了个从妾的名分,家庭地位根本谈不上。
这样的故事我们听得太多了,纨绔子弟一事无成,患难交加偏磨砺出盖世英豪。不过赵毋恤的命数稍微有点不一样,似乎是运气先起了作用。赵简子连年征战,于“超男”六进四的竞赛中并肩韩、魏、智干掉另外两家,夺取了邯郸为都城。在春秋向战国过渡的大历史背景下,晋已名存实亡,赵赫然隐现于未来的七雄之林。正是:志得踌躇意满,简册彪炳功勋。但是旧日战斗中的箭伤使他身体大不如前,不得不提前考虑接班人的问题。眼见得膝下个个油头粉面,声色犬马,就差没有染发戴耳环,于是他找了个相面的来帮他看看谁能担当保全社稷的重任。哪知,先生捏了半天,说:“一个能当卿的都没有。” 赵简子听了这话唉声叹气:“那我们赵家不是要完蛋了?”相面先生回答,“那倒也未必,我进门儿的路上,看见一个收拾柴禾的小伙子,是您儿子吗?他倒挺有上卿的骨相!” 赵简子摸了半天脑袋,终于想了起来,当年征狄人的时候是抢了个姑娘,而且似乎还生了个儿子。他赶紧差人把赵无恤叫来,先生一看连连惊叹:“此真将军也!”赵简子当然不弱智,送走相面先生接着就安排了一系列考察评估节目,最后认定还就是这个几乎忘在脑后的儿子最有可能传承赵家辉煌。就算有狄人血脉吧,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先祖赵衰当年跟随晋文公重耳流落北翟时,也曾娶了狄人之女为妻,后来才有了赵宣子,赵盾。
父亲去世,赵毋恤顺利继位,就是赵襄子。说了半天,这赵杲到底是何许人啊?别急,快了。我先给您讲一段有关一个成语的故事。 赵襄子有资格骑马后,拜当时的一流骑手王子期为师骑术。很快,他就觉得师傅的水平也就那样,要同王子期“单挑”。 果然,赵襄子一开始就遥遥领先,不禁得意起来。这一得意,王子期的马可就追了上来,并超越了他。赵襄子对王子期嚷道:“不算,不算,我俩把马换一换!”等于是说就这个局面,您来执黑我执白换着下。可接连换了三次马,都是被王子期甩下N圈。赵襄子对王子期发脾气:“您老干嘛留一手啊?”王子期说,这是你的心理素质问题!刚才你一落后,就想赶上我;一领先,又害怕被我赶上,你把注意力都集中在我身上,哪能做到‘人马合一’呢?这就是成语“争先恐后”的来历。
赵襄子上台,面临的是“超男”四进三的PK。有了“争先恐后”的教训,他知道壮大自己的实力才是最要紧的事。秉承老爸的遗志,丧服都来不及脱下的赵襄子策马挥兵赶到北岳恒山,观察赵家垂涎已久的代国。那片土地即现在的河北蔚县,属“燕云十六州”之一,历来是兵家虎踞,异族盘桓之地,也是后来历代王朝抗击鲜卑、契丹、突厥的第一道北向的门户。当时,代是狄人的领地,赵无恤使用了美人计,把自己的姐姐嫁给了代王。代王大喜,给赵无恤送来代国骏马 。于是赵襄子准备在两国边境的勾注山上宴请姐夫。那座山现在叫做雁门山,宴会地点很可能就是雁门关。
好,现在赵杲总算要登场了。代王接到邀请,立即准备动身前去赴会。赵杲作为代国丞相进言劝道,汉人多狡诈,吾王不可不防。代王呵呵一笑,他姐姐都嫁过来了,小舅子还能对姐夫下毒手?再说,他妈的血管里还不是流着咱的血,他小子也是半个翟人呢。赵杲一时无语,只得送代王上路,心里想从晋穆候以下亲兄弟都掐得你死我活呢,姐夫算什么,但是这话说不出口。他只好严令各部加强警戒,以防不测。再说东道主这边准备具体怎么下手呢,赵毋恤展示了他的创意。摔盏为号太老套了,刀斧手冲进来总得一段时间,万一姐夫的护卫拼死抵抗,这么近距离的混战总是有不安全因素。有个什么办法一招致命,那些卫兵也就不会再进行鱼死网破的挣扎。最容易接近代王而又绝不可能引起他怀疑的人?有了,就是厨师。这位属于军地两用人才的大师傅史上没留下姓名,我们姑且称他为范厨师吧。使什么家伙呢?铜勺,就是盛菜的青铜大马勺。古时候,正规的宴请都是分餐制,来宾坐在垫子上,每人面前一张小桌,一大盆菜端上来依次分送。厨师亲自分菜吗?这个俺不清楚不敢乱说。不过,如果是老钱掌柜的请客当然不用怎么讲究,晋国实际上的国家领导人设宴那就是用厨师长想来也不过分,国宴规格,不算出格。正好按顺序也是应该先敬客人,这样出手真是神鬼莫测啊。
再好的设计排练都不能保证正式演出100%不出差错——两千多年后北京奥运会的开幕式除外。范厨师就万万没想到,虽然一切都如彩排般顺利,下手也很果断,但是铜勺使错了部位,不是用铿锵有力的勺底,而是像戴帽子一样把大勺在代王头上扣了一下。幸好,军旅单位的厨师很可能也是行伍出身,在所有的人还发愣的那0.2秒之间,范厨师紧急改正错误,用古朴原始质地纯正制作考究分量十足的大铜勺底儿,一下子将主公的姐夫送到了另一个世界。恐怕不能说代王的贴身护卫缺乏职业素养,而是脑袋大脖子粗的范厨师怎么看都不像刺客。
代王挂了,噩耗传来,宫廷内外乱作一团。狄人本来就没有什么组织性纪律性,许多士兵也一哄而散。想到赵襄子有备而来,收拾残部也难以抵挡,赵杲打算尽可能安全转移,留得青山在还能栽树苗儿。没想到下一个消息传来,差点让他崩溃:王后在后宫自尽。得知丈夫遇害,这位两千多年前的女性没有慌乱,没有哭泣,也没有说一句话。她只是拔下头上的发笄(念ji)找了块石头磨起来。宫女们互相看看,都不知道娘娘要干什么。磨好笄子,王后拿在手中,猛然向自己的咽喉刺去。唉,有道是红颜祸水,又岂知水祸红颜?这一衣带水,一边遇害者是自己的丈夫,另一边凶手是自己的亲弟弟,将身即此,如何自处?罢罢罢,这笔帐须找阎罗王去算。人间从此留下一座磨笄山。
赵杲要想自己逃脱应该很容易,然而他尽可能收拢了宫内所能找到的姬妾家眷,一路向南逃去。我猜测他在任的时候很可能视察过境内不少地方,知道哪里可以安全躲藏这么一大家子男女老幼。在天台山深处,他们安顿下来,终于逃过追杀躲过战火,平安地生活下去。感念赵杲在不平凡的岗位上所作出的雷人事迹,北魏太延年间,人们在他们当年藏身的悬崖峭壁间修筑了佛寺以作纪念。虽然起名为天台寺,习惯上大家还是叫做赵杲观。该建筑群状之险峻,不亲临其境,确实难以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