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斗庙

北斗庙

中文名称 北斗庙
目录导航

简介

据《峄县志》载:“跃天桥:城北二十里龙湾村(即龙头村)。其溪发源濯山,北折南流。夏秋雨后,清波溢岸,绕丛竹、抱巨石,而缘溪柳阴颇可散步。”可见当年这里也是风物宜人之地。北斗庙系道教庙观,供奉主神为“北斗星君”,民间俗称“北斗老爷”。北斗庙在全国甚为罕见,目前在国内著名庙宇和旅游资源中,无一与北斗庙重名者。北斗庙始建年代,已无可考。寻访知情的老年人,据他们回忆,庙内原有一通老碑,是说北斗庙在明朝永乐初年重修。据此推算,北斗庙至少也有600年的历史。庙门过道处的铺地巨石已磨得光秃圆滑,棱角全无,由此可见此庙观相当古老。据说,秦始皇统一天下后,命建南斗庙、北斗庙。此后,历代王朝都把祭祀北斗列为重要祭典,有时帝王还要亲自祭拜。据孔德平、周龙涛主编的《孔子生平事迹图·明正统九年刊本圣迹图》(中国历史上最早的连环画,明代版)载:“先圣著作即成,斋戒向北斗告备。忽有赤虹自天而下,化为黄土刻文。先圣跪而受之。”意思是说:孔子编著整理的“六经”(指《诗经》《尚书》《仪礼》《乐经》《周易》《春秋》)已经完成,斋戒后祭拜北斗星(文曲星,也称文昌帝君。文昌即古代对北斗七星中斗魁之上六星的总称),以告之此事。忽然有一条红色的虹从天而降,落地后变成黄泥雕版,孔子下跪收下了。由于孔子祭拜北斗的影响,从那时起,人们就对北斗星敬重有加。进入北斗庙大门,迎面是一堵高大的影壁墙,巨石垒基,大青砖砌筑,磨砖镶嵌,灰缝细直,壁心白底,起脊瓦顶,甚为壮观。影壁墙后是一个大花坛,栽种着四季花木,应时开放。解放后,影壁墙还保留完好,1958年大炼钢铁时,因用青砖砌垒炼铁炉而被拆除。庙内主体建筑为五间大殿,殿基高约0.6米,砌巨大长条青石台阶三级。殿宇抱柱出厦,抱柱下的石鼓基座现在尚存。殿内迎门高悬大幅匾额,上书“天秩喉舌”,东西墙上彩绘《封神榜》壁画,有“纣王题诗”、“比干掏心”、申公豹“割头换像”,还有《说岳全传》中的“水淹汤阴”、“岳母刺字”等等。大殿神龛内供奉北斗星君七尊,神像均为彩色泥塑。北斗庙一直香火旺盛,方圆百里的善男信女,烧香许愿,笃信甚诚。特别是在逢集赶会、或每逢节日盛典之时,香客摩肩接踵,香烟腾腾缭绕,香气绵绵经久不散。随庙而兴的古庙会也车水马龙,日趋繁华,延续了数百年。不幸的是,1938年厄运降临---日寇的铁蹄蹂躏了枣庄。这一年的5月16日,日寇对三个龙头大肆烧杀,共杀害无辜村民18人,烧毁房屋千余间,北斗庙在这场厄难中也未能幸免,仅剩断墙残垣和依然顽强地站立在大殿前、庙门两侧的十几通石碑。1976年,齐村区?塔埠公社在一片废墟的庙址上建起了焦厂,庙墙石头填了焦池,石碑被埋在了地下。2007年在东沙河沿岸整理绿化过程中,施工人员于北斗庙遗址处挖出了两通断碑,后来被热心人收存,现置北龙头土地神庙之后。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