旮旯(gālá)是汉语方言词汇,是北方居民生活中常用的一个词,指屋子里或院子里的角落,或指一切角落。按照《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诠释,是“狭窄偏僻的地方”和“角落”的意思;根据《广东音词典》的翻译,“山旮旯”解释为:偏僻、破烂不堪的地方,含有歧视的意思。
旮旯(gālá)也是中国江西中部地方吉安地区方言,特别是泰和县方言发音词,意思与北方的不同,指某个地方比较脏,可以单独说,“这地方旮旯”,有时也习惯说为“这地方‘旮里旮旯’”,是同一个意思,这地方很脏的意思。
1.角落,沟壑。
山旮旯子 :shān ɡā lá zi
2.方言。偏僻的山区。也说山旮旯儿。
叽哩旮旯:jī li ɡā lá
3.方言。各个角落。
4.方言 ①角落:墙~。②狭窄偏僻的地方:山~ 背~。
旮旮旯旯儿 :ɡā ɡā lá lá er
5.方言 所有的角落:~都打扫干净了。
6.方言 脏,杂乱:旮里~
某一带、某一角落 也是读作gak a(‘角’的闽南话读音为'gak',角落一词应与旮旯同源)
而圆圈,亦在闽南话中仍保有kho lin a 与北方方言的圐圙同源。
随著普通话的普及,这些词汇有消失的趋势。
旮旯,应该与“角落”是同来源,而相对於角落更保存古音。
在闽南话与粤语中照字面念“角落”一词,分别是gak lo,gok lo,与gala十分相似。
旮旯一词是古汉语词汇,并非外来语。
青岛话中,“旮旯”的第一个义项也是指偏僻的角落:如“墙旮旯”、“山旮旯”,意即墙角和山的偏僻处。“炕旮旯”略有不同,它是胶东半岛农家火炕边那块供人走动的地方,是腿脚必经之地,并不偏僻,只是光线太暗。
与权威辞书诠释不同的是,“旮旯”在青岛话中还被当成动词用。如果你到鞋匠那儿去修鞋,他正忙着,就会对你说:“把鞋先放这儿,你到别处去“旮旯旮旯”吧,一会儿再来!”大概意思是,你随便到什么地方去转一转,逛一逛!
“旮旯”成了动词,许多说法就应运而生了。如将搬弄是非散布流言飞语的行为说成是“旮旯淡话”,把一些拐弯抹角硬拉扯上的亲戚叫成“旮旯亲戚”,还有比如“把围巾旮旯在脖子上”——把围巾围在脖子上,将一些互不关联的事理穿凿附会到一起叫成“胡旮旯”等。还有一种藤类植物,叫做“旮旯蔓儿”(读作ga la wanr)。
更有意思的是,“旮旯”在这里从动词又重新返回了名词,也就是从前面说的“转一转”又演绎成画个圆圈叫作“画个旮旯”,用铁丝弯个圆圈也叫“圈个旮旯”。
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的家乡,山东高密的方言“旮旯”的发音是:ga(平声) ha(四声),表示人们注意不到的地方。
旮旯 江淮方言泰兴话中的词汇。(角落。因音义皆同,现多写成“角落”,会意字,意为9个太阳才能照到的地方。地方小,且偏僻也称“角落头”、“隔落头”)。 江淮方言温州话中也有此词汇,词义亦大致为角落。但运用时,多造词为:旮旯兜(意义仍为角落)。大致为角落。但温州话运用时,多造词为:旮旯兜(意义仍为角落)。
1.山旮旯:表示偏远山区;一般带贬义,形容地区贫穷经济不发达。
2.粤语中有“旮旯底”一词,即夹肢窝。
3.客家语系中也保留中原古汉语“旮旯”这一词,如“山旮旯”。
西北方言
“旮旯”在西北方言中有两个音,gelao,表示墙角;gela(la为四声)表示小缝、狭窄的地方。两个音都可以表示偏僻的地方。
九九重阳(打两字常用语)------旮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