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勉仁

中文名 公勉仁
主要成就 明中期朝廷重臣
出生日期 1450
目录导航

简介

明朝中期朝廷重臣

公勉仁(1450~1516)官至 大同 巡抚 都察院右副都御史

公勉仁字尚德,号西埠,性聪敏,体弱,但凛凛有气节。 明孝宗弘治三年,公元1490年中进士,授“行人”,后升任江西道监察御史,被称为“代天子巡狩”,大事奏裁,小事主断,权势颇重。

公勉仁历任江西道监察御史、盐运司同知、太仆寺卿、四川布政司参议、省按察司副使、四川省按察使、进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巡抚大同。 

凛凛气节、声震朝野

公勉仁,生于齐地(今山东省 蒙阴县境内), 蒙阴,自古隶属 江北蛮荒之所,受齐气影响深远, 齐风自古“兀傲雄肆”,尚侠义,出生于此的公勉仁虽然自幼受齐地诗书礼仪浸染,自幼秉性耿直、凛凛有气节,不喜附权贵。明正德初(公元1506年)公勉仁以逆 刘瑾被逮下 锦衣卫狱,降为四川布政司参议,外谪五年。

守边十年、边陲无警

被贬五年后,公勉仁因督师讨贼协剿有功,进都察院右副都御史七年,巡抚大同赞理军务,守卫边陲十年,“选将练兵,勤修烽垒,边陲十年无警”。旋巡抚南赣、汀、漳、韶、雄、惠、潮、郴州等处,擢巡抚勋阳,推南京兵部侍郞,未受命,卒于官,时正德十一年七月(公元1516年7月)。朝廷悼惜,遂赐祭荫子,朝廷内外大臣咸以文哀之。

著有《东山集》《守边策略》,墓在上东门(石门之阳),淑人阚氏、继室李氏。 现仅存清《蒙阴县志》中记载的《舟中野望》七律一首。 在蒙阴野店镇上东门村,原建有都宪石坊1座,即都察院都御史石坊。

江北进士第一家

一门五进士,父子双翰林

明朝中期以来,公勉仁开公氏家族第一代进士之先河肇始 ,自此以后,公氏家族代代蝉联进士,家族绵连五世而不衰,家族连续五代均是三榜进士出身,他们或文治,或武功,多有建树,街头巷议,时人争相传送,奉为美谈,被誉为明朝末年江北进士第一家。

公勉仁(1450~1516):公姓家族第一世进士。官至大同巡抚、都察院右副都御史,系明中期朝廷重臣。公勉仁之侄:公跻奎,官至湖广按察副使。1535年(明嘉靖十四年)中进士,初授工部郎中,出守山西潞安,升湖广按察副使,后调广西,讨平反叛,累立战功。著有《中岩诗草》行世。

公跻奎之子:公一扬,官至工部郎中,号亦山,九岁能文,十二岁入邑庠,二十一领嘉靖戌午乡荐,巳未成进士。历任裕州知州、淮安府同知,迁工部郎中,著有《闲音集》。

公一扬之侄:公家臣,字共甫,号东塘,于1571年(隆庆五年)中进士,初选翰林院庶吉士,授编修,后任会典纂修官,负责校阅《世宗实录》,1577年(万历五年) ,由于他主持正义,不苟异同,受到当权者张居正的嫉恨而被贬官,降为泽州判官,移官至广平司理、南京户部主事,1583年(万历十一年)卒于滁州,终年五十一岁,后赠礼部左侍郎。 淑人李氏。生二子。长子公鼐。次子公鼒。

公家臣之子 :公 鼐(1558~1626)字孝与,号周庭。明末著名文学家、诗人。明朝万历前期“山左三大家”之一。 著有《问次斋集》一百卷问世。官至礼部右侍郎兼翰林院侍读学士、协理詹事府詹事、两朝实录副总裁、赠礼部尚书,谥“文介”。 

蒙阴公氏家族是明朝中叶江北地区罕有的“馆阁世家”。公氏家族不仅在政治上取得“五世进士”的荣耀,地位显赫,而且留下了大量的文学著述,形成了独特的家族文化。明朝后期政治上的黑暗虽然在很大程度上压制了公氏家族子弟政治抱负的施展,但也促使他们转向了文学研究与创作,挖掘了他们在这方面的潜力。公氏子孙因此提出了具有家学特色的文学主张,成就了其江北“馆阁世家”的巨擘形象。

五世才俊,铁骨铮铮

公氏家族历经宋、明、清、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五个朝代,经历30多代的传承至今。恪守“耕读立志,忠孝起家”治家理念,从一户默默无闻的山村移民发展成一个忠孝传家的文学世家。

堪称文韬武略的五世进士第一代、二代公勉仁、公跻奎,在朝为政几十年,多次提督川贵、巡抚湖广、整饷军务、惩贪官、定叛乱、擒匪首、降叛王,在湖广一带所立战碑至今犹在。每每遇到内忧外患,皇帝多派前去整肃征讨。 至公鼐一代,正所谓“一门五进士、父子双翰林”。他们或文治,或武功,多有建树,一时彪炳海内。 

公氏家族,家族绵延五世而不衰,他们或文或武,代代均是耿直之臣,威武不屈,激浊扬清,铮铮铁骨,正气凌然,堪称公氏家族史的一座不朽的丰碑。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