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新德(2)1915年10月12日,冯新德出生于江苏省吴江县同里镇。
1933年,考入东吴大学,次年转入清华大学化学系。
1934年—1937年,在清华大学化学系学习,并获得理学学士学位。
1938年—1939年,担任昆明云南大学化学系教员。
1940年—1941年,担任重庆中央工业专科学校教员。
1942年—1945年,在位于遵义的浙江大学化工系就读研究生,师从系主任李寿恒教授,后当讲师教《有机化学》。
1945年,考取公费赴美留学生。
1946年—1948年,前往美国印地安纳州诺特丹大学(University of Notre Dame)研究院学习,并获得哲学博士学位。
1948年—1952年,担任清华大学化学系教授,兼辅仁大学化学系教授。
1952年,担任北京大学化学系教授,兼高分子化学教研室主任至1986年。
1953年春,经中国科学院计划局安排去上海调查塑料工业,三周后写出《上海塑料工业调查》报告。
1954年,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委派黄耀曾研究员来北京筹建化学研究所,冯新德被聘为筹备委员会委员。
1955年,受任中国科学院高分子委员会委员,在王葆仁主任委员的主持下,参加了有关高分子化学的各项规划工作。
1956年,兼任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研究员。
1977年,兼任中国科学院感光研究所研究员。
1980年11月,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化学学部委员(院士)。
1984年,担任日本京都大学医用高分子与生物材料研究所客座教授,到日本讲学。
1988年以来,受聘为美国西雅图华盛顿大学生物工程中心客座教授,并进行国际合作研究。
2005年10月24日,逝世。
冯新德在生物医用高分子方面重点研究抗凝血材料与药物控释体系以及高分子老化与生物老化的初始反应机理。
冯新德根据高分子科学既是基础科学又是应用科学的特点,要求把高分子合成与结构性能的研究紧密结合在一起。从石化工业的发展,他主张理科人才进入石油化工部门的研究单位,这样有利于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而后有所创新。在科研中倡导务实又要创新。例如70年代在校办化工厂期间,他认为除了组织有关产品如齿科自凝树脂、厌氧胶的生产优化配方外,还应开发能快速引发的体系,研究其引发机理,厌氧胶的稳定剂的作用等,使科研紧密联系生产实际。他主张科研工作只有不断创新才有生命力。他长期以来主要研究高分子化学基础理论,在下列各方面的研究中取得创新成果。在烯类自由基聚合方面,内容涉及氧化还原引发体系和反应机理,在过氧化物与胺引发体系中,证实来自过氧化物和胺组分反应产生的两种自由基都能引发单体聚合,首次提出有机过氧化氢物与胺体系的引发机理,并由实验得到证实,烯类接枝聚合和反应机理;其难点是弄清接枝地点与接枝机理,应用模型化合物的反应,弄清了聚醚氨酯、聚醚聚酯的接枝地点和提出接枝机理;非共轭双烯类自由基及负离子聚合,两者都能得环化聚合物;吸电子烯类单体的电荷转移光引发聚合的研究甚少,通过含胺及其他给电子体的光敏引发聚合的研究,首次将芳胺由叔胺扩展至伯、仲胺,在光敏引发聚合方面证实可以通过CTC激发或定域激发两个途径;在离子聚合方面,有四氢呋喃为主的开环聚合与共聚合和反应机理,以及有关嵌段共聚合等,首次发现二酰氯(癸二酰或已二酰氯)/高氯酸银体系引发四氢呋喃聚合是一活性聚合,将活性链中心由正离子转变负离子烯类聚合,得到聚甲基丙烯酸甲酯—聚四氢呋喃—聚甲基丙烯酸甲酯三嵌段共聚物。
70年代以来开展功能高分子研究,特别是涉及光敏高分子以及生物医用高分子,包括抗凝血高分子材料、高分子药物和高分子生物材料中的药物缓释体系等方面。研究出这些材料的合成方法;通过分子设计可以合成不同结构的嵌段共聚物,来调节其降解和释放药物的速度,能达到药物的常效恒速释放。最近二三年来又开展了生物老化中化学机理的研究等。
冯新德共发表中英文论文200余篇,并著有《高分子合成化学》一书,上册于1981年由科学出版社出版,下册尚未出版。
冯新德,蒋德彰.α—氟甲基乙烯类单体的合成及其聚合.化学学报,1958,24(2):155—161.
冯新德,焦书科.聚丙烯酰胺的水解.化学学报,1958,24(3):228——239.
冯新德.共聚合反应.高分子通讯,1959,3(5):232—250.
冯新德,张鸿志,曹维孝等.环化聚合的研究—4-取代1,6-二烯类单体的聚合.高分子通讯,1963,5(1):19—26.
冯新德,丘坤元,毛善庆等.聚丙烯腈的研究—丙烯腈在水溶液中的有机氧化还原引发聚合.高分子通讯,1965,7(2):96—104.
冯新德,洪啸吟.负离子环化聚合的研究.科学通报,1966,17(4):163—165.
冯新德,丘坤元.高铈盐氧化还原体系反应机构的研究.科学通报,1966,17(9):407—409.
冯新德.高分子合成化学.上册.北京:科学出版社,1981.
冯新德,张鸿志,林其棱编.饱和聚酯与缩聚反应.北京:科学出版社,1986.
冯新德.高分子化学进展—活性聚合.高分子通报,1990(2):76—85.
冯新德.展望90年代高分子——化学、材料与工业.大自然探索,1990(3):14——22.
1981年开始,冯新德和高分子专业委员会一起在中国国内主办了多次国际学术会议。1984年,在日本京都举行的第一届日本高分子学会国际高分子会议上,冯新德的《合成生物医用高分子的进展》报告受到瞩目,获得大会颁发的演讲奖。
冯新德先后完成了中国科学院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教委博士点基金,卫生部计生委基金等项目。
冯新德先后获得国家级奖励6项。
获奖时间 | 项目名称 | 奖励名称 |
---|---|---|
1986年 | 胺存在下的烯类聚合与引发机理 | 国家教委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
1987年 | 胺存在下的烯类聚合与引发机理 | 国家自然科学奖三等奖 |
1987年 | 正离子开环聚合‘活性’链的研究 | 国家教委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
1990年 | 烯类自由基聚合引发体系研究 | 国家教委科技进步奖(甲类)二等奖 |
2000年 | 中国教育部生物医学高分子研究一等奖 |
获奖时间 | 项目名称 | 奖励名称 |
---|---|---|
1986年 | 胺存在下的烯类聚合与引发机理 | 国家教委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
1987年 | 胺存在下的烯类聚合与引发机理 | 国家自然科学奖三等奖 |
1987年 | 正离子开环聚合‘活性’链的研究 | 国家教委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
1990年 | 烯类自由基聚合引发体系研究 | 国家教委科技进步奖(甲类)二等奖 |
2000年 | 中国教育部生物医学高分子研究一等奖 |
冯新德认为学校的教学和科研固然都很重要,但是最根本的是要出人才。在教学上冯新德非常重视基础理论和实验技能,要求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他讲课生动活泼,内容丰富,条理清晰,博得学生的好评。这和他有广博的知识与认真备课是分不开的。他常把教师喻为园丁,如果浇花用一担水,则缸里要挑足十担以上的水,要勤挑水,要认真备课。
为了培养大学本科生的科学研究能力,他一贯重视毕业论文的训练,这一环节从未中断过。1979年秋他陪来校参观的诺贝尔奖获得者P.J.弗洛莱(Flory)教授参观时,介绍到本科生在做毕业论文,引起弗洛莱的极大兴趣,提出到实验室看同学们的论文实验,因为在美国不是所有大学生都做毕业论文。
为了培养出高水平的人才,在培养研究生方面,他博采国内外的先进方法与经验,结合国情实施了一套独特的教学方法。很好地处理了研究生培养中的几个关系,如基础理论与科学前沿,上课与自学,学习能力的培养与实际工作能力的训练,以及“管”与“放”等等。他亲自主持高分子进展讲座,为研究生讲授“80年代高分子进展与展望”,“高分子进展——活性聚合”等,并邀请外国专家做学术报告,丰富了教学内容,使学生及时了解有关学科的进展,了解学科的前沿,掌握最新信息。由此培养了一批治学严谨,学术思想活跃,具有良好学风的高级人才。有两位博士生先后获中国化学会青年化学奖。为了表彰他在培养人才方面取得的功绩,中国化学会于1989年授予他育才奖。
为了交流经验,提高教学质量,冯新德还到兄弟院校、研究部门讲学,做学术报告,或兼任教授、顾问等职。他在全国高等学校高分子化学教学讨论会(广州,1982年)、全国高校高分子化学与物理实验研究班(北京,1984年)和全国高等学校高分子化学与物理学术讨论会(广州,1986年)先后做了80年代高分子的特点和发展、高分子化学与物理实验的重要性及人才培养等方面的报告。1990年先后到成都、武汉、青岛讲学,介绍聚合反应的最新进展与高分子生物材料的发展。冯新德很重视高分子科学的普及,他担任中国大百科全书化学卷的编委,兼高分子化学副主编,参与拟定条目框架。他除亲自撰稿外,还组织撰稿人及审定聚合反应有关条目。
1949年,冯新德于清华大学首次讲授高分子化学——聚合反应课,1952年院系调整后,他到北京大学开设高分子化学课,指导研究生论文,并筹建高分子化学实验。
1953年,冯新德招收高分子化学研究生,1955年培养了首批高分子专业毕业生。1978年恢复研究生招生以来,他培养了硕士、博士研究生40多名。
在冯新德的倡导下,1958年北京大学成立了全国第一个高分子化学教研室。从那时起他任教研室主任直至1986年。
1980年11月,冯新德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化学学部委员(院士)。
时间 | 担任职务 |
---|---|
1957年—1986年 | 《高分子通讯》(后改名为《高分子学报》)副主编 |
1978年 | 中国化学会第二十届至第二十二届理事会理事,高分子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
1983年 | 中国石油化工总公司技术顾问 |
1986年 | 《高分子学报》与《Chinese Journal of Polymer Science》主编 |
时间 | 担任职务 |
---|---|
1957年—1986年 | 《高分子通讯》(后改名为《高分子学报》)副主编 |
1978年 | 中国化学会第二十届至第二十二届理事会理事,高分子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
1983年 | 中国石油化工总公司技术顾问 |
1986年 | 《高分子学报》与《Chinese Journal of Polymer Science》主编 |
冯新德是中国高分子化学奠基开拓人之一,为发展中国高分子科学事业和高分子化学教育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