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作者是盛唐著名诗人,他的诗清新高妙而又有奇逸之气。孟浩然的诗,虽然在他死后五年即有人为他编录,但散佚已多。目前能见到的最早刻本是宋蜀刻本,本书即以此本为底本,校以宋刘辰翁评点本,明铜活字本等五和明刻本,并以近二十种意集、选集、别集参校。[1]
孟浩然孟浩然出生于公元689年
(武后永昌元年),唐代一位不甘隐居,却以隐居终老的诗人。壮年时曾往吴越漫游,后又赴长安谋求官职,但以「当路无人」,只好还归故园。开元二十八年(七四零)诗人王昌龄游襄阳,和他相聚甚欢,但此时孟浩然背上正生毒疮,据说就是因为「食鲜疾动」,终于病故,年五十二岁。
孟浩然的一生,徘徊于求官与归隐的矛盾之中,直到碰了钉子才了结了求官的愿望。他虽然隐居林下,但仍与当时达官显官如张九龄等有往还,和诗人王维、李白、王昌龄也有酬唱。
孟浩然的诗已摆脱了初唐应制,咏物的狭窄境界,更多地抒写了个人的怀抱,给开元诗坛带来了新鲜气息,并得到时人的倾慕。李白称颂他「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杜甫礼赞他「清诗句句尽堪传」。可见他在当时即享有盛名。他死后不到十年,诗集便两经编定,并送上「秘府」保存。现有《孟浩然集》。
他40岁时,游长安,应进士举不第。曾在太学赋诗,名动公卿,一座倾服,为之搁笔。他和王维交谊甚笃。传说王维曾私邀入内署,适逢玄宗至,浩然惊避床下。王维不敢隐瞒,据实奏闻,玄宗命出见。浩然自诵其诗,至"不才明主弃"之句,玄宗不悦,说:"卿不求仕,而朕未尝弃卿,奈何诬我!"放归襄阳。后漫游吴越,穷极山水之胜。开元二十二年(734),韩朝宗为襄州刺史,约孟浩然一同到长安,为他延誉。但他不慕荣名,至期竟失约不赴,终于无成。开元二十五年,张九龄为荆州长史,招致幕府。不久,仍返故居。公元740年(开元二十八年),王昌龄游襄阳,访孟浩然,相见甚欢。适浩然背上长了毒疮,医治将愈,因纵情宴饮,食鲜疾发逝世。
孟浩然生当盛唐,早年有用世之志,但政治上困顿失意,以隐士终身。他是个洁身自好的人,不乐于趋承逢迎。他耿介不随的性格和清白高尚的情操,为同时和后世所倾慕。李白称赞他"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赞叹说:"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赠孟浩然》)。王士源在《孟浩然集序》里,说他"骨貌淑清,风神散朗;救患释纷,以立义表;灌蔬艺竹,以全高尚"。王维曾画他的像于郢州亭子里,题曰:"浩然亭"。后人因尊崇他,不愿直呼其名,改作"孟亭",成为当地的名胜古迹。可见他在古代诗人中的盛名。王维、李白、王昌龄都是他的好友,杜甫等人也与他关系甚好。
佟培基佟培基,1944年生,河南开封人。自学成才。现任河南大学古籍所所长、书画院院长、教授。主要著作有《全唐诗重出误收考》、《孟浩然诗集笺注》、《辛弃疾选集》等。
前言
孟浩然诗集卷上
早发渔浦潭
寻香山湛上人
晚泊浔阳望卢山
云门兰若兴友人同游
宿天台桐柏观
冬至后过吴张二子檀溪别业
与诸子登岘山
陪张丞相自松滋江东泊渚宫
陪卢明府泛舟迥作
杨子津望京口
兴颜钱塘登障楼望潮作
岘山作
题大禹义公房
寻白鹤严张子容颜处士
九日得新字
山潭
与杭州薛司户登樟亭楼作
题终南翠微寺空上人房
陪柏台友共访聪上人禅居
宿业师山房待丁公不至
初春汉中漾舟
耶溪泛舟
北涧浮舟
寻天台山
彭蠡湖中望卢山
题鹿门山
题明禅师西山兰若
舟中晚望
登聪持浮图
德郑五愔弹琴
从张丞相游记南城 剧赠裴逈张参军
过景空寺故融公兰若
陪张丞相祠紫盖山述经玉泉寺
寻陈逸人故居
游精思观迥王白云在后
登望楚山最高顶
腊八日於郯系石城寺礼拜
疾愈过龙泉精舍呈易业二公
与黄侍御北津泛舟
春晚绝句
美人分香
问舟子
夜归鹿门寺
寻梅道士张逸人
陪姚使君题惠上人房
春晚题永上人南亭
与崔二十一游镜湖寄包贺
……
孟浩然诗集卷中
孟浩然诗集卷下
宋本集外诗
附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