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源口镇交通便利,投资环境不断得到完善,319国道穿境而过,新修了5公里长的村级水泥路,实现了村村通公路;邮电通讯、有线电视发展迅速,11个行政村通了电话,移动、联通网络覆盖全镇,全镇有线电视用户达1200多户;小城镇建设初具规模,建成了秋溪、四教、墩上三个农贸市场,形成了三条农民商贸一条街;教育事业蓬勃发展,全镇现有初中1所,完小4所,在校学生3398名,上学率达99%以上,中、小学校环境优美。工农业经济发展较快,通过招商引资引进的台商铭丰橡塑制品厂、永华文化用品厂、捷达塑胶厂、玻璃制品厂及木制品加工厂等私营企业发展态势良好;大棚蔬菜、黑山羊养殖、食用菌、果业等特色农业规模不断壮大,逐渐成为农民脱贫致富的主导产业。
2003年完成工农业总产值4641万元,财政收入251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760元;2004年全镇工农业总产值7000万元,其中工业总产值3800万元,财政总收入280万元,农民年人均收入1820元,人口自然增长率千分之十一。
2007年全镇完成国内生产总值6254.1万元,增长13%;农业生产总值2494.8万元,增长14.69%;基础设施建设投资1390万元,增长26.36%;完成财政总收入(剔除农业税)250.01万元,增长14.94%;实现农民人均纯收入2588元,增长6.28%;全镇农民储蓄总额达6912万元,增长16.7%;年用电量首次突破200万度,达到了204万度,其中工业用量达60万度,增长11.2%。
2007年全镇粮食直补资金达160.15万元,全部打入农户存折“一卡通”,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种粮积极性。以秋溪村大棚蔬菜基地为依托,有效推动了白口、辛田、龙源口、泮中等村的蔬菜产业发展,全面启动了“一村一品”的产业发展格局。全镇无公害蔬菜种植面积达2000亩,蚕桑生产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尤其是在巩固辛田、黄淇等蚕桑重点村的基础上,新发展桑园面积170多亩,全年蚕种饲养量达461.5张,产鲜茧13382.5公斤,实现产值22.8万元,现代农业和蚕桑生产工作首次挤入全县综合考评先进乡镇行列。招商引资工作取得初步成效,我镇引进的江西颐和竹木工艺品有限公司全年实现税收260万元,创汇146万美元,真正达到了“当年投产,当年创收”的目标。围绕红色旅游开发这篇文章,以龙源口大捷广场、红军古街、毛主席旧居、秋溪乡党支部等景点为依托,全力做大做强以红色为主题的旅游品牌。2007年全镇共接待外来游客达1万人次,红色旅游效益日渐显现。
2007年全镇共完成集体公山分山面积46247.7亩,分山到户率71.48%,打印和发放的林权证数4415本,户均持证率为1.07,调处山林纠纷共10起,面积达1558.9亩,山林纠纷调处率达100%。农村合作医疗改革工作继续向纵深方面推进,参合率达91%以上,有效地缓解了当前农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1]
小城镇建设初具规模。建成了秋溪、四教、墩上三个农贸市场,形成了“一镇三墟”的格局。镇政府所在地建成区达1平方公里,完成了墩上街道市级新农村综合示范点建设,成立了镇市政市容管理所,进一步规范了街道的建设管理,提升了小城镇的档次,繁荣了商贸。[2]
文教卫生事业协调发展。全镇现有初中1所,小学5所,民办中心幼儿园6所,在校学生3400余名,适龄儿童入学率达100%,中小学校环境优美;龙源口镇卫生院医疗设施逐步完善,医疗水平不断提高,极大地方便了群众就医。[2]
龙源口镇是井冈山旅游圈的重要组成部分,境内不仅有丰富的红色资源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还有优美的自然风光。这里红、绿、古色交相辉映:党史上有毛泽东同志亲手创建的井冈山时期第一个农村党支部——秋溪乡党支部;军史上有毛泽东、朱德指挥的著名战役——龙源口大捷所在地;有毛泽东旧居,朱德同志亲手题写的龙源口大捷纪念碑、红军古街等;著名的佛教胜景——阿育塔,坐落在风光秀丽的山水中,绥远山风光旖旎、层峦叠嶂,有天然的次原森林,更有多种名贵树种,常年生活着猴子、麋鹿、麂子、穿山甲等野生动物;龙源口电站的建成,更增添了湖光山色、优美景观;是绝佳的旅游胜地,森林覆盖率达72%。
今后,龙源口将立足镇情,以发展旅游业为突破口,抢抓机遇,开拓进取,力争把龙源口的景点融入大井冈旅游圈,使之成为龙源口镇新的经济增长点。与此同时,进一步调整和优化农业产业化结构,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发展壮大工业。不断完善小城镇投资环境,改善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真正实现农业增产、农民增收、财政增长的目的,为龙源口镇经济的发展奠定一个坚实的基础。
1899年——1989年,是江西省永新县龙源口镇泮中村人,原名李守镜,1899年出生于小木材商家庭。李治在县立禾川中学读书时,霍乱流行,遂立志学医。中学毕业后考入上海南洋医科大学。1927年,他学成毕业,改名李治,在南昌开私人诊所。
1930年,他被迫从军,在张辉瓒18师6团任上尉军医。年底张辉瓒部中了红军的伏击,李治被俘后参加了红军。李治在红军第4医院担任医务主任,负责救治在第一次反围剿中负伤的1000多名伤员。救治工作相当成功,仅两名腹部重伤员未能救活。
1931年他加入中国共产党。他先后担任红军第1医院医务主任、院长,在中央苏区与傅连璋、戴济民、陈义厚被尊为医界“四大金刚”。成立红军卫生学校后,李治任教员。
1955年。他被授予少将军衔,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时年56岁,已超过少将授衔年龄上限。1988年获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1915年—1994年,江西省永新县龙源口镇白口村人。一九二七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一九二八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一九二九年由团转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六军团第十七师五十团连长,湘鄂川黔军区龙永独立团代政治委员,红六军团模范师政治部宣传科科长。参加了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一二○师三五八旅独立第一团政治委员,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第七分校教员,晋绥军区第六军分区十九支队政治委员,第五军分区司令员,独立第十四旅旅长,华北军区第二十三师师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师政治委员,中国人民志愿军空军师政治委员,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青岛基地航空兵政治委员,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航空兵政治部副主任,海军后勤部政治委员。一九五五年被授予少将军衔。是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