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丁名:Coptis teeta Wall
中文名:云南黄连
拉丁科名:Ranunculaceae
中文科名:毛茛科
保护级别:2
分布:云南、西藏(墨脱、察隅)
现状:渐危种。云南黄连根茎入药,为常用中药之一。由于生长慢,采挖过度,现已危及种源。
海拔下限(米):1500
海拔上限(米):3000
云南黄连是滇西北高黎贡山地区最负盛名的药用植物之一,始载于明朝兰茂的《滇南本草》,多为野生,质量好,但商品量也小,《清宫医案》将云连列为极品,提倡使用本种。在印度和孟加拉国,民间将其具有苦味的根茎作为药物广泛使用也有相当悠久的历史。由于长期过度采挖和生境不断遭到破坏,本种的野生居群已处于灭绝的边缘,在中国被列为二级濒危保护植物,渐危种。按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的濒危等级和标准,应将本种列为濒危(EN)一级,理由是观察、估计或推测种群在过去的10年或3个世代内,致危因素没有停止,至少减少50%,虽未达到极危,但在可预见的不久将来,其野生状态下灭绝的机率极大。
云南黄连根茎弯曲成勾状,表面深黄色、皮质粗糙、多为单枝结节状,体细小、质硬易断、断面金黄色而不整齐、髓部中空,节间密、节部密生多数须根,年限越长的植株,地上部分生物量越少,但根茎较粗大;叶面主脉及侧脉上有锥状微毛,通过显微镜观察,叶表皮细胞为常见的不规则型;气孔为随机分布型,开口基本与主脉平行,并且只出现在下表皮。
果实是由8~15枚较原始的半开启类型的离生心皮发育而成的葖果,每个心皮的腹缝线上着生有两行相间排列的倒生胚珠,12至16枚不等;1个果内含有4粒左右成熟种子,呈棕褐色,长椭圆球形并稍有弯曲,表面有纵向条状花纹;每个顶芽分化为1个花序或2片幼叶或2条黄色的营养繁殖体(称为觅养枝),而腋芽只长出觅养枝或幼叶。从顶芽和腋芽生出的觅养枝顶端又着生1个花序或1-2个营养芽,节部生须根并再长出新的觅养枝,由此沿地面枯枝落叶层或腐殖质层匍匐漫延,觅养枝节间长115-215cm,从1个腋芽生出的觅养枝可在离母株根茎30cm的范围内构成多分枝无性系,其中最长可分化为12个觅养枝,离母株最近的2-4个节间木质化或半木质化为棕褐色根状物,着生须根的节部膨大成球形或椭圆球形,其上的腋芽又散生出新的觅养枝,只有在整个营养繁殖体系最末端的觅养枝顶端才萌生出土幼叶,自然条件下觅养枝极少与母株发生断裂。
云南黄连高约20-30cm,但地下根茎较瘦小,觅养枝不甚发达,大都出土成“芦头”,在母株周围未形成致密的多分枝结构,有部分实生苗,居群内个体散布在林下,为群落中的伴生种;各居群间甚至居群内在叶的形状、颜色、斑纹、大小以及觅养枝发生和发展等方面也有较大的分化。
云南黄连为多年生宿根草本,植株寿命长达10年以上。花序轴通常在每年1-2月从根茎顶端总苞中抽出,20-25天内长至离地面不超过10cm高,在花序轴长高后的10 天左右,幼花成熟,花蕾于每天上午10时至12时开放,花期约15天左右;多歧聚伞花序,花3-4朵、绿白色,而包含花芽的混合芽于上一年7月底就已开始分化;种子5月上旬成熟,成熟后果实炸裂,种子散落于母株四周不超过40cm,次年2月份子叶才出土,更多的幼苗则是由觅养枝发出,无论是实生苗还是无性系苗,第一年只有一片进行营养生长的新叶(实生苗出土的子叶可宿存到8月),次年春季发出第2片叶,秋季叶基部根茎才开始膨大成球形或长椭圆球形,同时腋芽发出幼小的觅养枝,到了第3年,叶增至4-6片,这时的营养生长才对根茎的膨大和整个植株生物量的增加起重要作用。
云南黄连多生长在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和与之相接的铁杉针阔叶混交林下陡峭山坡(坡度大于40°)阴湿环境中,但又有在山间凹谷、缓坡生长的生态位选择趋势,这些森林在郁闭林冠下一般分为3-4层,几乎没有直射阳光能够到达林下层,相对湿度达80%以上,地面为深厚的枯枝落叶层所覆盖,厚达4-12cm,各居群植株的根系基本都在枯枝落叶层内,极少与土壤接触。西坡生态带降水更多,更湿润,东西坡生态带在年均温上没有大的差异,但存在着同海拔西坡温度更低的趋势。
云南黄连适生生境的土壤以富含腐殖质、偏酸性、由花岗岩、花岗片麻岩、片麻岩、砂页岩及粉砂质泥岩发育而成的黄棕壤、棕壤和暗棕壤为主,土壤剖面发育好,枯枝落叶层较厚,分解良好,腐殖质层发达,为沙壤至粘壤,粒状、核粒状结构,理化性能较好,自然肥力高。
云南黄连兼具有性生殖和无性繁殖,在自然条件下,居群数量增长以发达的地下营养繁殖体(称为“觅养枝”)行无性繁殖为主:高黎贡山西坡居群,特别是野生居群的一些个体,能以有性生殖方式繁育实生苗,另外一些个体和东坡居群的几乎所有个体都以营养繁殖方式繁育无性系小株。
该物种每一个体开花、结实虽然正常,但种子有长达半年的胚后熟过程,加上较低的种子传播效率,实生苗在居群中只有很少的比例。成年植株的花芽在7月开始分化,次年1~2月开花,5月种子成熟,完成生活史,个体生命周期则长达10多年。本种以小居群规模分布在狭小、呈片断化的特殊生境中,生态位极其狭窄,基本限于在温凉湿润的常绿阔叶林下陡坡生长。土壤和群落小气候因子对其自然分布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黄连是常用名贵药材之一,在中国最早的医药典籍《神农本草经》中就已有记载,并将其列为上品。《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收集的黄连品种有:湖北的味连,四川的雅连,云南的云连。云黄连主要分布于云南省西北及西藏的东南部,而云南的主产区在福贡、贡山、泸水、腾冲及德钦等地。明代兰茂《滇南本草》载:“滇连,一名云连……功效胜川黄连百倍”。“云连”因此得名。历来畅销内地和香港等地区。原植物根茎黄色,较少分枝;叶基生;株高15-30厘米;多歧聚伞花序;长骨突荚果,种子长圆形;花果期2-6月。商品呈弯曲的长条形,具“过桥杆”,断面金黄色,味极苦。能泻火燥湿、解毒杀虫,治疗各种热毒及烧烫伤。含多种生物碱,其含量和抗菌消炎药效比川黄莲好。
怒江是云连的最佳适生地和正宗的原产地,“云黄连”列入怒江种植已有上百年的历史。怒江云连根,含水薜喊6-7%,茎含2-3%,叶含1-1.97%,可谓全身是宝。腾冲云黄连又称为“光明连”。云南1955年收购22吨,1988年出口5吨,1996年产量约为4-6吨。云黄连市价比川黄连高2-3倍,用根茎繁殖,为家种或半家种,成本高,费工时,单产低(1亩仅产0.5-2千克)。
云连以独有的药用优等品质走销海内外市场,是云南省的特色药材品种之一。“云连”这一野生植物药种时下成了濒危物种,2002年云南省对外公布的30来个濒危物种中就有“云连”,国务院的野生药材资源保护条列中也有“云连”。云连已成为国家的二级重点保护药材。怒江州福贡县是“云连”的第一故乡,高黎贡山自然保护区福贡区带是“云连”的最佳适生区域。
云南黄连属于中国-喜马拉雅特有种,分布于北起印度阿萨姆、中国西藏东南部的米什米什山区,南至中国腾冲北部、西北部的高黎贡山地区,其中米什米什山区位于中国西藏自治区的察隅县和中印两国有边界争议的印度 东北部阿萨姆地区,本种的模式标本也采于此。高黎贡山是缅甸恩梅开江(伊洛瓦底江的上游)与怒江(萨尔温江的上游)的分水岭。怒江与澜沧江分水岭的碧罗雪山西坡和东坡的丽江、维西等地也有分布。
由于云南黄连一直是当地各民族最重要的经济来源之一,腾冲一度是当时流入东南亚和香港地区的名贵中药“云莲”的集散地,在高黎贡山中部东坡、碧罗雪山西坡以及腾冲县北部某些地段的常绿阔叶林和针阔叶混交林下,生长着云南黄连野生栽培居群,估计不少于1万亩,居群较大,植株矮小,地下营养繁殖体非常发达。这一地区的云南黄连野生栽培居群源于100多年前由福贡县的傈僳族从缅甸引入种植的野生黄连,以后一直都种养于类似该种在缅甸原生生境的常绿阔叶林下,极少进行人工管护和相应的栽培管理,产量很低,每亩只有3kg左右,由此可见,
目前真正的云南黄连野生居群已不多见,而野生栽培居群却保持有相当的数量,由于近10年来生境得到了有效保护,其历史悠久的种植模式和存留的个体,是科学地进行保护和持续利用研究的重要线索和宝贵的种质资源。
为了保存其种质资源,免于绝灭,应加强保护。产地福贡、碧江、贡山三县已划为怒江自然保护区,保山、腾冲、泸水三县已划为高黎贡山自然保护区,应将本种列为保护对象并繁殖栽培。
用分根和播种法繁殖。秋季或早春在黄连根茎处采挖所萌发的新根状茎,分栽于天然林下,极易成活。如采用种子繁殖,能发芽成苗,增加繁殖系数。但迁地栽植时需要遮荫、喷雾降温,且生长较慢,较为费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