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玉昆1917年12月,生于瑶冈脑村一个贫民家庭。小学读书时受革命思想的熏陶,年仅12岁就参加了革命工作。
1929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
1929年秋起,任兴国县城区儿童团团长,少共城区委宣传科科长,青年工人模范营排长。
1933年2月,随青年工人模范营集体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当过文书、秘书等。参加了中央苏区四、五次反“围剿”战斗和二万五千里长征。长征途中,虽身患重病,却以顽强的意志,克服各种困难,胜利到达 陕北,参加了山城堡、 直罗镇战斗和东征、西征战役。
1935年2月,转入了中国共产党。
抗日战争时期,历任八路军一一五师六八六团政治处秘书、连政治指导员、师军政干校和特务营政治教导员。他随部队东渡黄河,开赴山西抗日前线,参加了平型关战斗、汾漓公路“三战三捷”战斗。
1939年春,到达山东郓城。在樊坝战斗中,他作战勇敢,负伤不下火线,经一夜激战,他所在团全歼伪军一个主力团,并重创前来增援的日军。参加了山东第一次反“扫荡”、 鲁南白彦战斗。
1939年12月,他奉罗荣桓指示,只身进入国民党暂编第六师(孔昭桐部)任政治部副主任,坚持党的统一战线政策,积极宣传共产党的抗日主张,经一年努力,争取了该部投向共产党,改编为八路军。
1942年6月起,历任一一五师政治部组织部直工科科长,第十三团代政治委员、党总支书记、营政治教导员,山东 滨海第一军分区政治部副主任、第三军分区政治部主任。参加了鲁中、滨海反“扫荡”、反“蚕食”战斗、奔袭甲子山战斗,还参加了在津浦路、胶济路沿线掩护过路人员和运黄金过封锁线的战斗。
解放战争时期,任东北挺进纵队第四支队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第七纵队十九旅副政治委员,第一纵队三师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率部参加了“四平保卫战”、“东北夏季攻势”、“东北秋季攻势”等战役。
1948年8月,任第三十八军一一二师政治委员,他同江拥辉师长指挥所部参加了辽沈战役。后挥师入关,参加平津战役。在攻打天津时,该师勇猛冲杀,锐不可挡,直捣敌军指挥部,生俘敌城防司令陈长捷、中将副司令邱宗鼎等7名将领。胜利后,遵照党中央、毛主席的南下作战命令,率部直下江南,参加了强渡长江的宜沙战役,首先突破长江天险。然后进军湘西,转战湘南,指挥所部参加衡宝战役。又率部进军广西,实行大迂回、大包围作战,切断敌后路,与友军一起围歼白崇禧集团,为夺取解放战争的彻底胜利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参加了空军的组建工作,曾任空军第三航空学校政治委员,培养出大批飞行员赴朝参战,为创建人民空军、培养空军飞行人员,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1952年8月后,任东北军区空军政治部副主任,沈阳军区空军政治部主任、副政治委员,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政治部主任。
1974年8月,恢复工作后,被派往福州军区空军,次年5月任福州军区空军政治委员。
1975年8月至1985年3月,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副主任。
1980年9月,被全国人大常委会任命为最高人民法院特别法庭副庭长,依法组织和审判了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10名主犯。
1997年8月12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0岁。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三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
1988年荣获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