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溪古镇

碧溪古镇

中文名 碧溪古镇
古镇占地面积 10.37公顷
正中海拔 1400米
目录导航

景点简介

古镇有护城河环抱,曾建有城墙,分东、西、南、北四城门,古镇古城墙遗留下来的石基现在依然清晰可见,环抱古镇,见证历史;城内街道呈十字形结构,中心曾建有三层高的古镇标志性建筑物魁星阁(八角楼),挂有“元江军民府”字样的牌匾(明清时期碧溪隶属于元江县),第三层贡有传说中主宰文章兴衰的神像“魁星”;城内建筑以19世纪90年代初建造的“跑马转角楼、三房一照壁、一颗印”三种结构的房屋为代表,门面院内雕缕画刻,极具古韵;整个古城区房屋的布局横成排、竖成列,道路成网格状,有全城消防系统,具有鲜明的官方规划特征,是区别于其他古镇的一大特点。

主要景点

除古色古香的民居建筑外,八角楼、义仓楼、南门城楼、财神庙(现为碧溪完小校址)、大庙(现为碧溪中学校址)、观音阁(现为碧溪中学体育活动场地)、地母庙(现为本地人胡永昌家宅)等都是碧溪古镇极具特色的标志建筑。

从城门到镇中心十字路口一百多米的一段街道及两旁的老宅经过翻修。刚翻修过的古街道宽三米多,中间保留了原有的三条纵向青石板,光滑而古旧。三条青石板之间,是两条小鹅卵石道。街道两旁的老宅,有的还挂上了灯笼,呈现出些许节日气氛。古镇显得格外宁静。

十字路口右侧是过去马帮来往的主要通道,有一百多米长,约三米宽。街道缓缓而上,中间是三条纵向的青石板,两侧是鹅卵石,非常光滑。有的青石板上还有一些浅的小凹坑,是年深日久马蹄践踏的印痕。街道两旁的房屋依旧,在一四合院的楼下,已作为民俗陈列室,陈列着当地哈尼族的一些原始的独特的生产工具,反映了哈尼人古朴的生产生活方式。

历史

据《云南通志》记载:明永乐四年(1406年)设恭顺州于古镇上共历时127年之久,即从公元1406年(明永乐四年)到公元1533年(明嘉靖十二年),后移恭顺州于他郎寨,设他朗厅,即今天的墨江县城。清代属他郎儒林里,1932年以来曾设区、镇,1939年扩大乡镇时改称碧溪镇,解放后称碧溪区,1966年全县调整行政区划时改称碧溪公社,1984年后改为碧溪区,2005年撤乡并入县城联珠镇。

碧溪古镇是“茶马古道”上的一个重要驿站,是商人、马帮必经之地和歇息场所。多民族杂居和南来北往的客商形成了古镇多元文化交融共存的人文环境,古朴淳厚的民风更增添了古镇的魅力。[1]碧溪原名碧朔,据世代居住在古镇的老人讲述,碧起源于碧绿的青山,朔起源于其本意。据记载,1919年,根据碧朔东西两侧各有一条清澈见底的小河,村前是肥沃的田园,村后是碧绿的青山,故改名为“碧溪”。

茶马古道上,从滇西的西双版纳、思茅经临沧、保山、大理、怒江、丽江、迪庆到四川甘孜、西藏昌都、察隅、波密、林芝、拉萨,再进入尼泊尔、锡金、不丹、印度。这一线是我国古代西南地区的国际大通道和经济命脉,在中国对外经贸、文化交流和传播上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碧溪古镇就是这条古道上的一个重要驿站, 新中国成立前,每天傍晚都有挂着各大商家名号马旗的大批马帮,在镖局的护送下踏着清脆的马铃声进驻碧溪,场面甚为壮观。镇内最多的是为马帮服务的商铺和马店,当地大部分居民主要以为马帮提供食宿和出售马掌、马鞍、马钉、草鞋和百货等为生,基本上家家有饮马井和栓马柱,最大的马店可容纳上百匹的骡马。

元江磨黑高速公路从碧溪边通过。碧溪作为茶马古镇的地位和重要性日益显示出来。2004年至2005年,墨江县投资,在碧溪原有的老房屋、古街道的基础上,对古镇进行了维修、恢复,已部分再现了古镇的昔日风貌。恢复重建的碧溪古镇的城门楼,使人感受到悠远古道的气息。登上城楼,城门外已看不见往日那样熙熙攘攘的运茶盐的马帮。在城门内,却是百年老宅依旧,百年古道尚存。古镇仍然以传统的土木结构的四合院为主。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