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林佤族乡

雪林佤族乡

中文名称 雪林佤族乡
电话区号 0879
面积 222平方公里
目录导航

简介

  雪林佤族乡隶属于云南省普洱市澜沧拉祜族自治县,地处澜沧拉祜族自治县西北部,距县城勐朗坝120公里,全乡国土面积222平方公里,辖7个村民委员会,53个自然寨,127个村民小组,2007年末全乡总人口11907人,佤族是雪林乡的主体民族,占总人口的96%。雪林佤族乡与友好邻邦缅甸山水相连,国境线长23.72公里,两国边民跨境为居,世代和睦相处,结下了牢不可破的情谊。乡情突出特点是“边、少、山、低、穷”。“边”即地处边境,与缅甸国接壤,“少”即少数民族乡,全乡有佤族、拉祜族、哈尼族、彝族等7种少数民族;“山”即山多,是比较典型的山区农业乡,山区、半山区占总面积的100%;“低”即社会发育低,人口素质低;“穷”既乡穷、民穷。引
  

农村经济

  该乡2006年农村经济总收入927万元,其中:种植业收入431万元,占总收入的47%;畜牧业收入117万元,占总收入的13%(其中,年内出栏肉猪2416头,牛460头);渔业收入0.3万元,占总收入的0.03%;林业收入65万元,占总收入的7%;第二、三产业收入175万元,占总收入19的%;工资性收入123万元,占总收入的13%。农民人均纯收入486元,农民收入以水稻、茶叶、玉米等为主。引
  

基础设施

  该乡截止2006年底,已实现水、电、路、电视、电话五通。全乡有374户通自来水,有2806户饮用井水,有3180户还存在饮水困难或水质未达标(占农户总数的100%)。有1430户通电,有202户通有线电视,拥有电视机农户931户(分别占农户总数的45%、6%和29%);安装固定电话或拥有移动电话的农户数706户,其中拥有移动电话农户数399户(分别占总数的22%和13%)。
  该乡到乡道路为弹石路;进乡道路为文明路面;乡内主干道均为硬化的路面。全乡共拥有汽车7辆,拖拉机25辆,摩托车302辆。
  全乡建有沼气池农户85户;装有太阳能农户53户。耕地有效灌溉面积为5014亩,有效灌溉率为14%,其中有高稳产农田地面积4582亩,人均高稳产农田地面积0.4亩。
  该乡到2006年底,农户住房以砖木结构住房为主,其中有60户居住砖混结构住房;有1722户居住砖木结构住房;有985户居住于土木结构住房,还有413户居住于其他结构的住房。引
  

人文地理

  雪林佤族乡位于澜沧拉祜族自治县西北部,距县城120公里,东连该县木戛乡、南与西盟县中科乡相连,北与沧源县岩帅镇毗邻,西与缅甸国勐冒县昆马区接壤,国境线长23.72公里。乡内海拔最高峰2358米,最低1241米,主要河流有格浪河、格浪龙代河。
  该乡有着共同生存、团结一致的美好民族传统的历史悠久。居住在传统的茅草、竹子达成的人畜混居小木楼,传统的民族服饰源远流长。他们热情好客,常用鸡肉稀饭和阿佤水酒来招待客人,每遇传统的“新米节”,全乡各族群众的人们围在火塘边煮着浓浓的茶水来回轮流地尽饮,并伴着优美的芦笙欢歌载舞。
  

科学发展

  1、坚持城乡统筹发展,加大工作指导力度,整合项目捆绑投入,落实支农惠农政策,强化便民富民措施,大力发展农村经济,有效增加农民收入,切实改变农村面貌,全乡农林全面发展,扶贫开发工作继续推进,新农村示范建设带动明显,村寨环境整治工作有序展开,新农村建设工作队和指导员作用较好发挥,农村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基本条件不断改善,交通、水利、通信、供电等基础设施逐步夯实。2007年,完成农业总产值1811万元(现价)、同比比增长2.3%,粮食产量3872.858吨、同比增长1.1%。新增通电村委会1个,其余4个正在实施之中;实施地震恢复重建项目130户,农村民居地震安居工程1100户,重点扶持村建设3个。乐施会帮扶项目,完成左都村左都大寨98户200亩杂交玉米种植,修善左都大寨防洪沟全长50米。
  2、重视发展生产,加强实用技术推广,以经济作物种植、生猪养殖为重点,增加农民收入。结合边疆党建长廊工作的开展,把党建工作与扶贫、禁毒和民族工作有机结合,进行“科技扶贫”、“知识扶贫”,变“输血”为“造血”,建立党员示范户6户,树立典型,发挥示范带头作用,帮助群众尽早脱贫致富。并认真组织抓落实,做好扶持户的种养殖业培训工作及跟踪检查指导。目前,各户种养殖业进展良好,养殖户最多的已养猪12头,平均每户出栏3头、种植大棚蔬菜2亩、杂交玉米10亩,每亩产量达0.5吨,每户经济总收入均增加1000余元。
  3、发展支柱产业,拉动本地经济发展。为拉动本地经济的发展,努力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乡党委、政府在积极探索路子,调整产业发展的同时,不忘继续发展支柱产业,茶地面积由2006的10641亩发展到2007年的12194亩,产量由2006年的160吨增加到304吨,人均纯收入增加了122元。
  4、社会和谐化建设取得新进展。积极向上争取建起了4个村级党组织活动事,4个村级卫生室,在南盼组建起了宣传文艺队伍,有计划地开展了活动;结合创建“平安雪林”活动成立了3个社区警务室,组建了调解小组、联防队、消防队等16种组织机构90个领导小组933人,全面开展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和矛盾纠纷调处工作;实行“三务”公开,全方位接受群众监督。截止现在,民间纠纷调解率、治安满意率均达95%以上。
  

招商引资

  雪林佤族乡的招商引资工作主要围绕特色产业茶叶进行。目前,通过“公司+基地+农户”的方式,已引入个体老板鲍岩东在左都村芒而多依寨开发建成500亩无性系优质茶园;通过承包租赁的方式让雪林乡供销社将大芒令村大青山茶厂经营权承包30年。通过以上招商引资项目的带动,促进了我乡茶产业的健康稳步的发展。
  

雪新农村建设

  雪林佤族乡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纳入全乡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进一步建立健全“三抓”工作机制:一是乡村重点抓。年初,成立了由乡党委书记任组长,乡党委副书记、乡人民政府代乡长等任副组长,相关工作人员为成员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领导小组,下设专门办公室,建立健全了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工作人员专门抓的工作机制。并根据雪林乡的实际情况制定下发了新农村实施方案,进一步明确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工作任务和工作目标。认真做好试点村(南盼村扎务、波哨一社、左都芒额)建设规划,采取目标化管理的方式推进新农村建设,在具体工作中把各项工作任务细化为每一个具体指标,逐一进行落实。二是工作队指导抓。全乡成立了由7名工作指导员为成员的一支新农村建设驻村工作队,负责7个行政村新农村建设的指导、协调、服务工作,下乡工作队队员坚持常年深入基层、深入农户督促指导新农村建设工作,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中遇到的各种问题进行协调解决。三是边境村结对抓。按照总体工作部署,结合县里安排的重点扶持项目与边境村进行结对,重点扶持边境一线村发展产业、加强基础设施和公益事业建设。在结对共建活动中,各边境村认真开展调研,帮助结对村制定经济社会发展思路和新农村总体规划,组织开展了“四进农村”活动,即科技培训进农村、政策法律进农村、文明新风进农村、致富项目进农村;切实做到“五联”,即思想教育联做,环境卫生联搞,文明新风联抓,公益事业联办,产业项目联谋,真正使结对村在较短的时间内有了新的变化。
  

资源环境

  2007年末,全乡实有耕地面积35169亩,人均3.03亩,其中:水田面积11728亩,人均1.02亩;旱地面积23441亩,人均2.02亩。主产稻谷、玉米、荞子等,稻谷平均单产198公斤,玉米平均公斤,荞子平均单产51公斤。
  

特色产业

  茶叶作为雪林乡特色产业,近年来其发展壮大备受雪林乡各族群众及各级党政重视,通过近50年的培育,目前台面茶已达1

保障情况

  2006年雪林佤族乡参加农村低保的人数有4412人,参加新型医疗合作的有9697人,参加养老保险的有12人。  医疗条件情况,全乡建有卫生院1所,下设5个村卫生室。共有医生6人,村医13人。医疗基础设施的加强和医疗队伍素质的提高,使农民看病难的问题得到进一步的改善。

民主法制

  雪林佤族乡在抓经济发展的同时,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依法治国方略和党的十六大关于扩大基层民主和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精神,不断推进民主法制建设步伐。村“两委”班子得到加强充实,村组织的基层战斗堡垒作用日益明显。“四五”、“五五”普法宣传扎实开展取得成效,人民群众的法制观念逐步增强;公安、司法等职能部门以解决损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为重点,依法开展打击违法乱纪不良行为;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推进治安防控体系建设,依法严厉打击各种刑事犯罪活动,社会治安保持稳定;安全生产工作得到加强,关系人民群众生命安全的道路交通、烟花爆竹等生产活动得到有效整顿;加强和改进信访工作,及时化解民族民间各类纠纷矛盾;严格推行政务、村务公开,提高广大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政府工作的透明度;认真贯彻落实《行政许可法》、《公务员法》、《云南省国家公务员八条禁令》,提高依法行政水平;严格依法管理民族宗教事务,促进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和谐。

旅游资源

千年古茶树

  雪林佤族乡邦崴村千年古茶树1991年,在境内雪林佤族乡邦崴村海拔一千九百公尺的高山上发现傲视全球的邦崴过渡型古茶树王。澜沧邦崴古茶树,证明了思茅先民具有古老的种茶历史。此树的树干地径180厘米,离地40厘米处的树干直径156厘米,树高12米,树冠幅度7.8米,树冠挺拔,枝叶茂密,生机盎然。经鉴定,树龄在900~1000年左右,被学术界普遍誉为茶树原产地的活化石,更重要的是,它是一棵具有过渡型特征的古茶树,也就是既保留部分野生特征,又新增了部分人工种植的特征,介于野生到人工栽培品种之间,由此确认了思茅是茶叶原产地的历史地位。

千年万亩古茶园

  雪林佤族乡景迈、芒景千年万亩古茶园距澜沧拉祜族自治县县城70余公里,东面与西双版纳的勐海县相连。据芒景缅寺木塔石碑记载,这里的茶树种植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696年,距今1200多年,后来经过几个朝代的连片开垦种植,至今已达一万多亩的规模。在这些古茶树上还生长着一些据说只有在几百年树龄的古茶树上会生长的螃蟹脚——一种寄生在茶树上的草本植物,据研究,螃蟹脚具有很好的清热解毒的药用价值,常饮可防血管硬化。

糯福乡基督教堂

  雪林佤族乡基督教堂清宣统二年(1910年)美国基督教浸信会缅甸景栋教会派牧师到孟连东乃等地传教。民国5年(1916年),派撒腊比布到澜沧传教。民国9年(1920年),美国牧师主持糯福教务,于民国十一年(1922年)修建教堂。糯福教堂为澜沧、双江、沧源、耿马等地的基督教会总部。为便于传教,永伟业用拉丁字母为拉祜族创造了拉祜文字。糯福教堂总面积506.6平方米,融合西洋与当地民族建筑形式,设计别致,风格奇异。1987年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竹塘

  竹塘(募乃)仙人洞 位于雪林佤族乡募乃街子前、佛双公路边半山腰上。仙人洞洞口开阔,洞内象一间装饰精美、宽敞明亮、富丽堂皇的大厅。四壁缀满了各式各样的钟乳石。洞的侧方 有一条狭窄黑暗的通道,只能单人躬身行走。越往里走越黑,手电无光,只有点着火把才能照亮。一直往里走可通山前面的悬岩上。在洞口,俯首可观募乃全景。晴天,白云弥漫于山间, 在阳光渲染下,五光十色,观有仙境之感。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