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象棋世界冠军赛

国际象棋世界冠军赛

中文名 国际象棋世界冠军赛
组织单位 世界国际象棋联合会
目录导航

发展历史

早期的世界冠军赛

国际象棋世界冠军赛有着上百年历史。奥地利的 斯坦尼茨被普遍认为是第一位现代国际象棋大师,他于1886年在国际象棋世界冠军赛上击败德国的 阿道夫·安德森而荣登王座,成为第一位正式的国际象棋世界冠军。1894年,德国棋手拉斯克击败斯坦尼茨,成为新冠军,直到1921年他被古巴人卡帕布兰卡打败。但卡帕布兰卡只当了1届冠军,就被法国的阿廖欣拉下王座。阿廖欣在1935年输给荷兰人 尤伟而丢失了1届冠军,但两年后他又从尤伟手中夺回了冠军,并一直保持到他1946年去世为止。

1946年,已经成立22年的国际象棋联合会(FIDE)开始全方位管理世界上的国际象棋比赛,制定了一系列统一的国际象棋比赛规则,并开始举办“国际象棋奥林匹克大赛”以及各种级别的锦标赛。战后的世界国际象棋锦标赛几乎成了前苏联棋手的一统天下。从1948年起,除了1972年美国棋手 菲舍尔拿下1届冠军外,其余冠军宝座都被前苏联棋手 鲍特维尼克、 斯梅斯洛夫、 塔尔、 彼得罗相和 斯帕斯基所占据。其中亚美尼亚籍的彼得罗相保持世界冠军称号达6年之久,被称为“铁棋手”;而两位俄罗斯籍的超级大师 卡尔波夫和 卡斯帕罗夫从1975年起就长期占据着世界冠军宝座。

两大对立的棋王赛

1993年,国际象棋世界冠军赛格局被打破,从1993年到2006年,国际象棋界一直存在两个世界冠军。这两个世界冠军分别来自两个对立的国际组织,一个是历史悠久的国际棋联(FIDE),这也是唯一的官方组织,拥有170多个会员国。另一个组织则是由卡斯帕罗夫和肖特于1993年脱离国际棋联后自立山头成立的职业棋协(PCA)。

追述世界棋坛的混乱起源,要从1984年卡斯帕罗夫挑战老棋王卡尔波夫,争夺世界棋王称号开始说起,人们将他们称之为“小卡”和“大卡”。自1984年至1990年的6年多的时间里,“二卡”共进行了5次争霸,交锋144局,小卡以胜20负18和106的总战绩略微领先。

恩怨篇:没有胜者的世界棋王赛

在老棋王菲舍尔悄然隐退棋坛后,卡尔波夫背着不战而胜的遗憾独霸国际象棋世界棋坛9年之久。直到1984年,卡尔波夫“独孤求败”的辉煌历史终于在年仅21岁的卡斯帕罗夫的挑战下遭到最大的威胁。这一战就进行了5个多月,两人大战48盘,连和17盘,创下了国际象棋历史上比赛时间最长的纪录。

1984年9月10日,卡斯帕罗夫和卡尔波夫在莫斯科开始了首次碰撞。此番大战规定,和棋不计分,对局数不受限制,两人中先胜6局者便可获得世界冠军的称号。

当比赛进行至第42局时,“二卡”均已达到了身心所承受的最大限度,此时总和局达到了35局。对此,前世界冠军塔尔指出,为了避免再发生类似“无限”和棋现象,国际棋联应启用原有规则,即最多下24局,先得12.5分者为胜。

沉闷的和棋一直延续到第48局,卡斯帕罗夫出人意料地连扳2局,就在卡尔波夫提出要推迟第49局的比赛的时候,当时的国际棋联主席,弗罗伦西奥·坎波马内斯站了出来。1985年2月15日,坎波马内斯在莫斯科一家旅馆中举行记者招待会宣布,结束“二卡”正在进行的国际象棋男子世界冠军争夺赛。在同年按照最高局数24局的旧规则重新在“二卡”之间开始世界冠军争夺。

坎波马内斯的决定立即在棋界引起轩然大波。对于坎氏的决定最为愤怒的是卡斯帕罗夫,而应该是“受益一方”的卡尔波夫也同样对“决定”表示了强烈的反对。

为了平息“二卡”的不满,坎波马内斯与他们协商了1个多小时。最终,坎氏宣布卡尔波夫接受了这一决定,而卡斯帕罗夫将服从决定。愤怒的卡斯帕罗夫指责卡尔波夫和坎波马内斯串通一气。这一事件在卡斯帕罗夫心中种下了对于国际棋联不满的火种。

1985年9月2日,“二卡”第2次世界冠军争霸赛在莫斯科拉开战幕。经过24局鏖战卡斯帕罗夫最终夺得冠军,成为世界上最年轻的男子国际象棋世界冠军。

自此之后,卡斯帕罗夫称霸棋坛15年,即使丢掉了世界冠军的称号后,他仍是国际棋联等级分最高的棋手。1986年、1987年和1990年,卡尔波夫三度发动复辟之战,尽管依旧杀得风云激荡,但卡斯帕罗夫的地位已难以撼动。卡尔波夫的复辟之战均以失败告终。直到2002年12月20日在纽约举行的“二卡”快棋对抗赛中,卡尔波夫才报了前5次慢棋对抗赛中均负于卡斯帕罗夫的一箭之仇。

斗争篇:特级大师协会中途夭折

在1987年“二卡”第4次大战之后不久,国际棋联这一世界国际象棋的领导机构的权威性受到了严重挑战。卡斯帕罗夫和比利时嗜好棋艺的百万富翁科克联手成立了“特级大师协会”,宗旨是争取在高级别的比赛中让棋手有更多的自主权。“国际象棋国际特级大师协会”创办之初只有8名成员,虽说人丁稀疏,但各个都是世界棋坛中呼风唤雨的人物。在这个与国际棋联分庭抗礼的组织中,卡斯帕罗夫自任主席。至1989年5月时,协会已经扩大到了243人,并于1989年创办了首届世界杯国际象棋个人冠军系列赛。

可惜的是,卡斯帕罗夫引为自豪的“特级大师协会”并未如他所愿那样发挥职能。最终,坎波马内斯凭借老辣的外交“铁腕”,轻而易举地使特级大师协会变成了只能是在国际棋联手下得到某种程度自由的下属组织。愤然之下,卡斯帕罗夫辞去主席之职并退出“特级大师协会”。

分裂篇:两个棋王共同现世

1993年秋的世界棋坛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新鲜事,两个国际象棋男子世界冠军赛几乎同时举行。9月7日,卡斯帕罗夫与肖特在伦敦进行了首局交锋,而在此前一天,卡尔波夫与蒂曼的战斗已于荷兰兹沃勒打响。

在与国际棋联长期不能“和平共处”后,1993年,卡斯帕罗夫和肖特“揭竿而起”,发表联合声明,拒绝国际棋联对他们两人间世界冠军赛的安排,并在脱离国际棋联后自立山头成立了国际职业棋协(PCA)。对于卡斯帕罗夫和肖特的行为,多年来一直统治着国际象棋界的国际棋联自然不能等闲视之。3月23日,国际棋联宣布正式由卡尔波夫与候选人赛亚军蒂曼来参加当年的世界冠军赛。两个月后,国际棋联又宣布取消卡斯帕罗夫和肖特的世界冠军称号和挑战者资格。而同年秋天的两场世界冠军争夺赛便是在这种前提下产生出来的。卡斯帕罗夫成为职业棋协世界冠军,卡尔波夫成为世界棋联世界冠军。

希望篇:2002年布拉格协议

2002年初,极富外交才能的前美国棋王塞拉万主动承担起卡斯帕罗夫与国际棋联和解的中间人。按照权威人士的说法,卡斯帕罗夫此时与国际棋联走到一起的时机已经成熟。

为了结束国际象棋界这种混乱的局面,2002年,国际棋联(FIDE)与职业棋协(PCA)在捷克共和国首都布拉格达成的统一协议(也称“布拉格协议”),宣布组织国际象棋统一棋王赛。最初按照布拉格协议的规定,统一棋王赛应于2003年10月或11月举行。比赛的一方由是2002年多特蒙特大赛的胜利者与职业棋协世界冠军克拉姆尼克争夺;另一方则由2001年国际棋联世界锦标赛冠军 波诺马廖夫和世界等级分最高的棋手卡斯帕罗夫争夺。但是由于波诺马廖夫后来拒绝在比赛协议上签字,导致这场比赛一拖再拖。2004年,国际棋联又宣布由2004年男子世锦赛冠军 卡西姆扎诺夫与卡斯帕罗夫交锋,胜者将与当时职业棋协(PCA)的世界冠军克拉姆尼克进行一场对抗赛,以决出“真正的世界冠军”。然而,此计划又屡次出现波折。

2005年1月,卡斯帕罗夫宣布退出统一棋王赛。又过了两个月,这位叱咤棋坛20余年的“国际象棋巨无霸”又出人意料地宣布退出职业生涯,转向政坛。

2005年阿根廷圣路易斯市市长阿尔博托与国际棋联经过协商后共同签署了主办协议,宣布于2005年9月27日至10月16日举办由8人参加的统一棋王赛。

然而,职业棋协世界冠军克拉姆尼克对外宣布他将不参加在阿根廷圣路易斯市举行的世界冠军赛,理由是国际棋联未能履行布拉格协议所规定的义务。他还提到,愿意与此次圣路易斯世界冠军赛的胜者举行一场对抗赛,争夺统一的世界冠军头衔。同时还表示,如果国际棋联无意再继续履行布拉格协议,他将另找他人组织一对一的世界冠军对抗赛。

由于职业棋协世界冠军克拉姆尼克拒绝参加此次世界冠军赛,统一的国际象棋世界冠军赛暂时搁浅。

统一的世界冠军赛

经过多方努力,2006年9月底至10月初,统一的国际象棋世界冠军赛(俗称统一棋王争霸战)终于在俄罗斯卡尔梅克自治共和国首府埃利斯塔成功举行,国际棋联世界冠军 托帕洛夫对阵职业棋协世界冠军克拉姆尼克。双方在慢棋比赛中打平,最后克拉姆尼克通过快棋加赛战胜了当时世界排名第一的保加利亚棋手托帕洛夫,成为国际象棋界自1993年以来首位统一的无争议的世界冠军。

2007年在墨西哥城举行的国际象棋世界冠军赛中,克拉姆尼克负于印度棋手阿南德,失去世界冠军。阿南德2007年登上世界国际象棋棋王宝座后,又先后在2008年和2010年击败了克拉姆尼克和托帕洛夫两位挑战者,成功卫冕世界冠军。2012年5月11日至30日国际象棋世界冠军赛在俄罗斯莫斯科国立特列季亚科夫画廊举行,卫冕冠军阿南德对阵挑战者以色列棋手格尔凡德,双方在慢棋的12盘较量中未能分出胜负,在快棋加赛中,阿南德2.5比1.5击败格尔凡德,第三次成功卫冕世界冠军。

2013年11月7日至22日,国际象棋世界冠军赛在印度钦奈举行,世界排名第一的挪威棋手卡尔森挑战卫冕世界冠军的印度棋手阿南德。根据比赛规则,慢棋12局棋先得6.5分者获胜,如果打平则进入快棋加赛。比赛并没能进入快棋阶段就分出了胜负,最终22岁的卡尔森以胜3局平7局、总比分6.5比3.5的成绩提前两轮结束国际象棋世界冠军对抗赛,击败阿南德,成为无争议的第16位国际象棋世界冠军;同时他又保持着最高等级分的历史纪录,是名副其实的世界棋王。

历届冠军

国际棋联正式世界冠军赛的冠军得主:

1886-1894: 威廉·斯坦尼茨(奥地利)

1894-1921: 埃曼纽尔·拉斯克(德国)

1921-1927: 何塞尔·卡帕布兰卡(古巴)

1927-1935: 亚历山大·阿廖欣(法国)

1935-1937: 马克斯·尤伟(荷兰)

1937-1946:亚历山大·阿廖欣(法国)

1948-1957: 米哈伊尔·鲍特维尼克(苏联)

1957-1958: 瓦西里·斯梅斯洛夫(苏联)

1958-1960:米哈伊尔·鲍特维尼克(苏联)

1960-1961: 米哈伊尔·塔尔(苏联)

1961-1963:米哈伊尔·鲍特维尼克(苏联)

1963-1969: 提格兰·彼得罗相(苏联)

1969-1972: 鲍里斯·斯帕斯基(苏联)

1972-1974: 博比·菲舍尔(美国)

1975-1985: 阿那托里·卡尔波夫(苏联)

1986-1995: 加里·卡斯帕罗夫(苏联/俄罗斯)

1996-1999:阿那托里·卡尔波夫(俄罗斯)

1999-2000: 亚历山大·哈里夫曼(俄罗斯)

2000-2002: 维斯瓦纳坦·阿南德(印度)

2001-2004: 卢斯兰·波诺马廖夫(乌克兰)

2004-2005: 鲁斯塔姆·卡西姆扎诺夫(乌兹别克斯坦)

2005-2006: 韦塞林·托帕洛夫(保加利亚)

2006-2007: 弗拉基米尔·克拉姆尼克(俄罗斯)

2007-2013:维斯瓦纳坦·阿南德(印度)

2013- : 芒努斯·卡尔森(挪威)

历届赛果

早期世界冠军赛(1886-1993)
年度 冠军 胜局 和局 负局 亚军 赛制
1886 威廉·斯坦尼茨 10 5 5 约翰尼斯·朱可托 先胜10局夺冠
1889    威廉·斯坦尼茨 10 1 6 米哈伊尔·契格林 20局制,先得10.5分 获胜,打平则加赛, 直至一人获胜10局
1891 威廉·斯坦尼茨 6 9 4 Isidor Gunsberg
1892 威廉·斯坦尼茨 10 5 8 米哈伊尔·契格林
1894 伊曼纽尔·拉斯克 10 4 5 威廉·斯坦尼茨 先胜10局夺冠
1897 伊曼纽尔·拉斯克 10 5 2 威廉·斯坦尼茨
1907    伊曼纽尔·拉斯克 8 7 0 弗兰克·马歇尔 先胜8局夺冠
1908 伊曼纽尔·拉斯克 8 5 3 西格贝特·塔拉什
1910 伊曼纽尔·拉斯克 1 8 1 卡尔·施累希特 10局制,打平则卫冕
1910 伊曼纽尔·拉斯克 8 3 0 大卫·雅诺斯基 先胜8局夺冠
1921    何塞尔·卡帕布兰卡    4 10 0 伊曼纽尔·拉斯克 24局制,拉斯克退赛
1927 亚历山大·阿廖欣 6 25 3 何塞尔·卡帕布兰卡 先胜6局夺冠
1929 亚历山大·阿廖欣 11 9 5 Efim Bogoljubov 先胜6局并且得分 超过15分夺冠
1934 亚历山大·阿廖欣 8 15 3 Efim Bogoljubov
1935 马克思·尤伟 9 13 8 亚历山大·阿廖欣
1937 亚历山大·阿廖欣 10 11 4 马克思·尤伟
1948 米哈伊尔·鲍特维尼克    10 8 2 五人进行五循环赛,鲍特维尼克得14分夺冠   
1951 米哈伊尔·鲍特维尼克 5 14 5 大卫·布朗斯汀 24局制,挑战者先得 12.5分夺冠, 棋王先得12分卫冕。
1954 米哈伊尔·鲍特维尼克 7 10 7 瓦西里·斯梅斯洛夫
1957 瓦西里·斯梅斯洛夫 6 13 3 米哈伊尔·鲍特维尼克
1958 米哈伊尔·鲍特维尼克 7    11 5 瓦西里·斯梅斯洛夫
1960 米哈伊尔·塔尔    6 13 2 米哈伊尔·鲍特维尼克
1961 米哈伊尔·鲍特维尼克 10 6 5 米哈伊尔·塔尔
1963 提格兰·彼得罗相    5 15 2 米哈伊尔·鲍特维尼克
1966 提格兰·彼得罗相 4 17 3 鲍里斯·斯帕斯基
1969 鲍里斯·斯帕斯基 6 13 4 提格兰·彼得罗相
1972 鲍比·菲舍尔 7 11 3 鲍里斯·斯帕斯基
1975 阿纳托里·卡尔波夫 0 0 0 鲍比·菲舍尔 鲍比·菲舍尔退赛
1978 阿纳托里·卡尔波夫 6 21 5 维克多·科尔奇诺依 先胜6局夺冠
1981 阿纳托里·卡尔波夫 6 10 2 维克多·科尔奇诺依
1984 阿纳托里·卡尔波夫 5 40 3 加里·卡斯帕罗夫 赛制同上,比赛被叫停
1985 加里·卡斯帕罗夫 5 16 3 阿纳托里·卡尔波夫 24局制,挑战者 先得12.5分夺冠, 棋王先得12分卫冕。
1986 加里·卡斯帕罗夫 5 15 4 阿纳托里·卡尔波夫
1987 加里·卡斯帕罗夫 4 16 4 阿纳托里·卡尔波夫
1990 加里·卡斯帕罗夫 4 17 3 阿纳托里·卡尔波夫
国际棋联(FIDE)世界冠军赛(1993-2005)  
  
年度 冠军 胜局 和局 负局 亚军 备注
1993 阿纳托里·卡尔波夫 6 13 2 杨·蒂曼 24局制,先得12.5分夺冠
1996 阿纳托里·卡尔波夫 6 9 3 加塔·卡姆斯基 20局制,先得10.5分夺冠
1998 阿纳托里·卡尔波夫 4 2 2 维斯瓦纳坦·阿南德 6局制,先得3.5分夺冠 打平加赛快棋
1999 亚历山大·哈里夫曼 2 3 1 弗拉基米尔·阿科比杨
2000 维斯瓦纳坦·阿南德 3 1 0 阿列克谢·希罗夫
2002 鲁斯兰·波诺马廖夫 2 5 0 瓦西里·伊万丘克 8局制,先得4.5分夺冠 打平加赛快棋
2004 洛斯塔姆·卡西姆扎诺夫 3 3 2 迈克尔·亚当斯
2005 维塞林·托帕洛夫 6 8 0 8人进行双循环赛,托帕洛夫得10分夺冠
职业棋协(PCA)世界冠军赛(1993-2005)  
  
年份    冠军 胜局 和局 负局 亚军 备注
1993 加里·卡斯帕罗夫 6    13 1 奈杰尔·肖特 24局制,先得12.5分夺冠
1995 加里·卡斯帕罗夫 4    13 1 维斯瓦纳坦·阿南德 20局制,先得10.5分夺冠
2000 弗拉基米尔·克拉姆尼克 2 13 0 加里·卡斯帕罗夫 16局制,先得8.5分夺冠
2004 弗拉基米尔·克拉姆尼克 2    10 2 彼得·列科    14局制,打平即卫冕
统一世界冠军赛(2006至今)  
  
年份 冠军 胜局 和局 负局 亚军 备注
2006 弗拉基米尔·克拉姆尼克 5 7 4 维塞林·托帕洛夫 12局制,打平加赛快棋
2007 维斯瓦纳坦·阿南德 4    10 0 8人进行双循环赛,阿南德得9分夺冠
2008 维斯瓦纳坦·阿南德 3    7 1 弗拉基米尔·克拉姆尼克 12局制,先得6.5分夺冠 打平加赛快棋和超快棋
2010 维斯瓦纳坦·阿南德 3 7 2 维塞林·托帕洛夫
2012 维斯瓦纳坦·阿南德 2    13 1 鲍里斯·格尔凡德   
2013 马格努斯·卡尔森 3 7 0 维斯瓦纳坦·阿南德
2014    马格努斯·卡尔森 3 7 1 维斯瓦纳坦·阿南德

参考资料:

词条图册

早期世界冠军赛(1886-1993)
年度 冠军 胜局 和局 负局 亚军 赛制
1886 威廉·斯坦尼茨 10 5 5 约翰尼斯·朱可托 先胜10局夺冠
1889    威廉·斯坦尼茨 10 1 6 米哈伊尔·契格林 20局制,先得10.5分 获胜,打平则加赛, 直至一人获胜10局
1891 威廉·斯坦尼茨 6 9 4 Isidor Gunsberg
1892 威廉·斯坦尼茨 10 5 8 米哈伊尔·契格林
1894 伊曼纽尔·拉斯克 10 4 5 威廉·斯坦尼茨 先胜10局夺冠
1897 伊曼纽尔·拉斯克 10 5 2 威廉·斯坦尼茨
1907    伊曼纽尔·拉斯克 8 7 0 弗兰克·马歇尔 先胜8局夺冠
1908 伊曼纽尔·拉斯克 8 5 3 西格贝特·塔拉什
1910 伊曼纽尔·拉斯克 1 8 1 卡尔·施累希特 10局制,打平则卫冕
1910 伊曼纽尔·拉斯克 8 3 0 大卫·雅诺斯基 先胜8局夺冠
1921    何塞尔·卡帕布兰卡    4 10 0 伊曼纽尔·拉斯克 24局制,拉斯克退赛
1927 亚历山大·阿廖欣 6 25 3 何塞尔·卡帕布兰卡 先胜6局夺冠
1929 亚历山大·阿廖欣 11 9 5 Efim Bogoljubov 先胜6局并且得分 超过15分夺冠
1934 亚历山大·阿廖欣 8 15 3 Efim Bogoljubov
1935 马克思·尤伟 9 13 8 亚历山大·阿廖欣
1937 亚历山大·阿廖欣 10 11 4 马克思·尤伟
1948 米哈伊尔·鲍特维尼克    10 8 2 五人进行五循环赛,鲍特维尼克得14分夺冠   
1951 米哈伊尔·鲍特维尼克 5 14 5 大卫·布朗斯汀 24局制,挑战者先得 12.5分夺冠, 棋王先得12分卫冕。
1954 米哈伊尔·鲍特维尼克 7 10 7 瓦西里·斯梅斯洛夫
1957 瓦西里·斯梅斯洛夫 6 13 3 米哈伊尔·鲍特维尼克
1958 米哈伊尔·鲍特维尼克 7    11 5 瓦西里·斯梅斯洛夫
1960 米哈伊尔·塔尔    6 13 2 米哈伊尔·鲍特维尼克
1961 米哈伊尔·鲍特维尼克 10 6 5 米哈伊尔·塔尔
1963 提格兰·彼得罗相    5 15 2 米哈伊尔·鲍特维尼克
1966 提格兰·彼得罗相 4 17 3 鲍里斯·斯帕斯基
1969 鲍里斯·斯帕斯基 6 13 4 提格兰·彼得罗相
1972 鲍比·菲舍尔 7 11 3 鲍里斯·斯帕斯基
1975 阿纳托里·卡尔波夫 0 0 0 鲍比·菲舍尔 鲍比·菲舍尔退赛
1978 阿纳托里·卡尔波夫 6 21 5 维克多·科尔奇诺依 先胜6局夺冠
1981 阿纳托里·卡尔波夫 6 10 2 维克多·科尔奇诺依
1984 阿纳托里·卡尔波夫 5 40 3 加里·卡斯帕罗夫 赛制同上,比赛被叫停
1985 加里·卡斯帕罗夫 5 16 3 阿纳托里·卡尔波夫 24局制,挑战者 先得12.5分夺冠, 棋王先得12分卫冕。
1986 加里·卡斯帕罗夫 5 15 4 阿纳托里·卡尔波夫
1987 加里·卡斯帕罗夫 4 16 4 阿纳托里·卡尔波夫
1990 加里·卡斯帕罗夫 4 17 3 阿纳托里·卡尔波夫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