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品牌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开本 16开
出版社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ISBN 7560929354、9787560929354
出版日期 2003年5月1日
定价 25.80
目录导航

书籍信息

  作者:岳川夫,沈济时主编
  ISBN:10位[7301126786]13位[9787301126783]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7-9-1
  定价:¥39.00元

内容提要

  本教材依照教育部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课程教学大纲编写而成,内容包括:空想社会主义理论与实验,科学社会主义创立,列宁、毛泽东对社会主义的探索,斯大林创造的社会主义模式,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等内容,在教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部分,体现我党的理论创新精神,特别是中共十六大以来,我党在政治、法律、经济、文化的理论与体制的重大突破上都有一定程度的阐述,体现了教材的时代性。同时还注意吸纳我国目前政治理论界的一些最新理论研究成果,借鉴其他教材中的一些有价值的观点。

书籍目录

  导论
  第一节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
  第二节科学社会主义是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的科学
  第三节学习与研究科学社会主义的意义和方法
  第一专题空想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验
  第一节16—17世纪的早期空想社会主义
  第二节18世纪的空想社会主义
  第三节19世纪的批判的空想社会主义
  第二专题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
  第一节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
  第二节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基本思想
  第三专题列宁对社会主义的探索
  第一节列宁对实现社会主义的理论探索
  第二节列宁对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探索
  第四专题斯大林创造的社会主义模式
  第一节斯大林社会主义模式的形成
  第二节斯大林社会主义模式的特征
  第三节斯大林社会主义模式的评价
  第五专题毛泽东对社会主义的探索
  第一节毛泽东关于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
  第二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与实践
  第三节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
  第六专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
  第一节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的建立
  第二节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
  第三节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第四节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第七专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上)
  第一节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
  第二节 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 社会主义经济制度
  第三节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形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第八专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下)
  第一节我国社会主义发展战略的构建
  第二节社会主义的科学发展观
  第九专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
  第一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特征
  第二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第三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
  第十专题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外交
  第一节新中国对外战略的确立与探索
  第二节新中国对外战略的调整与成熟
  第三节中国和平发展的新道路
  第十一专题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主义思潮
  第一节 欧洲共产主义
  第二节 民主社会主义
  第三节生态社会主义
  第四节市场社会主义
  第十二专题亚非拉国家的社会主义
  第一节越南、老挝的社会主义
  第二节朝鲜、古巴的社会主义
  第三节亚非拉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社会主义
  第十三专题科学社会主义在当代世界的命运
  第一节科学社会主义面临的新时代
  第二节科学社会主义面临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
  第三节科学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总趋势
  后记
   作 者: 教育部社会科学研究与思想政治工作司 组编
  出 版 社: 高等教育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4-9-1 字 数: 版 次: 1 页 数: 207 印刷时间: 开 本: 印 次: 纸 张: I S B N : 9787040150117

内容简介


  本书在时代发愉的大背景下,描述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发展的历史进程和历史命运,阐明科学社会主义实事求是的精髓、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主要成果及其深刻内涵,分析苏联模式的衰败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形成、发展这两个科学社会主义在当代民展的最基本、最重要的事实。本书以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为主线,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总结社会主义的经验和教训,立足现实,反思历史,展望未来;论述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得要思想同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是一脉相承而以与时俱进的科学体系,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最新成果。
  

目录


  第一章 社会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
  第一节 空想社会主义对理想社会的追求
  一、16、17世纪对理想社会制度的空想描写
  二、18世纪的直接 共产主义理论
  三、19世纪初的三大空想社会主义
  第二节 一业革命与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
  一、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过渡
  二、科学社会主义诞生的社会历史条件
  第三节 科学社会主义是人类文明发展大道上的产物
  一、唯物史观的建构与科学社会主义第一块基石的奠定
  二、剩余价值学的创立与社会主义的经济论证
  第四节 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主义理论
  一、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二、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
  三、社会主义的价值目的与制度特征
  四、社会主义是不断发展和变化的社会
  第五节 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主义理论在实践中不断发展
  一、以资本主义新变化的研究和思
  二、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策略的发展
  三、唯物史观的发展和东方社会发展道路的思考
  第二章 社会主义由理想变为现实
  第一节 资本主义大动乱与社会主义的胜利进军
  一、 第二次技术革命和 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
  二、资本主义世界性的危机和社会主义的凯歌行进
  第二节社会主义在经济相对落后的俄国首先胜利的理论和实践
  一、社会主义在俄国首先胜利的社会历史条件
  二、社会主义革命理论的重大创新
  三、十月革命的世界历史意义
  第三节 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最初探索
  一、从国家生产和国家分配到 新经济政策
  二、加强执政党建设和政权建设的新思想
  三、对社会主义看法的要本改变
  第四节  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理论和实践
  一、20世纪20年代关于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争论
  二、社会主义模式的历史作用和严重弊端
  第五节 社会主义在鐕国的胜利
  一、社会主义从一国到多国的发展
  二、中国走向社会主义的历史进
  第三章 社会主义在当代的新发展
  第一节 时代的发展与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衰败
  一、战后科技革命的兴起和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二、苏联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用其受挫
  三、苏联东欧剧变及其教训
  第二节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兴起的背景
  二、拨乱反正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题的开辟
  三、改革开放的全面展开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轮廓的初步形成
  四、改革的深化与建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
  第三节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发展
  一、共产党执政国家的社会主义改革与发展
  二、非执政的共产党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新探索
  三、其他社会主义流派
  结束语

编辑推荐

本书包括导论和四章。全书以100多年来社会主义认识史的三次飞跃为主线,设计了一个纵横交错、理论与实践结合的体系。这个体系的特点是既从纵向说明100多年来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是如何丰富和发展起来的,又从横向认证社会主义的各个原理是怎样得到验证和不断增加新内容的。全书总结过去,分析现在,展望未来;立足中国,反映外国,总揽世界。书中许多内容新颖,并附有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毛泽东、邓小平和江泽民的著选读,以帮助读者加深对科学社会主义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发展的理解。各章还另附有不少资料和思考题。本书可供各类学员和广大干部学习科学社会主义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阅读参考。

后记

本教材根据教育部关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生课程的教学基本要求,系统论述了科学社会主义的产生、发展、曲折及其在中国的新发展;论述了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在当今世界面临的新挑战和新出路。在本教材中,我们注重将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放到科学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序列之中,论述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一脉相承的科学理论体系,同时突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当代中国的科学社会主义,它所开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社会主义在当代的新发展,创造了美好前景。
由于编著者能力有限和时间仓促,书中肯定有很多不足,尚待各位专家学者和读者提出批评指正,以便进一步修正。本教材中引用了许多前人研究的成果,不能一一注出,谨表深深的谢意。
本教材各章写作的具体分工是:绪论:段治文;第一章:张继昌;第二章:李坚、许建平;第三章:赵晖、段治文;第四章:廖亦宏;第五章:吕有志;第六章:卢旭东。全书由段治文总体策划,由段治文、吕有志、张继昌通稿。

文摘

但是,在学习和研究非科学社会主义各种流派的过程中,我们绝不能放弃科学社会主义的原则和立场。
第五,认真学习和研究科学社会主义,是树立和巩固共产主义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需要。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学习和研究,对于我们把握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把握社会主义发展规律,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更好地运用马克思主义这一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去观察和处理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更好地理解个人命运与祖国前途,个人发展与祖国需要的一致性,更好地认识人类解放、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价值理想与实现个人人生价值的一致性,更好地理解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早日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与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的一致性。提高思想素质,坚定理想信念,奋发有为、拼搏进取,在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在为早日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征程中书写自己壮美的人生。二、学习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方法胡锦涛同志在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指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要以理想教育为核心,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以思想道德建设为基础,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坚持以人为本,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胡锦涛同志的讲话对我们树立科学社会主义良好的教风和学风,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首先,要有正确的指导思想,就是应当坚持和发扬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的优良学风。毛泽东同志指出“‘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实事求是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精髓,当然也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精髓。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当然也是我们学习科学社会主义必须坚持的指导思想。坚持实事求是就要正视实际、尊重实际、崇尚实际。要尊重成功实践、科学的理论;也要正视实践的失败、理论的失误。在此基础上,我们还要科学地揭示成功的原因、经验,失败的原因、教训,从中探索人类解放运动的规律和科学社会主义的真谛。
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指导思想是由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本身的性质和特点决定的。科学社会主义是适应实践发展的要求产生的,也是用来指导实践斗争的,离开实践不会有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有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而不用来指导实践,这个理论也没有任何意义。要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就要坚持联系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实际;联系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际;联系历史上的实际;联系现实的实际;联系成功的实际;联系挫折的实际;联系社会的实际;联系个人的实际。在理论联系实际中学习;在理论联系实际中工作;在理论联系实际中坚持和发展科学社会主义。

序言

在我国,党和政府十分重视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研究。改革开放以来,科学社会主义作为一门独立学科逐步发展起来,全国各地的高等院校、党校、军事院校、社会科学院等先后成立了科学社会主义教学研究机构,开设了科学社会主义课程,部分学校还设立了科学社会主义专业。同时,科学社会主义研究的各种学术活动广泛开展,研究著作和学术论文大量问世,取得了丰硕成果。为了增强广大硕士研究生的社会主义信念,根据中共中央的有关决定,原国家教育委员会于1988年初把“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作为全国高等学校硕士研究生的一门公共政治理论课。本门课程主要是对普通高校硕士研究生进行科学社会主义历史进程的教育,帮助学生了解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想到现实,从“一国模式”到科学社会主义在当代多种模式的发展历程,掌握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这一马克思主义精髓,了解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主要成果;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基本理论问题,认识建设社会主义的经验和教训;提高广大硕士研究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建立在科学理论的基础之上。
为了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在硕士研究生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育教学中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落实胡锦涛同志在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精神,把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延伸到研究生课堂之中,进一步增强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我们几位具有多年科学社会主义教学实践经验的高校教师编写了这本《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教材。这本教材是以2003年国家教育部社政司组织编写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教学基本要求》为基本规范和依据的。在编写过程中我们坚持“两大原则”:一是老祖宗不能丢,即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不能丢,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内容和结论不能丢;二是要有新话,即在坚持基本原理的前提下要敢于回答新时期、新形势下产生的新问题,敢于回答经典作家在他们所处的时代没有遇到、没有回答的问题。在编写过程中着力解决“如何认识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如何认识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如何认识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实践对人们思想的影响;如何认识当今的国际环境和国际斗争带来的影响”等重大理论问题;力求从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的角度回答“为什么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而不能搞指导思想的多元化。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