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九垄地街道属盖平县熊岳三区。
1951年5月,境内花园子、古家子、南窑3村属熊岳区,其余各村属西海区。
1956年3月,西海区在九垄地境内设达营、镶红旗2乡。
1958年10月,成立盖平县公社,境内各村划归九寨大队。
1961年春,九寨公社分为九寨、归州、九垄地3公社。
1983年,取消公社建制,九垄地公社改乡。
1984年6月,九垄地乡改称九垄地满族乡。
1991年1月23日,九垄地满族乡改为九垄地镇。
2008年7月10日,九垄地镇改九垄地街道,下辖未变。
2011年末,九垄地街道下辖9个行政村:东达营、正黄旗、头台子、九垄地、厢红旗、正红旗、小营子、联合、仙人岛,下设59个村民小组。
截至2020年6月,九垄地街道下辖9个行政村:东达营村、正黄旗村、头台子村、九垄地村、联合村、厢红旗村、小营子村、正红旗村、仙人岛村,另辖1个村级单位:营口仙人岛经济开发区社区,[1]街道办事处驻头台子村。
九垄地街道地处盖州市南部,东与陈屯镇相邻,东南与九寨镇相接,南邻归州街道,西濒渤海辽东湾,北与簸鱼圈区熊岳镇隔河相望,辖区总面积59.5平方千米。
九垄地街道地处平原,地势东高西低,地形平坦。境内最高点宝泉山位于正黄旗村,海拔75米;最低点位于仙人岛村港口,海拔2米。
九垄地街道属温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其特点是四季分明,雨热同季,光照充足。多年平均气温10℃,1月平均气温-8℃,极端最低气温-28.2℃(2001年1月14日);7月平均气温25.0℃:,极端最高气温36.8℃(1999年7月29日)。生长期年平均230天,无霜期年平均189天。年平均降水量350—550毫米。
九垄地街道境内河道属辽河流域,主要河道有熊岳河、黄旗河2条,总长度19千米,河网密度0.3千米/平方千米,径流总量0.7亿立方米。境内最大河流为熊岳河,流经境内东达营、头台子、九垄地、正红旗等村,径流长度12.6千米,流域面积0.6平方千米,年均流量2.1立方米/秒。
九垄地街道主要自然灾害有旱涝、连阴雨、台风、龙卷风、暴雪等,涝灾年均发生一次,主要发生在6—9月。
2010年末,九垄地街道总人口28118人。
2011年末,九垄地街道总人口28223人。总人口中,男性14186人,占50.3%;女性14037人,占49.7%。总人口中,以汉族为主,达15619人,占55.3%;有满、蒙古、朝鲜、锡伯、回、藏6个少数民族,共12604人,占44.7%。超过1万人的有满族1个民族,达12100人,占少数民族人口的96%。2011年,人口出生率4.16‰,人口死亡率2.5‰,人口自然增长率1.66‰。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千米474人。
2011年,九垄地街道财政总收入6.15亿元,比上年增长2.5%。其中地方财政收入2.4亿元,比上年增长3%。
2011年,九垄地街道农业总产值3.8亿元,比上年增长7.04%,农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11.3%。粮食作物以玉米为主。主要经济作物有油料作物等。2011年,油料作物种植面积130亩,产量26吨,其中花生6吨,大豆20吨。畜牧业以饲养生猪、羊、牛、家禽为主。2011年,生猪饲养量5420头,年末存栏2304头;羊饲养量1729只,年末存栏807只;牛饲养量110头,年末存栏84头;家禽饲养量54.6万羽。2011年,生产肉类285吨,其中猪肉265吨,牛肉6吨,羊肉14吨;禽蛋4229吨;畜牧业总产值4040万元。
截至2011年末,九垄地街道林木覆盖率5.07%,农民住宅四旁树木4万株,活立木蓄积量12048立方米。2011年,水果种植面积31946亩,产量46046吨,主要品种有葡萄、大棚桃、苹果,其中葡萄37800吨,大棚桃6192吨。渔业以捕捞养殖为主,可用于水产养殖的海域面积0.3平方千米,滩涂3.33平方千米。2011年,人工海水养殖贝类333公顷,产量18吨;拥有各类捕捞渔船220艘,其中从事境外远洋作业船舶达50艘,捕捞水产7.5万吨;水产品产量45700吨;渔业总产值51320万元。
2011年,九垄地街道工业总产值达到98.5亿元。2011年,九垄地街道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6家,职工1000人,实现工业增加值24.5亿元,比上年增长18.4%。其中大中型工业企业1家,职工300人,实现工业增加值7.9亿元。销售收入达到亿元以上的企业1家。
2011年,九垄地街道出口410万美元,比上年增长10%,主要产品有园林工具、服装等,销往5个国家和地区。按贸易方式划分,一般贸易出口256万美元,加工贸易出口153万美元。
2011年末,九垄地街道有幼儿园11所,在园幼儿600人,专任教师11人;小学1所,在校生1400人,专任教师77人。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100%;初中1所,在校生700人,专任教师62人,初中适龄人口入学率、小升初升学率、九年义务教育覆盖率均达100%。2011年,教育经费达35万元。
2011年末,九垄地街道有电影放映单位1个,年放映108场次,观众达2.3万人次;文化站1个,建筑面积344平方米;公共图书室9个,建筑面积450平方米,藏书2700册。地方特色民间艺术有石膏雕塑、驴皮影、大秧歌等。2011年末,有线电视用户4500户,电视综合覆盖率60%,全年公共电视节目播出时间8760小时。
2011年末,九垄地街道有卫生院1所;病床20张。2011年,法定报告传染病发病率为0,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15%,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人数28223人,参合率100%。
2011年,九垄地街道有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户数832户,人数1022人,支出59万元,比上年增长0.5%;农村五保集中供养12人,支出4.44万元。国家抚恤、补助各类优抚对象145人。新增就业人员1000人,有800名下岗失业人员实现了再就业,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200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人数200人,城镇登记失业率2%,全年帮助100户零就业家庭实现每户至少一人就业,组织60名髙校毕业生到农村基层从事“三支一扶”的工作。五项社会保险(不含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收入合计194万元,比上年增长14%,年末参加城镇基本养老保险500人,比上年末增加60人,其中参保职工400人。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农民工100人,比上年末增加20人,参加企业基本养老保险400人,比上年末增加40人。
九垄地街道有202国道经过境内。
九垄地街道因境内最大的九垄地村而得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