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都乡

阿都乡

所属地区 宣威市
地理位置 宣威市东北部
中文名称 阿都乡
目录导航

阿都乡

   阿都乡位于宣威市东北部,距市区75公里,东连文兴,南接格宜,西与双河、乐丰相连,北与贵州省威宁县龙场镇、新发乡隔河相望。阿都于1988年设立为乡,全乡地处河谷地带,境内山高坡陡,沟壑纵横,最高海拔2480.8米,最低海拔1300米,立体气候明显,国土面积125.66平方公里,有耕地30273亩,25度以上坡耕地15255亩,占耕地总面积的50.4%,人均占有耕地0.83亩。2001年被省政府列为全省20个边远民族特困乡之一。

   通过完善设施和强化教育教学质量管理,中学在校学生达1800人,小学在校学生5023人,适龄儿童入学率、巩固率均保持在98%以上;共实施退耕还林10110亩,扶持发展蚕桑、板栗、藤梨、核桃等经济林果10700亩,其它造林面积14500亩,森林覆盖率从3.02%上升到32.2%;兴建了卫生院综合楼和12个村级卫生所,改善了医疗环境,新农合收缴资金30.6万元,参合率达85%,门诊及住院减免补偿金额达58.5万元,群众切实得到实惠,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现象得到有效遏制;注重文化事业发展,电视覆盖率达45.7%,6个手机通讯台覆盖了8个村委会,农民业余文化生活明显改善。

  全乡辖12个村委会,70个村民小组,312个自然村,居住着汉、彝、回、水、壮、白六个民族,2004年,有农户8844户、36201人,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288人。

  阿都乡具有“蚕桑之乡”,2007年实现蚕桑产业产值65万元,蚕桑产业已成为该乡农民增收脱贫致富的新亮点。 该乡属省列20个边远民族特困乡之一,种桑已有13年历史。近年来,该乡着力调整产业结构,在11个村发展蚕桑业,走“公司+农户+基地”、“支部+协会+农户”的产业发展路子,2003年成立蚕桑产业发展领导小组,2004年成立蚕桑产业协会,2005年投资40万元成立“宣威市阿都乡同兴村蚕桑发展有限公司”,注册“同兴”牌蚕丝被商标。争取上级支持,把蚕桑种植纳入退耕还林范围,让桑农享受政策补助;聘请专家巡回作技术指导,派技术人员到曲靖学习蚕桑种植、养殖和蚕丝被加工技术;采取村委会统一收购蚕丝,手工加工蚕丝被出售。该产业投资少、风险孝效益高,亩产效益3000余元,手工加工的“同兴”牌蚕丝被品牌响亮,供不应求,桑园面积从2003的500亩发展到2004年的3530亩,产蚕丝被600余床,产值近50万元,户均3500元,2005年产蚕茧7500公斤,收购蚕丝4500公斤,加工蚕丝被800余床,产值比2004年增15万元, 2007年全乡桑园面积力争突破1万亩,到2010年,蚕桑总产值达到2500万元,人均突破600元。

产值

  阿都乡全面促进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综合实力实现新提升。2007年全乡经济总收入8574.2万元,增长23.35%,农民人均纯收入1405元,同比增长31.6%。全年财政收入1433万元,增长13.55%。在农业产业结构中注重发展特色经济。烤烟种植面积4575亩,产值750万元,较上年增7.6%。种植蚕桑6709亩,总产值460万元;种植生姜1200亩,总产值432万元。肥猪出栏4.42万头,畜牧业产值4560.5万元。通过产业结构调整,拓宽增收渠道,千方百计促进农民增收。

设施

  针对基础设施发展滞后,乡党委政府加大协调力度,争取各类项目支持,积极整合资金,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期间共投资874.6万元建成格—阿弹石公路11.2公里,新修村组公路36.6公里,实现全乡12个行政村、128个自然村通车,自然村通车率上升到74.9%;电网改造4762户,电改率达52.4%;投入资金63万元解决了4200人饮水困难。投入860万元完善教育基础设施建设,13个村完小点全部实现排危;投入350万元完善水务、畜牧、卫生、司法等站所建设,新建了3个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共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690万元,年均增844万元。其中2007年完成1321万元,比2002年增加853万元。影响地方发展的“瓶颈”制约因素得到缓解,发展后劲不断增强。

  共投资2000余万元修通公路238公里,其中弹石公路11.228公里,共有12个行政村、94个自然村通车,自然村通车率达54.9%;实施电网改造4762户,农户电改率达52.4%;共建管引工程38640米,大小水池216个,小水窖1287个,总容量48300方,自来水饮用率29.9%,全乡65%的群众解决了吃水难问题,3569亩耕地实现农田水利化;投入860万元完善教育基础设施建设,13个村完小点全部实现排危;6个手机通讯台确保了干部群众信息沟通;宽带网接通丰富了群众精神文化生活。

经济

  乡党委政府紧紧围绕“14436”发展思路(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坚持科技稳乡、教育兴乡、生态立乡、产业强乡四大战略,突出社会事业、基础设施、作风建设、项目落实四个重点,培育魔芋、竹子、矿产三个后续产业,发展烤烟、蚕桑、生姜、畜牧、核桃、劳务六大产业),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狠抓农业科技措施推广,稳步推进粮食、烤烟、畜牧等传统生产,加快发展蚕桑、生姜等特色产业,积极培育林果、矿产等新兴产业。年均粮食作物种植面积近6万亩,推广玉米四配样板、马铃薯双垄高墒样板5000亩;烤烟统一种植“红大”品种4500亩;实施退耕还林10110亩,配套种植蚕桑6140亩;扶持发展养猪专业户533户,建有一类生猪养殖小区1个、二类生猪养殖小区3个、仔猪扩繁场1个、养牛小区1个、养羊小区1个;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12847人,劳务收入突破2500万元。实现全乡农村经济总收入7369万元,“十五”以来年均增速17%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082元,年均增150元;粮食总产实现产量1321.4万公斤;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200万元,年均增速15%。阿都乡1992年在同兴村试种蚕桑100亩,发展到8个村委会6140亩,年产蚕茧已达66.7吨,加工销售1—4公斤“同兴牌”蚕丝被4000余床,纯手工制作的蚕丝被纯天然,原生态,绿色环保,质优价廉,柔软舒适,供不应求。清朝搭棚看姜而得名的“姜棚小黄姜”共种植1200亩,年产生姜1800吨,加工销售的姜丝、姜片、姜粉等礼品姜肉质细嫩,色泽清黄,丝少微甜,是健胃调脾、辛辣芳香、口味纯正、回味无穷的人间美食,具有温中止呕、散寒止咳、发汗解表、排毒利水之药用功效。

蚕桑

  阿都乡具有“蚕桑之乡”,2007年实现蚕桑产业产值65万元,蚕桑产业已成为该

  阿都乡

  乡农民增收脱贫致富的新亮点。该乡属省列20个边远民族特困乡之一,种桑已有13年历史。近年来,该乡着力调整产业结构,在11个村发展蚕桑业,走“公司+农户+基地”、“支部+协会+农户”的产业发展路子,2003年成立蚕桑产业发展领导小组,2004年成立蚕桑产业协会,2005年投资40万元成立“宣威市阿都乡同兴村蚕桑发展有限公司”,注册“同兴”牌蚕丝被商标。争取上级支持,把蚕桑种植纳入退耕还林范围,让桑农享受政策补助;聘请专家巡回作技术指导,派技术人员到曲靖学习蚕桑种植、养殖和蚕丝被加工技术;采取村委会统一收购蚕丝,手工加工蚕丝被出售。该产业投资少、风险孝效益高,亩产效益3000余元,手工加工的“同兴”牌蚕丝被品牌响亮,供不应求,桑园面积从2003的500亩发展到2004年的3530亩,产蚕丝被600余床,产值近50万元,户均3500元,2005年产蚕茧7500公斤,收购蚕丝4500公斤,加工蚕丝被800余床,产值比2004年增15万元,2007年全乡桑园面积力争突破1万亩,到2010年,蚕桑总产值达到2500万元,人均突破600元。

特色经济条目

阿都乡蚕桑产业

       阿都乡按照“一乡一业、一村一品”产业格局,力争在产业结构上创特色,找亮点,创新蚕桑这一优质高效特色产业,精心打造蚕桑产业品牌,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形式,走“支部+协会+农户”的产业化发展路子,正式形成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的蚕桑加工有限公司,有力推动了蚕桑产业化生产基地建设。实行了规范化种养、规范化收购、规范化加工、规范化销售。手工加工的“同兴”牌蚕丝被货真价实,保暖耐用,远近闻名,市场走俏,深受消费者青睐,“钱”景看好。2010年种植蚕桑475公顷,产蚕丝63000千克,实现总产值380万元;蚕桑产业的规模化种植,实现了经济、生态、社会效益共赢。蚕桑产业已成为阿都乡的支柱产业、主导产业,成为该乡新的经济增长点。

阿都乡生姜产业

       阿都乡生姜主产于同兴、姜棚等地,姜块肥大,颜色橙黄,纤维细,肉质嫩,辛辣芳香,口味纯正。特别姜棚村生产的“小黄姜”,质优、味美,在市场上十分走俏。近年来,乡党委政府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大力发展生姜特色产业,产量高、效益好,有效促进了农民增收。2010年种植生姜80公顷,产量300万千克,实现总产值1080万元。

生态

  宣威市阿都乡始终坚持“科技兴乡、生态立乡”发展战略,生态工程建设取得明显成效,森林覆盖率从2002年的3.02%提高到32.2%,该乡恶劣的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共赢的良好局面。阿都乡边远偏僻,自然生态环境比较恶化,2002年全乡的森林覆盖率仅为3.02%。该乡不断强化林政执法和森林管护,借助退耕还林机遇,切实做到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减轻农民负担三个结合,认真实施天保工程、河堤治理和组织乡村干部进行义务植树,大干生态工程建设。共实施退耕还林10110亩,扶持发展蚕桑、板栗、藤梨、核桃等经济林果10700亩,其它造林面积14500亩。全乡的森林覆盖率从2002年的3.02%上升到32.2%。

效益

  “十五”期间,阿都乡把生态建设列为地方发展的重中之重,大力实施“生态阿都乡

  立乡”战略,确定了“山顶戴帽子,山腰系带子、山脚穿鞋子”的生态发展思路,做到生态建设与经济建设相结合,共实施退耕还林10110亩,其它工程造林12500亩,森林覆盖率从2001年的3.02%上升到32.2%,同时扶持发展蚕桑、板栗、藤莉、核桃等经济林果56300亩,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三结合。境内储藏的煤、铜、铁、锰等矿产资源仍未合理开发利用,没有任何工业污染,境内资源、环境得到有效保护,山在变清,水在变绿。

  

人口

  全乡有农户9223户,40022人,其中农业人口36926人,占总人口的92.2%;男性19981人,占总人口的54.4%;女性16731人,占总人口的45.6%;少数民族人口2279人,占总人口的6.2%,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317人;乡党委政府严格落实计划生育、少生奖励的人口政策,认真落实“三为主”,切实推进“三结合”,加强流动人口管理,建立和完善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新机制,积极引导群众生育观念的转变,切实稳定低生育水平,各项计划生育目标任务能够圆满完成,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9‰以内。群众生育观念有了根本性转变,人口数量得到有效控制,人口素质明显提高。2007年,1400平方米的卫生院综合楼建成投入使用,投入30万元购置了12张病床及其它医疗设施;2007年12个村级卫生室建成,标志着全乡初级卫生保健网络基本形成。卫生院现有医务人员14人,其中具有大专文化程度8人,医师职称4人;有乡村医生34人。群众合作医疗参合率达85%以上,门诊及住院减免补偿金额已突破50万元。医疗环境得到改善,群众切实得到实惠,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不良现象得到有效遏制,卫生事业快速健康发展。

教育

  全乡有中学1所,建筑面积9052平方米,其中危房4376平方米;有24个教学班,在阿都乡校学生1710人,毛入学率99%,辍学率2%以下;教职工88人。有小学40所,其中村完小13所,村小点27所;建筑面积19524平方米,D级危房5648平方米;有117个教学班,在校学生6579人;教职工173人,适龄儿童入学率达100%,辍学率0.2%以下,2005年实现小学六年级集中办学。近年来,乡党委政府把教育列为三大工作重点之一,大力实施“教育兴乡”战略,坚持以质量为基础,以发展为中心,向管理要质量,以改革促发展,以发展求知识,以局部带整体的教育工作思路;把好教书和育人两个着力点,以培养“六有”现代人为目标,以培养学生良好习惯为突破口;坚持科研兴校、学习强校、文化立校的办学道路,切实强化以排危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师资力量优化和教学管理。达到“十五”期间年均排危1000平方米以上,中学年均增生100人,小学年均增生200人,使全乡中考上线人数和升学率从2002年的11人、13.6%上升到2007年的158人、47.2%。

2010年阿都乡年鉴

       阿都乡2010年末全乡工农业总产值10995万元,较上年增长14.91%。其中农业产值10965万元,较上年增14.88%;工业产值30万元,较上年增30.43%。全乡经济总收入1.24亿元,较上年增长9.73%,农民人均纯收入1602元,较上年增9.18%。全年财政收入2310万元,较上年增13.01%,其中地方收入260万元,较上年增30%。全乡财政支出1454万元,较上年减32.28%。全年发放贷款4580万元,其中支农贷款4320万元,年末存款余额3898万元,较上年增38.77%。

       阿都乡全年粮食作物种植面积4360公顷,粮食总产1600万千克,较上年增7.82%,人均有粮403千克,较上年增2.81%。其中玉米种植面积1720公顷,产量916.5万千克;洋芋种植面积1400公顷,产量435.5万千克;烤烟种植面积280公顷,产量45万千克,较上年减2.18%,产值698万元,较上年减2.35%。种植蚕桑475公顷,产蚕茧63000千克,总产值380万元;种植生姜80公顷,产量300万千克,总产值1080万元。年末生猪存栏4.0516万头,较上年增40.97%,肥猪出栏6.8951万头,较上年增22.34%,大牲畜存栏7126头,较上年增8.13%。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