凹叶杜鹃是灌木,高1-3米。幼枝细长,疏生、稀密生鳞片,无毛或有微柔毛。叶披针形或长圆形,长2.5-6厘米,宽1-2厘米,顶端锐尖,有短尖头,基部渐狭或钝,整个叶片成V形凹,上面暗绿或鲜绿,疏生鳞片,无毛或沿中脉有微毛,下面密被鳞片,鳞片不等大,黄褐色,相距为其直径或4倍或邻接;叶柄长3-5毫米,有鳞片有微毛。
花序顶生或同时枝顶腋生,3-6花,短总状;花序轴长2-4毫米;花梗长1-1.5厘米,疏生鳞片,有时有微毛;花萼环状或5裂,长0.5-1毫米,被鳞片,无缘毛或有缘毛;花冠宽漏斗状,略两侧对称,长2.5-3厘米,淡紫白色或玫瑰红色,内面有红色、黄色或褐黄色斑点,外面有或无鳞片;雄蕊不等长,长雄蕊伸出花冠外,花丝下部有短柔毛;子房5室,密被鳞片,花柱细长,伸出花冠外,洁净。蒴果长圆形,长1-1.3厘米。花期4-5月,果期9-10月。
![]() |
![]() |
![]() |
![]() |
该种与云南杜鹃 R. yunnanense Franch. 相近,据Davidian(1982),两者同为6倍体(2n=78=6x)植物。不同在于该种叶下鳞片密,植株上无刚毛。
生于灌丛、林间空地或松林,海拔1500-2800(-3600)米。产中国四川西南或西北部。模式标本采自四川康定。
杜鹃花产于高海拔地区,喜凉爽湿润的气候,恶酷热干燥。要求富含腐殖质、疏松、湿润及PH在5.5-6.5之间的酸性土壤。部分种及园艺品种的适应性较强,耐干旱,瘠薄,土壤PH在7-8之间也能生长。但在粘重或通透性差的土壤上,生长不良。杜鹃花对光有一定要求,但不耐曝晒,夏秋应有落叶乔木或荫棚遮挡烈日,并经常以水喷洒地面。杜鹃花抽梢一般在春秋二季,以春梢为主。最适宜的生长温度为15-20℃,3-5月开花,杜鹃花耐修剪。一般在5月前进行修剪,所发新梢,当年均能形成花蕾,过晚则影响开花。
扦插繁殖是杜鹃花栽培中应用最多的繁殖方法,一般在5-6月份剪取健壮的半木质化的新枝,长约5-8厘米,剪除下部叶片,保留顶叶2-3片作插穗,插穗基部最好用吲哚丁酸或ABT生根粉等溶液浸蘸处理,然后扦插在疏松透气、富含腐植质的酸性土壤中,温度保持在20-25℃,遮阴并经常喷雾保湿,以促进萌发新根。
嫩枝繁殖是用劈接对于难以成活的名贵品种如西鹃等,先剪去嫩枝约3-4厘米作接穗,将基部用利刀削成楔形,用毛鹃作砧木,采用嫩枝劈接,然后置阴棚下用塑料薄膜绑扎,并用塑料袋将接穗和砧木一起罩住保湿。
杜鹃生长发育要求酸性土壤。由于北方土壤多偏碱性,因此盆土需用腐熟的松针叶土等腐植土混合配制。杜鹃的根系为须状细根,对肥料浓度及水质的要求严格,施肥时要遵循适时适量、薄肥勤施的原则。春季开花前为促使枝叶及花蕾生长,可每月追施一次磷肥。花后施1-2次氮磷为主的混合肥料。9-10月份孕蕾期施1-2次磷肥。在生长期、开花期肥水要求较多,冬季休眠、夏季生长缓慢时要控制肥水,以防烂根。杜鹃花喜湿润和凉爽的环境,北方气候干燥,应及时浇水并喷雾,以保持较高空气湿度。浇花水以矾肥水及雨水为好,如用常用水需加入少量硫酸亚铁及食醋。也可将西瓜或西红柿切成小块施入,对于改善土质及花朵质量也有良好效果。
为加速植株盛开,杜鹃常通过摘心来促发新枝,对于花朵簇拥、影响花形的可以提早疏蕾,这样不但使当年花大色鲜,也有利于植株来年生长开花。杜鹃萌发力强,枝条严重影响植株生长发育,降低其观赏性和商品性,因此需通过修枝来调整。修枝一般在春季花谢后及秋季进行,剪去枯枝、斜枝、徒长枝病虫枝及部分交叉枝,避免养分消耗,使整个植株开花丰满。
杜鹃在秋季进行花芽分化,通过冷藏和加温处理,可以人为控制花期。要使杜鹃提前开花,可将其移至温室培养,控温在20-25℃,并经常在枝叶上喷水,保持80%以上的相对湿度,这样经过一个半月即可开花。要使杜鹃延迟开花,可将形成花蕾的杜鹃,让其一直处于低温状态,保持温度2-4℃,盆干时浇水,夏秋移出室外,2周后即可开花。
发病前尤其是在抽梢展叶时可喷洒1∶1∶200的波尔多液,发现病叶及时摘除;发芽前可喷施0.3-0.5波美度石硫合剂或1∶1∶200的波尔多液2-3次,通常隔7-10天喷1次;发病后可喷洒65-80%代森锰锌500倍液或0.3-0.5波美度石硫合剂3-4次,隔7-10天喷1次。
叶斑病和褐斑病。于5-8月喷施70%甲基托布津1000倍液、20%粉锈宁4000倍液、50%代森锰锌500倍液,隔10天喷1次,共喷7-8次,能有效地控制病害的发展。为防止叶片黄化,还可增施硫酸亚铁。
受害嫩枝叶片顶端布满稠密的白色或粉红色的螨质层,有时叶片产生螨瘿,多由蚜虫刺伤叶片感染引起。其防治方法:在清除病叶的同时,喷洒含硫酸铜的药剂;喷洒氧化乐果乳油或将呋喃丹直接放于盆内等方法都可防治蚜虫及其它刺口器的害虫。
杜鹃枝繁叶茂,绮丽多姿,萌发力强,耐修剪,根桩奇特,是优良的盆景材料。园林中最宜在林缘、溪边、池畔及岩石旁成丛成片栽植,也可于疏林下散植,是花篱的良好材料,可经修剪培育成各种形态。在花季中绽放时即使杜鹃总是给人热闹而喧腾的感觉,而不是花季时,深绿色的叶片也很适合栽种在庭园中做为矮墙或屏障。[1]
Subsect.Triflora(Hutch.)Sleumer in Bot.Jahrb.74:536. 1949.--Set.Trifiorum sensu Hutch.In Stevenson,Spec.Rhodod.758:1930,pr. II'laX.P.;Davidian in Rhodod.andCam.Year Book,17:156.1963 and Rhodod.Spec.. 1:333.1982,pr.max.P.常绿灌木,极少落叶、半落叶,稀小乔木。幼枝被鳞片或腺体状鳞片,通常无毛, 稀被微柔毛、短柔毛或刚毛。叶通常革质,两面被鳞片,成长叶上面通常无鳞片,下面 被疏、密及大、小不等的鳞片,两面无毛,稀上面有细刚毛或中脉有微柔毛,或下面中 脉被短柔毛。花序顶生或同时枝顶叶腋生,短总状花序近伞形着生,花序轴长仅几毫 米,花少至多数,通常3花;花萼不发育,环状或有短小裂片;花冠宽漏斗状,略两侧 对称,各种红或紫、白或黄色,裂片与筒部近等长或稍长,外面有或无鳞片,稀有毛; 雄蕊10,不等长,花丝下部通常有毛;子房5室,密被鳞片,通常无毛,稀有柔毛, 花柱通常无毛,无鳞片。蒴果通常长圆形或长圆状卵球形。种子无翅。 亚组的模式种:三花杜鹃Rhododendron trifiorum Hook.F. 分布 本亚组共24种,分布亚洲东部,主产中国大陆,1种产印度东北、尼泊尔、锡金、 不丹、缅甸,1种产日本。我国有23种,主产四川、云南,少数种分布湖北、河南、 陕西、甘肃。 按照J.Cullen(1978,1980)的观点,将原属本亚组的阿富汗杜鹃R.Afghanicum Aitch.Et Hemsl.移入subsect.Afghanica;疏叶杜鹃R.Hanceanum Hemsl.移入sub— sect.Tephmpcpla.
介绍 Sect.Lepipherum G.Don in Gen.Hist.Dich— lam.Pl.3:845. 1834. 小至大灌木或小乔木,通常常绿,少有半落叶,有些种类附生。叶小至大。花序顶 生,或同时有2—3个侧生花芽出自枝顶叶腋,通常伞形总状、短总状或近似头状;花 小至大;花萼短小成檐状或裂片发达成叶状;花冠漏斗状、钟状或筒状;雄蕊通常10, 少有多于或少于10枚者,通常伸花冠筒部;子房通常5室,少有6—12室,花柱细长 劲直或短而强度弯弓,洁净或基部被鳞片或短柔毛。蒴果果瓣木质。种子有翅或无翅, 通常两端有鳍状窄翅。 组的模式种:Rhododendron ferrugineum L。 分布 本组共约160余种,主产东喜马拉雅地区至我国西藏、云南,7种在中南半岛,1 种在阿富汗、巴基斯坦,1种产日本,北美2种,欧洲4种。我国147种,大部分种类产西藏、云南,少数种产四川、甘肃、青海、陕西、黑龙江,极少数产华南。 H.Sleumer(1949,1980)将本组分为20个亚组,除1个亚组产欧洲,1个亚组产 北美外,其他18个亚组我国均有。J.Cullen(1978,1980)将毛枝杜鹃亚属Pseudaza— lea,糙叶杜鹃亚属Pseudorhodorastrum所含的2个组以及迎红杜鹃亚属Rhodorastmm, 作为4个亚组,并还建立了3个新亚组:Subsect.Monantha,Subsect.Fragarifiora,Sub— sect.Afghanica,因而将本组分为27个亚组。本志基本采用的是Sleumer的系统,也采 纳了一部分Cullen的观点,认为国产种类可以分为20个亚组。
介绍 Subgen.Eurhododendron K.Koch in Li,ndr01.2:157.1852.--Subgen.Lepidorrhodium Koehne,Deutshe Dendrol.449. 1853.——Sect.Lepidorhodium(Koehne)Rehd.In Bailey,Standard Cycl.Hort.5: 2937.1916. 矮至大灌木,少有乔木。植株被鳞片,至少幼枝和叶下面明显被有,通常在叶上 面、花梗、花萼、花冠外,子房、花柱上也被有,通常无毛被,有时有柔毛。叶通常常 绿,少有半落叶,通常革质,小至大。花序顶生,少花至多花或单花,伞形总状或短总 状;萼片不发育,或短小至宽大,通常5;花冠小至大,白、红、黄、紫色,漏斗状、 钟状、筒状、高脚碟状,稀辐状,内面常有各色斑;雄蕊10(--5),少有8—27;子房 5—6室,少有多至12室;花柱细长、劲直或短而强度弯弓。蒴果长圆形或卵球形,密 被鳞片,果瓣木质或质薄且开裂后多少扭曲或反卷。种子多数,有鳍状窄翅或两端具伸 长的尾状附属物。 亚属的模式种:Rhododendron ferrugineum L. 约498种,分布遍及属的分布区。 分布 我国有174种,主要集中产西南地区,零星分布 中部和东部,少数种产青海、甘肃,北达黑龙江,南至广东,台湾有1种。H.Sleumer(1949),(1980)将本亚属分为3组:杜鹃组、髯花杜鹃组、越桔杜鹃组。前2组的大部分种类集中分布于我国西南至喜马拉雅地区,形成在东亚的一个分布中心;后1组约300种,其中约287种分布于东南亚,为本亚属的又一分布中心。仅新几内亚岛就约有167种,加里曼丹岛约46种。
介绍 L.Sp.Pl.392. 1753;Benth.Et Hook.F.Gert.Pl 2(2):599. 1876;Drude in Engler u. Ptantl,Nat. Pflanzenfam. 4(1):35. 1889;Sleumer in Bot.Jahrb.Syst.74(4):511—553.1949;Cullen et Chamh.In Not.Bot.Gard.Edinb.36: 105——126.1978 et 37: 327——338.1979;Cullen inibid.39:1——207 1980;Chamb.In ibid. 39:209——486.1982. 灌木或乔木,有时矮小成垫状,地坐或附生;植株无毛或被各式毛被或被鳞片。叶 常绿或落叶、半落叶,互生,全缘,稀有不明显的小齿。花芽被多数形态大小有变异的 芽鳞。花:显著,形小至大,通常排列成伞形总、状或短总状花序,稀单花,通常顶生,少 有腋生;花萼5(--6--8)裂或环状尤明显裂片,宿存;花冠漏斗状、钟状、管状或高 脚碟状,整齐或略两则对称,5(--6--8)裂,裂片在芽内覆瓦状;雄蕊5—10,通常 10,稀15--20(--27),着生花冠基部,花药无附属物,顶孔开裂或为略微偏斜的孔 裂;花盘多少增厚而显著,5—10(--14)裂;子房通常5室,少有6--20室,花柱细 长劲直或粗短而弯弓状,宿存。蒴果自顶部向下室间开裂,果瓣木质,少有质薄者开裂 后果瓣多少扭曲。种子多数,细小,纺锤形,具膜质薄翅,或种子两端有明显或不明显 的鳍状翅,或无翅但两端具狭长或尾状附属物。属的模式种:Rhododendron ferrugineum L. 约960种,广泛分布于欧洲、亚洲、北美洲、主产东亚和东南亚,形成本属的两个 分布中心,2种分布至北极地区,1种产大洋洲,非洲和南美洲不产。我国约542种 (不包括种下等级),除新疆、宁夏外,各地均有,但集中产于西南、华南。 本届是杜鹃花科中最大的属,也是中国和喜马拉雅植物区系中的大属之一。 重要的位置 本属植 物在园艺学上占有重要的位置, 自19世纪中期,J.D.Hooker从锚金发现并引回英国 30种杜鹃开始,至20世纪G.Forrest、俞德浚等人在中国西南的采集活动以来,杜鹃 属植物大量被发现,被引种栽培的杜鹃已不下600种,遍及世界许多国家。由于杜鹃属 植物在自然界杂交现象普遍,栽培条件下亦易于杂交变异,大量的杂交种不断被育出, 且观赏价值胜可:野生种。 由H.F.Tagg.J.Hutchinson,A.Rehder三人合作做出、经英国杜鹃协会于1930 年出版的《The Species of Rhododendron》,首次汇编了已知的世界杜鹃属850余种,但 全书划分45个系(series)的编排尚不能反映本属的分类系统。H.Sleumer于1949年 提出世界杜鹃属分为8个亚属及亚属下分组、业组的全面的分类系统。J.Cullen和D. P.Chamberlain(1978)在此基础上略有修订,即将有鳞的3个亚属(Subgen.Pseu- dazalea,Subgen.Pseudorhodorastrum,Subgen,Rhodorastrum)归并到杜鹃亚属作亚组 等级,提出5个亚届的观点。随后W.R.Philipson(1980)在前两者的基础上将原置 于马银花亚属Azalcastrum的2个组:5cct.Candidastrum(产北美),Sect,Mumeazalea (产日本)分别独立成亚属,并按A.Gray(1878)将云间杜鹃属Therorhodion(Maxim.) Gray作为本属的一个亚属,提出又一8个亚属的系统。本志采纳的是H.Sleumer的系 统概念和A.Gray的观点,将国有杜鹃种类分为9个亚属。 亚科概述:ude in Engler u.Prantl,Nat.Pflanzenfam.4(1):31.1897. 灌木或乔木,通常地生,少有附生;植株被各式毛被或鳞片;叶常绿或落叶,叶片全缘,稀有细齿;花小至显著大,1或多花组成总状或伞形总状花序;花通常5数,少有4—6—8数;花萼与子房分离,花受精后花萼大小几无变化;花冠合瓣,稀有离生;花药无附属物,顶孔开裂,稀纵裂;子房上位;蒴果室间开裂;种子无翅或有窄翅,有时两端有尾状附属物。 约含16属,产欧洲、亚洲、美洲,主产北半球温带,少数属、种环北极分布,也有少数属、种分布亚洲和美洲热带、亚热带,仅1种产澳大利亚,非洲不产。我国有4属:杜香属、杉叶杜属、松毛翠属、杜鹃属。
木本植物,灌木或乔木,体型小至大;地生或附生;通常常绿,少有半常绿或落叶;有具芽鳞的冬芽主产非洲的欧石南亚科除外。叶革质,少有纸质,互生,极少假轮生,稀交互对生,全缘或有锯齿,不分裂,被各式毛或鳞片,或无覆被物;不具托叶。 特点 花单生或组成总状、圆锥状或伞形总状花序,顶生或腋生,两性,辐射对称或略两状或高脚碟状,稀离生,花冠通常5裂,稀4、6、8裂,裂片覆瓦状排列;雄蕊为花冠顶部通常有芒状或距状附属物,或顶部具伸长的管,顶孔开裂,稀纵裂;除吊钟花属Enkianthus为单分体外,花粉粒为四分体;花盘盘状,具厚圆齿;子房上位或下位,2--5--12室,稀更多,每室有胚珠多数,稀1枚;花柱和柱头单一。 蒴果或浆果,少有浆果状蒴果;种子小,粒状或锯屑状,无翅或狭翅,或两端具伸长的尾状附属物;胚圆柱形,胚乳丰富。染色体基数X=8--12或13--23。约103属3350种D.J.Mabberley,1996.The Plant-Book.,全世界分布,除沙漠地区外,广布于南、北半球的温带及北半球亚寒带,少数属、种环北极或北极分布,也分布于热带高山,大洋洲种类极少。 分布 我国有15属,约757种,分布全国各地,生产地在西南部山区,尤以四川、云南、西藏三省区相邻地区为盛,这里也是杜鹃属Rhododendron、树萝卜属Agapetes的多样化中心,且极富特有类群
介绍 木本植物,灌木或乔木,体型小至大;地生或附生;通常常绿,少有半常绿或落叶;有具芽鳞的冬芽(主产非洲的欧石南亚科除外)。叶革质,少有纸质,互生,极少假轮生,稀交互对生,全缘或有锯齿,不分裂,被各式毛或鳞片,或无覆被物;不具托叶。花单生或组成总状、圆锥状或伞形总状花序,顶生或腋生,两性,辐射对称或略两状或高脚碟状,稀离生,花冠通常5裂,稀4、6、8裂,裂片覆瓦状排列;雄蕊为花冠顶部通常有芒状或距状附属物,或顶部具伸长的管,顶孔开裂,稀纵裂;除吊钟花属Enkianthus为单分体外,花粉粒为四分体;花盘盘状,具厚圆齿;子房上位或下位,(2--)5(--12)室,稀更多,每室有胚珠多数,稀1枚;花柱和柱头单一。蒴果或浆果,少有浆果状蒴果;种子小,粒状或锯屑状,无翅或狭翅,或两端具伸长的尾状附属物;胚圆柱形,胚乳丰富。染色体基数X=(8--)12或13(--23)。约103属3350种(D.J.Mabberley,1996.The Plant-Book.),全世界分布,除沙漠地区外,广布于南、北半球的温带及北半球亚寒带,少数属、种环北极或北极分布,也分布于热带高山,大洋洲种类极少。 分布 我国有15属,约757种,分布全国各地,生产地在西南部山区,尤以四川、云南、西藏三省区相邻地区为盛,这里也是杜鹃属Rhododendron、树萝卜属Agapetes的多样化中心,且极富特有类群。此前曾记载国产属还有伏地杜鹃属Chiogenes【见《中国植物志》57(3)】、云间杜娟属Therorhodion(见《中国高等植物图鉴》3,《中国种子植物科属词典》)、扁枝越桔属Hugeria(见《中国高等植物图鉴》3)。这3个属名在本志及日后出版的《Flora ofChina》中作下如下的修订:Chiogenes=Gaultheria,国产的1种恢复其本来名称:Gaultheria suborbicularis W.W.Smith;Therohoodion=Rhododendron subgen,Therorhodion(Maxim.) Drude;Hugeria=Vaccinium。本科的许多属、种是著名的园林观赏植物,已为世界各地广为利用,我国常见的有杜鹃属、吊钟花属、树萝卜属的种类。杜鹃属的木材是优良的工艺用材。产我国北方的一些越桔属植物的浆果,有极好的食用价值。此外从本科植物中提出过多种化学成分:主要有黄酮类、挥发油类、香豆素类、酚类化合物及二萜毒素,研究工作表明,黄酮类、香豆素类化合物有平喘、消炎的功效,从白珠树属中提取冬绿油(地檀香油)。上述成分用于医药工业和日用品工业。但已知杜鹃属、马醉木属、金叶子属的一些种,其叶、花含有程度不同的毒性,可引起人、畜中毒,毒性强的成分为四环二萜毒素、梫木毒素等,在利用上述植物时必须注意去毒问题。本科植物是环北极植物区系的重要组成成分,并在世界植被组成中占有重要位置,在我国西部、西南部高山、亚高山的湿润山坡以上的北极灌木群落、高山石南灌丛、大西洋沿岸的欧石南灌木群落、北半球北部的泥炭藓沼泽植被、冰沼植被、非洲好望角的硬叶常绿灌木群落等等,它们建群种或优势种均为本科不同属、种的植物。杜鹃花科分类系统的建立与发展已有漫长的历史。O.Drude (1889。in Engler's Pflanzenfamilien)建立的4个亚科: Rhododendroideae,Arbutoideae,Vaccinioideae,Ericoideae,为本科的系统分类奠定了基础。Benth。et Hook.f.,Gen.Plant.(1876),J.Hutch.(1932)等人基于子房下位,果为浆果特征,将越桔这一类从杜鹃花科独立出了越桔科Vacciniaceae。本世纪以来也有众多学者以各个学科角度再研究O.Drude系统,并提出各自的见解,如H.F.Copeland (1944)、H.T.Cox(1948)、L.Watson (1965)、O.Hagerup等人,但Drude 系统仍被传统地应用。本志亦采纳了O.Drude的概念,并认同E.Busch(1952。in Fl.URSS.Vol.18)所作等级上的更动。
ude in Engler u.Prantl,Nat.Pflanzenfam.4(1):31.1897. 灌木或乔木,通常地生,少有附生;植株被各式毛被或鳞片;叶常绿或落叶,叶片全缘,稀有细齿;花小至显著大,1或多花组成总状或伞形总状花序;花通常5数,少有4—6—8数;花萼与子房分离,花受精后花萼大小几无变化;花冠合瓣,稀有离生;花药无附属物,顶孔开裂,稀纵裂;子房上位;蒴果室间开裂;种子无翅或有窄翅,有时两端有尾状附属物。 约含16属,产欧洲、亚洲、美洲,主产北半球温带,少数属、种环北极分布,也有少数属、种分布亚洲和美洲热带、亚热带,仅1种产澳大利亚,非洲不产。我国有4属:杜香属、杉叶杜属、松毛翠属、杜鹃属。
此前曾记载国产属还有伏地杜鹃属Chiogenes【见《中国植物志》57(3)】、云间杜娟属Therorhodion(见《中国高等植物图鉴》3,《中国种子植物科属词典》)、扁枝越桔属Hugeria(见《中国高等植物图鉴》3)。这3个属名在本志及日后出版的《Flora ofChina》中作下如下的修订:Chiogenes=Gaultheria,国产的1种恢复其本来名称:Gaultheria suborbicularis W.W.Smith;Therohoodion=Rhododendron subgen,Therorhodion(Maxim.) 价值 Drude;Hugeria=Vaccinium。本科的许多属、种是著名的园林观赏植物,已为世界各地广为利用,我国常见的有杜鹃属、吊钟花属、树萝卜属的种类。杜鹃属的木材是优良的工艺用材。产我国北方的一些越桔属植物的浆果,有极好的食用价值。此外从本科植物中提出过多种化学成分:主要有黄酮类、挥发油类、香豆素类、酚类化合物及二萜毒素,研究工作表明,黄酮类、香豆素类化合物有平喘、消炎的功效,从白珠树属中提取冬绿油(地檀香油)。上述成分用于医药工业和日用品工业。但已知杜鹃属、马醉木属、金叶子属的一些种,其叶、花含有程度不同的毒性,可引起人、畜中毒,毒性强的成分为四环二萜毒素、梫木毒素等,在利用上述植物时必须注意去毒问题。 组成成分 本科植物是环北极植物区系的重要组成成分,并在世界植被组成中占有重要位置,在我国西部、西南部高山、亚高山的湿润山坡以上的北极灌木群落、高山石南灌丛、大西洋沿岸的欧石南灌木群落、北半球北部的泥炭藓沼泽植被、冰沼植被、非洲好望角的硬叶常绿灌木群落等等,它们建群种或优势种均为本科不同属、种的植物。杜鹃花科分类系统的建立与发展已有漫长的历史。 4个亚科 O.Drude (1889。in Engler's Pflanzenfamilien)建立的4个亚科:Rhododendroideae,Arbutoideae,Vaccinioideae,Ericoideae,为本科的系统分类奠定了基础。Benth。et Hook.f.,Gen.Plant.(1876),J.Hutch.(1932)等人基于子房下位,果为浆果特征,将越桔这一类从杜鹃花科独立出了越桔科Vacciniaceae。本世纪以来也有众多学者以各个学科角度再研究O.Drude系统,并提出各自的见解,如H.F.Copeland (1944)、H.T.Cox(1948)、L.Watson (1965)、O.Hagerup等人,但Drude 系统仍被传统地应用。本志亦采纳了O.Drude的概念,并认同E.Busch(1952。in Fl.URSS.Vol.18)所作等级上的更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