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鹃兰属

杜鹃兰属

中文名 杜鹃兰属
植物界
兰科
单子叶植物纲
目录导航

形态特征

杜鹃兰杜鹃兰(5)

地生草本,地下具根状茎与假鳞茎。假鳞茎球茎状或近块茎状,基部密生多数纤维根。叶1-2枚,生于假鳞茎顶端,通常狭椭圆形,有时有紫色粗斑点,基部收狭成较长的叶柄。花葶从假鳞茎上部一侧节上发出,直立或稍外弯,较长,中下部具2-3枚筒状鞘;总状花序具多朵花;花苞片较小,宿存;花中等大;萼片与花瓣离生,近相似,展开或多少靠合;唇瓣下部或上部3裂,基部有爪并具浅囊;侧裂片常较狭而呈线形或狭长圆形;中裂片基部有1枚肉质突起;蕊柱较长,上端略扩大,无蕊柱足;花粉团4个,成2对,两侧稍压扁,蜡质,共同附着于粘盘上。[1]

物种分布

杜鹃兰属杜鹃兰属(5)分布于印度北部、尼泊尔、锡金、不丹、泰国、越南、日本和我国秦岭以南地区。我国2种均产。[1]

下级物种

全属仅2种:

杜鹃兰 Cremastra appendiculata (D. Don) Makino

斑叶杜鹃兰Cremastra unguiculata (Finet) Finet

杜鹃兰

假鳞茎卵球形或近球形,长1.5-3厘米,直径1-3厘米,密接,有关节,外被撕裂成纤维状的残存鞘。叶通常1枚,生于假鳞茎顶端,狭椭圆形、近椭圆形或倒披针状狭椭圆形,长18-34厘米,宽5-8厘米,先端渐尖,基部收狭,近楔形;叶柄长7-17厘米,下半部常为残存的鞘所包蔽。花葶从假鳞茎上部节上发出,近直立,长27-70厘米;总状花序长(5-)10-25厘米,具5-22朵花;花苞片披针形至卵状披针形,长(3-) 5-12毫米;花梗和子房(3-) 5-9毫米;花常偏花序一侧,多少下垂,不完全开放,有香气,狭钟形,淡紫褐色;萼片倒披针形,从中部向基部骤然收狭而成近狭线形,全长2-3厘米,上部宽3.5-5毫米,先端急尖或渐尖;侧萼片略斜歪;花瓣倒披针形或狭披针形,向基部收狭成狭线形,长1.8-2.6厘米,上部宽3-3.5毫米,先端渐尖;唇瓣与花瓣近等长,线形,上部1/4处3裂;侧裂片近线形,长4-5毫米,宽约1毫米;中裂片卵形至狭长圆形,长6-8毫米,宽3-5毫米,基部在两枚侧裂片之间具1枚肉质突起;肉质突起大小变化甚大,上面有时有疣状小突起;蕊柱细长,长1.8-2.5厘米,顶端略扩大,腹面有时有很狭的翅。蒴果近椭圆形,下垂,长2.5-3厘米,宽1-1.3厘米。花期5-6月,果期9-12月。

产山西南部(介休、夏县)、陕西南部、甘肃南部、江苏、安徽、浙江、江西(庐山)、台湾、河南、湖北、湖南、广东北部(乳源)、四川、贵州、云南西南部至东南部(凤庆、西畴)和西藏。生于林下湿地或沟边湿地上,海拔500-2900米。尼泊尔、不丹、锡金、印度、越南、泰国和日本也有分布。

此种是一个广布种,唇瓣侧裂片的形状和中裂片基部肉质突起均有较大变化,蕊柱上部的狭翅也有类似情况。一些学者将唇瓣上肉质突起较小而平滑,以及蕊柱上部腹面有狭翅的类型分出,另立为种或变种。但根据中国标本,此种特征不仅有过渡,而且有交叉,难以分割,故我们不予划分,仍视为同一个种。[2]

斑叶杜鹃兰

假鳞茎卵球形或近球形,直径约1.5厘米,疏离,有节。叶2枚,生于假鳞茎顶端,狭椭圆形,长10-15厘米,宽2-3厘米,通常有紫斑,先端渐尖,基部收狭成长柄。花葶从假鳞茎上部或近顶端的节上发出,直立,纤细,长达30厘米,中下部有2-3枚筒状鞘;总状花序长10-13厘米,具7-9朵花;花苞片卵状披针形,长4-5毫米;花梗和子房长9-13毫米;花外面紫褐色,内面绿色而有紫褐色斑点,但唇瓣白色;葶片线状倒披针形或狭倒披针形,向基部明显收狭,长1.7-2.2厘米,上部宽约2.5毫米,先端急尖;侧萼片稍斜歪;花瓣狭倒披针形,长1.5-2厘米,上部宽1-1.5毫米;唇瓣长1.3-1.5厘米,约在上部3/5处3裂,下部有长爪;侧裂片线形,长1-1.5毫米;中裂片倒卵形,反折,与爪交成直角,长5-6毫米,宽2.5-3.5毫米,边缘皱波状,有不规则齿缺,先端钝或有齿缺,基部在两枚侧裂片之间具1枚肉质突起;蕊柱细长,长1.2-1.3厘米。花期5-6月。

产江西庐山。生于混交林下,海拔950米。日本也有分布。[3]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