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生草本,地下具假鳞茎。假鳞茎球茎状,密接,有节。叶1枚,生于假鳞茎顶端,椭圆形至宽卵形,基部骤然收狭,有长柄。花葶自假鳞茎顶端发出,有2枚鞘;花单朵,较大,生于花葶顶端;萼片与花瓣离生,展开;3枚萼片相似;花瓣较萼片宽而短;唇瓣较大,3裂,基部有距;距较粗大,向末端渐狭,近角形;蕊柱近直立,两侧有翅;花粉团4个,成2对,蜡质,粘着于近方形的粘盘上。
单种属,仅见于中国亚热带地区。
独花兰假鳞茎近椭圆形或宽卵球形,长1.5-2.5厘米,宽1-2厘米,肉质,近淡黄白色,有2节,被膜质鞘。叶1枚,宽卵状椭圆形至宽椭圆形,长6.5-11.5厘米,宽5-8.2厘米,先端急尖或短渐尖,基部圆形或近截形,背面紫红色;叶柄长3.5-8厘米。花葶长10-17厘米,紫色,具2枚鞘;鞘膜质,下部抱茎,长3-4厘米;花苞片小,凋落;花梗和子房长7-9毫米;花大,白色而带肉红色或淡紫色晕,唇瓣有紫红色斑点;萼片长圆状披针形,长2.7-3.3厘米,宽7-9毫米,先端钝,有5-7脉;侧萼片稍斜歪;花瓣狭倒卵状披针形,略斜歪,长2.5-3厘米,宽1.2-1.4厘米,先端钝,具7脉;唇瓣略短于花瓣,3裂,基部有距;侧裂片直立,斜卵状三角形,较大,宽1-1.3厘米;中裂片平展,宽倒卵状方形,先端和上部边缘具不规则波状缺刻;唇盘上在两枚侧裂片之间具5枚褶片状附属物;距角状,稍弯曲,长2-2.3厘米,基部宽7-10毫米,向末端渐狭,末端钝;蕊柱长1.8-2.1厘米,两侧有宽翅。花期4月。
产陕西南部、江苏、安徽、浙江、江西、湖北、湖南和四川(巫山、北川、广元、巴中、茂汶)。生于疏林下腐殖质丰富的土壤上或沿山谷荫蔽的地方;海拔400-1100(-1800)米。[1]
优良的观赏花卉。全草可入药。为兰科的原始类型,为我国特有单种属植物。对于植物系统演化研究具有较为重要的意义。[2]
种群十分稀少,被列为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江苏的该种自然种群可能已经消失。[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