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语称“嘉色日朝珠代绎曲林”,意为“嘉色静房菩提修行洲”,三世松布益希班觉作“讲修洲”。位于县治东南23公里,在今五十乡佑宁寺东北2公里处。嘉色活佛和一世松布初建郭隆寺后,邢建天门寺作为寺僧讲修佛法的道场。土观活佛曾建经堂,后由佑宁寺松布昂管辖,内设有佑宁寺医明学院。此地远离村舍,幽静秀丽,为佑宁寺僧人闭关静修的出名静地。
天门寺约建于元至正年间(公元1341年)历经元、明、清各朝,均香火鼎盛。元至正年间,禅僧静本等爱其地幽深僻,在此开山建寺,因是山东南之谷号天门,遂命寺名曰:“天门寺”。明宣德四年,知州杨秘重建,更名为“天门禅院”。又说史料记载,公元425年南朝开国皇帝刘裕之子义隆在天门山兴建寺院,因山坳两侧的山头是簸箕型延伸出去,又像天公的两扇大门,得名天门山,因寺院建于此处故称为天门寺。
今天门寺在安徽省萧县东南戴村,是皇藏峪国家森林公园的一部分,属于历史遗产、省级自然保护区和重点风景区。现在殿堂20余间,供有缅甸玉佛6尊及各种佛象40余尊颇具规模。
1、砚墨池:
2、砚墨泉:
3、晒书场:
4、藏书洞:
5、蚂虾泉:寺后院有一方井,最旱时水深也是一米余,且水位不再下降,解放初在此办天门学校,可供数百人食用。水质甘洌润滑清凉,当地人因雨后水涨时,如成堆蚂虾涌,故称之蚂虾泉。
又曰:蚂虾泉:天门寺内一石泉,该泉碧水澄莹,清澈见底,水质甘洌,泉水中长年蚂虾成群,故名蚂虾泉。
6、桃花洞:又称“一线天”,那里简直就是一处无人能入之境。传说是金兵南侵之时,当地一位名叫“桃花娘子”的女英雄,率领当地人民抗金,后来在这绝谷之中,被金兵困住。“桃花娘子”为了不落入金兵之手,在“一线天”最险要的地方跳了下来。后人为了纪念她,就将“一线天”上面的洞叫作“桃花洞”。最奇的是在洞口有一株桃花,年年绽放,却从不结果!
7、孔子晒书台:传说孔子在萧县讲学,听说天门寺的风景迷人,也来欣赏,当从这个山脚下经过时下了一场大雨,孔子随身携带的书被雨水打湿。天晴以后孔子就把书放到草丛上晾晒,后来这片草就再也抬不起头来了。后来人们就把此地叫作 “孔子晒书台”了。
1、2200年的青桐树
2、2600年的银杏树:枝盛叶茂,其树干既高且直,要四、五个人方能合抱。
3、奇形怪状的青檀树:老乡说青檀是这里独有的,它们遇土则长,有的生扎在石头缝里,有的生在峭岩间,所以它们才会长的奇形怪状、与众不同。
4、葛藤:
殿内供有缅甸玉佛七尊,院中古木参天,环境雅静,这里洪钟长鸣,法香溢远。
作者:张吉梁(注1)
乙卯(注2)春二月初八日,同段紫沧太史(注3)阻雨梧桐村。次日天气新晴,遂议游天门寺。
日高春上,马行过永堌,经侠山口南去,遥望桃李满山,疏篱隐约处。东北行七八里,过卯山。为明季山寇程继孔点兵处,故山以卯名(注4)。又北行三四里,倒流河前横。过小桥而东,泉水清涟,东岸多浣女。询居人,知天门不远。
又东行至戴家村,沿荒僻小径至山口,杳不见天门所在。心疑循途之误。饿而峰回路转,奇峰插天,天门已在目。回忆廿年前曾至此,茂树如比栉,今何乌有也?紫沧笑曰:“前山望如云雾,自山顶至麓,皆树色。其渺若白云者,则杏花盛开。君何忧不见也?”乃以目力短视为憾。由此路渐崎,境渐幽。马行踏碎石,磕磕有声。下马行,渐入茂林深处。见杂树如麻,枝干皆拳曲。过石桥,达寺门。环殿宇南北,峭壁高皆数百仞。石缝中无一撮土,生树大可合抱,自巅至末,无尺寸不有树。根露石脚下,曲折如长蛇。盖千百年物矣。以其不材,不中世用,故得寿于空山焉。庙宇颓坏已甚,西廊下尚可坐。和尚志真进苦茗。扪读阶前古碑,云石像为飞来佛,山为天台山。亦随意名之者。
出寺再东五七步,有泉。泉东十数步为圣人场。羊肠险路,仰望两崖陡峻,中间乱石如牙。素知难行,不愿屡蹈此险。紫沧同奚奴(注5)辈已上一层,引手待升。只得飞步乘之。再两三级,北壁镌“可阶而升”四字。再四五级,南壁镌“仰之弥高”四字。又数十级,北壁镌“异境天开”四字。和尚云,去圣域不远。此当年微服过宋处也。路稍北转,俄见开朗处有树色,路亦渐平。又半里,出狭道,登前山绝顶,孔庙在焉。立脚处,天风浪浪,四山犹高如屏蔽。深邃岑寂,人迹罕到。阶前喘定,肃衣冠,入庙。前塑关壮缪像,大殿塑宣圣与四哲像。展拜后,周览庙侧晒书台、洗砚池等处,复至庙前。
或曰山中景色,迥绝群峦。惟僧人能无处不到,无时不在,有福消受奇况。其何修得此?予曰:“不然。山中佳趣,我辈一日间可全领略。彼老死此间,而胸无丘壑。此有心人琅孉(注6)福地,与若辈,无与者也。”因相与下山,盖已暝色逼人矣。
注1:张吉梁,萧县人。廪生。署河南鄢陵知县。
注2:乙卯:1855年。
注3:段紫沧太史,段广瀛字紫沧,中进士后被授予翰林院编修。清代修史的任务属于翰林院,所以也把翰林称为太史。
注4:这句话的意思是,卯山是明朝末年占山为王的土匪程继孔点兵的地方。因为点名又叫点卯,所以把山称为卯山。
注5:奚奴,奚,奴隶的意思。奚奴泛称奴仆。
注6:琅孉,传说中天帝藏书的宝地。
在天门寺白马王墓南侧绝壁上有一首回文诗,全文是:
前来翠霭积烟村,兴触诗人醉洒樽。
悬涧水声琴入韵,列屏山景画留痕。
泉飞带雨穿虹架,树曲盘崖抱石吞。
天接路高登步步,烟云起落碧当门。(其一)
倒读则是:
门当碧落起云烟,步步高登路接天。
吞石抱崖盘曲树,架虹空雨带飞泉。
痕留画景山屏列,韵入琴声水涧悬。
樽酒醉人诗触兴,村烟积霭翠来前。(其二)
正读时各删去每句前两字,就成了下面两首回文诗:
翠霭积烟村,诗人醉洒樽。
水声琴入韵,山景画留痕。
带雨空虹架,盘崖抱石吞。
路高登步步,起落碧当门。
后人仰慕赖以平的文采,将这首回文诗刻到了绝壁上,至今传为美谈。此诗是清萧县两任知县赖以平(于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咸丰七年【1857】先后两署萧县知县)所作,高度赞美了秀丽天门山水。然而绝妙之处不仅因为它是通体回文诗,而且正读、倒读时各删去每句前两字,又成了两首回文诗,堪称回文诗中的绝品。
湖南大庸县(今张家界)人陈逢元,字桐喈。生活在清末民初,年方五十醉酒而死。某一天,他来至安徽省萧县,立足于天门山,思绪万千,浮想联翩,写下了这幅对联:
仰惊六宇宽,变成几多雨、几多露、几多雪、几多风和雷,时出时入,时往时来,多少神奇谁锁住?
俯瞰众山小,看破一个嵩、一个衡、一个恒、一个泰与华,自东自西,自南自北,个中底蕴此平分。
含义是:“六宇”指的是东西南北上下的茫茫宇宙。抬头仰望苍茫宇宙,春夏秋冬四时交替,风雨雷雪变幻无常,不禁发出了谁能左右这神奇苍穹的感叹;而低头俯视,一览众山小,中岳嵩山、北岳恒山、西岳华山、东岳泰山,也只能与此平分秋色。联语笔力雄健奔放,从六宇写到五岳,忽仰惊,忽俯瞰,内涵容量深厚,四个“几多”也四个“一个”,使联语既有声韵,又有神韵,一个“锁”字,也用得很有力度。上下对仗工巧,读来音调铿锵,气势磅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