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魟

赤魟

保护级别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2016年ver3.1——近危(NT)
体长 30-50厘米
拉丁学名 Dasyatisakajei
动物界
赤魟D.akajei
英文名 Redstingray
中文学名 赤魟
魟科
魟属
目录导航

物种起源

赤魟赤魟(3)赤魟(Dasyatis akajei)是在1841年,由德国鱼类学家及生理学教授米勒(Johannes Peter Müller,1801-1858)与德国医生、病理学家及解剖学家亨勒(Friedrich Gustav Jakob Henle,1809-1885),在《横嘴属的系统描述(Systematische Beschreibung der Plagiostomen)》中,根据采自日本西南沿海的个体,以赤三角魟(Trygon akajei)之学名首次被记载。

赤魟学名的由源,属名Dasyatis是希腊语“dasys”的拉丁语“dasy”及希腊语“atis=batis”的拉丁语“batis”的并合,意思是“多毛”的“鳐”,而种名akajei则是日语“赤(あか,发音:aka)”及“鲼/鳐(えい,发音:ei)”的拉丁语化名。

中国赤魟的最早文献,见于1881年法国鱼类学家索瓦热(Henri Émile Sauvage,1842-1917),《巴黎学者会学报(Bulletin de la Société philomathique de Paris)》第7系列第5期上的报告《有关汕头鱼类的采集品(Sur une collection de poissons de Swatow (S. China).)》中,采自汕头,以Trygon akajei的学名记载的为首个记录。中国香港有关赤魟的最早记录,见于著者1990年代于香港西部海域考察纪绿。

赤魟赤魟(3)魟属(Dasyatis)是在1810年,由美国博物学家拉菲内斯克——施马尔茨(Constantine Samuel Rafinesque-Schmaltz,1783-1840),在《西西里岛的一些新属及新种动植物的特征(Caratteri di alcuni nuovi generi e nuove specie di animali e piante della Sicilia)》中,以同着中发表的魟(Dasyatisujo=D. pastinaca;蓝纹魟)作模式种(type species)而建立。

该种的先定同物异名(senior synonym)为Dasyatis akajei、Trygon akajei,暂无次定同物异名(junior synonym)。

形态特征

赤魟赤魟(5)身体平扁,体盘大、呈亚圆形,宽大于长。一般体长为30-50厘米,大者可达1米,重几十千克。吻宽而短,吻端尖突。眼小,突出,几乎与喷水孔等大。喷水孔紧接于眼后方;口、鼻孔、鳃孔、泄殖孔均位于体盘腹面。鼻孔在口的前方,鼻瓣伸达口裂。口小,口裂呈波浪形,口底有乳突5个,中间3个显著。齿细小,呈铺石状排列。体盘背面正中具一纵行结刺,在尾部者较大;肩区两侧具1或2行结刺。尾细长如鞭,其长为体盘长的2-2.7倍,在其前部有1根具锯齿的扁平尾刺,尾刺基部有一毒腺。在尾刺之后,尾的背腹面各有一皮膜,腹面较高且长。体盘背面赤褐色,边缘略淡;眼前外侧、喷水孔内缘及尾两侧均呈桔黄色。体盘腹面乳白色,边缘桔黄色。[5]

生活习性

赤魟赤魟(4)赤魟属暖温性底层鱼类。喜清流激水,常居住于底质为泥沙的深潭中,多在夜间活动。主要以底栖生物中的软体动物、水生昆虫、小虾为食。母鱼有护仔现象,常同时被网捕到。渔人将被捕获的母赤虹置于小渔船活水舱中,其咕咕叫声常引来来手掌大的仔赤魟游弋船边,宁愿一同被抄网捕获而不忍离去。

分布范围

赤魟分布于大西洋、印度洋和太平洋各海区。中国沿海均有分布,在中国分布于东海和南海,为海南常见种;在广西的明江和左江上游的龙州、崇左江段,邕江、右江也曾有分布。

赤魟分布图赤魟分布图

繁殖饲养

赤魟赤魟(3)春季交配,秋季产仔,卵胎生,每胎生10仔。雌性成体1次可怀1-6只,受精卵孵化时间约需12个月。雌性的最小性成熟体盘长约为50厘米,雄性的最小性成熟体盘长约为35厘米。

主要价值

食用价值

赤魟赤魟(3)赤魟是福建沿海常见的经济鱼类,个体较大,最大个体重可达65-70千克,一般多为5-8千克,可用延绳钓、底拖网捕获。其肉味尚佳,肝嫩而不腥,皮厚实,含丰富的胶质,水发后烹制成“大扒鱼皮”,味道鲜美,是席上的珍品。

药用价值

尾毒的毒液是一种氨基酸和多肽类的蛋白质,可入药。

动物保护

保护级别

赤魟赤魟(3)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 2016年 ver 3.1——近危(NT)。

濒危原因

赤魟赤魟(3)影响赤魟的致危因素是酷渔滥捕和江河污染。如中国明江受造纸和制糖业的严重污染,江河中大部分珍稀鱼类已绝迹,其中包括赤魟。左江、柳江左江、柳江亦因电、毒、炸鱼使赤魟自然资源已近枯竭,亟待重点保护。

种群现状

据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推测,该种20世纪50-70年代生活于中国广西西江流域者分布较广,个体大,颇常见,为当地食用鱼类之一。20世纪80年代后由于过度捕捞,资源破坏,加上河流污染,栖息环境恶化,致使其数量下降。根据估计,该种过去10年逐年减少,种群数至少减少80%,其减少原因可能还未终止,且将继续下去。而广西本地水产专家认为,赤魟的自然资源量至今至少已减少90%。

物种危害

赤魟赤魟(3)赤鱼是一种棘刺有毒的鱼类。它尾部背面棘刺长而坚硬,能像利箭一样刺穿铠甲,其基部连着毒腺,毒腺内含有剧毒液体,若被它的棘刺刺伤,毒液顺着棘刺注入受害者的体内,轻者疼痛不已,重者死亡。

赤魟尾刺有毒。活体常挥动尾部进行刺击,人捞捕或处理鱼货时常被刺伤。由于尾刺两侧倒生锯齿,刺人皮肉再拔出时,尾刺两侧锯齿往往使周围组织造成严重裂伤,而尾刺毒腺分泌的毒液则使患者立即发生剧痛、烧灼感,继而全身阵痛、痉挛。创口很快变成灰色,苍白,然后周围皮肤红肿,并伴有全身症状,如血压下降、呕吐、腹泻、发烧畏寒、心跳加速、肌肉麻痹,甚至死亡。如果及时治疗还好;若治疗不当,数天后仍可复发,且有后遗症,如伤及手指,则手指强直,不能屈弯。

世界纪录

2022年6月13日晚,柬埔寨一名渔民在湄公河捕获了一条黄貂鱼,鱼长3.98米,宽2.2米,重300公斤,研究人员称,这是全球目前已知的最大淡水鱼。[6]这条鱼刷新了之前的记录。上一次捕获这么大的鱼还是在2005年,渔民在泰国湄公河捕获了一条重达293公斤的巨型鲶鱼。[7]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