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叶粑粑

艾叶粑粑

中文名 艾叶粑粑
食用季节 清明前后
别称 蒿子粑粑、艾蒿
口味 口感香甜、柔软爽滑
目录导航

发展历程

艾叶粑粑艾叶粑粑艾叶粑粑,是清明前后武宣县人们热衷的一道美食。

传说有一年清明节,太平天国李秀成得力大将陈太平被清兵追捕,附近耕田的一位农民上前帮忙将陈太平化装成农民模样,和自己一起耕地。没有抓到陈太平,清兵并未善罢甘休,于是在村里添兵设岗,每一个出村人都要接受检查,防止他们给陈太平带吃的东西。

回家后,那位农民在思索带什么东西给陈太平吃时,走出门,一脚踩在一丛艾草上,滑了一跤,爬起来时只见手上、膝盖上都染上了绿莹莹的颜色。他顿时计上心头,连忙采了些艾草回家洗净煮烂挤汁,揉进糯米粉内,做成一只只米团子。然后把青溜溜的团子放在青草里,混过村口的哨兵。陈太平吃了青团,觉得又香又糯且不粘牙。天黑后,他绕过清兵哨卡安全返回大本营。后来,李秀成下令太平军都要学会做青团以御敌自保。吃青团的习俗就此流传开。

艾叶粑粑艾叶粑粑(4)东乡人在清明前后有吃艾叶粑粑的食俗,这种风俗可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周朝。据《周礼》记载,当时有“仲春以木铎循火禁于国中”的法规,于是百姓熄炊,“寒食三日”。在寒食期间,即渭明前一、二日,还特定为”寒日节”。

在寒日节的传统食品中还有一种“青精饭”,据《琐碎录》记载:“蜀入遇寒食日,采阳桐叶,细冬青染饭,色青而有光。”明代《七修类槁》也说:“古人寒食采杨桐叶,染饭青色以祭,资阳气也,今变而为青白团子,乃此义也”。清代《清嘉录》对青团有更明确的解释:“市上卖青团熟藕,为祀先之品,皆可冷食”。这便是艾叶粑粑的来历。[5]

风味特征

艾叶粑粑艾叶粑粑清明寒食里面有一种是艾叶粑粑,外表是深绿色的、里面的馅或是豆沙或是碎花生的甜糍粑,也有放碎菜叶做成咸的,入口即闻一股艾叶的清香。食之,可祛风驱邪。

做法介绍

食材原料

艾菜半斤,糯米粉半斤,芝麻2两,花生2两,白砂糖1汤匙

制作方法

艾叶粑粑艾叶粑粑(3)1、艾叶洗净后,用清水浸泡24小时,以去除苦味。

2、泡好的艾叶在热水里焯2分,捞出浸泡在凉水里,继续泡1小时。

3、泡好的艾叶挤去水分后,切成碎末。

4、将糯米粉,艾叶碎放在大碗里,加约100毫升水,揉成不粘手,略干的面团。

5、花生和芝麻在炒锅里炒香,凉后装入厚塑料袋里,用擀面杖压成碎末,再加入白砂糖继续碾成略碎,装入小碗,拌匀。

6、摘取少许面团,在手里捏成扁圆形,放入少许花生芝麻馅,然后四边向中间捏紧,将接口处捏实,做成像汤圆那样的一个球形。

7、蒸锅里烧开水后,将制作好的艾粑粑放在玉米叶,或柚子叶上,放入蒸锅里大火蒸10分,关火连叶取出,即可食用。

制作关键

煮艾叶时放点小苏打,可以预防叶子变黄。[6]

1、香艾一般长得比较矮小,生草有香气,如果实在找不到艾菜,可以用蒿子杆代替。艾叶一定要长时间浸泡,这样制作出来的艾粑粑才不会苦。

2、艾菜越多越好吃,糯米粉根据个人口味适量调整。

3、花生或芝麻馅可以搭配艾菜清新的口感,也可以用豆沙馅或咸味馅。

4、艾粑粑比较软,也容易粘锅,所以最好铺在叶子上蒸熟,如果放在盘里,则需要在盘底抹油,凉透了才能取出,否则易散。

食用效果

艾叶,中药名。为菊科蒿属植物艾Artemisia argyi Levl. et Vant.的叶。具有温经止血,散寒止痛,祛湿止痒的功效。主治吐血,衄血,咯血,便血,崩漏,妊娠下血,月经不调,痛经,胎动不安,心腹冷痛,泄泻久痢,霍乱转筋,带下,湿疹,疥癣,痔疮,痈疡。[7]

饮食禁忌

不宜食用人群:

肠胃功能差者

艾草青团中含有大量的膳食纤维素,本身肠胃功能差,有腹泻、便秘、肠胃疾病的人以及老年人、幼儿等人群,最好不要吃艾草青团,以防造成腹痛、腹胀等身体不适。

糖尿病人

艾草青团是用糯米做的,富含淀粉,糖尿病人要少吃或不吃,否则容易在短时间在增加患者的血糖值,不利于病情康复。

肥胖人群

艾草青团中会加入热量极高的馅料,对于肥胖人群来说,食用之后容易导致其发胖,从而诱发一系列不适症状发生。

种类区分

青团和艾叶粑粑的区别:

原料区别:青团与艾叶粑粑最大的区别就是原材料上的区别,一般青团的制作原料主要是艾草,除此之外,还有泥胡菜、鼠曲草、浆麦草等;而艾叶粑粑的制作原料是艾叶,与青团不同的是,艾叶粑粑只能用艾叶制作。

吃法区别:青团一般多是加入豆沙、莲蓉等馅料蒸食;而艾叶粑粑的吃法比较多,可以只用糯米粉加白糖制作,也可以在其中加入腊肉、雪菜等煎食,但有些地方也会将其蒸食。

外形区别:青团颜色油绿如玉,外形呈圆球状,大小比较均匀,不同地区人制作的青团大小不一样;艾叶粑粑的颜色一般比较深,多呈饼状。[8]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