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城架鼓

武城架鼓

中文名 武城架鼓
年代 明代
目录导航

基本介绍

武城架鼓,亦称家鼓,即民间家家都有而得名。据传,明代由于当地连年兵荒马乱,百姓为防御匪患,人们便以鼓示警传递消息。明清时期架鼓在武城开始用于配合“ 抬花杠”,祭祀保障百姓风调雨顺的“大姑”出巡活动(也称大姑出驾),所以,武城架鼓又称“驾鼓”。至清代咸丰年间武城架鼓又溶入军鼓乐、宫廷鼓乐的演奏套路,使这一以打击乐为演奏方式的民间艺术,达到了鼎盛时期。在二十世纪中期就传唱着一首这样的歌谣:河西高跷,河东杠(民间舞蹈抬花杠),最数架鼓敲得棒,枣木鼓锤举三举,运河浪花唱九唱。

武城架鼓遍及县城周围及县内其他部分村庄,至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架鼓不归属于戏曲之类以鼓充当伴奏,而常以鼓手之身为支架,把鼓绑在腰间“架”在腹前敲打演奏。据老人们讲,酷爱架鼓的乡民,大都从小就注重这方面的训练,没鼓没锤,常常折根树枝当鼓锤,脱下布鞋敲鞋底,学习演打架鼓的鼓点和节奏,等到熟记于心、熟练于手,才有资格成为一名真正的鼓手。架鼓的演打是有一定套路的,在武城尤以刘王庄村和东屯村的架鼓最为著名,成为传承、发展成为武城架鼓的两大支系。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