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卡姆(Ockham,William of) 英国学者。约1285年生于萨里;1349年卒于德国慕尼黑。 奥卡姆(被称为无敌博士)曾加入方济各会修士会,在牛津大学学习,从1315年到1319年在牛津任教。他是中世纪最后一批学者之一。他领导了反对阿奎那*观点的论战。奥卡姆认为神学主要是一种信仰而不是说理。由此而更为甚者,因他反对罗马教皇约翰十二世的审判。他后来脱逃并受到神圣罗马皇帝路易斯四世的保护,因为路易斯四世在政治上强烈反对罗马教皇,自然对任何反罗马教皇的学者表示好感。路易斯死后,奥卡姆谨慎地与教会言归于好了。 奥卡姆反对柏拉图*介绍的“一般概念”,此概念就是思想中的事物是唯一真正的现实,而直觉能感觉到的客观事物倒是思想中事物的不完全的反映。奥卡姆认为,这些思想中的事物是抽象的,只是些名称(因此在哲学上称之为唯名论),而且他认为只有感觉到了的东西才是真实的。 因为一般概念论者为了使他们的理论能说明问题,不断地给他们思想中的事物加上越来越多的条款,而奥卡姆立下一条准则:“实际存在的东西决不可不必要地添枝加叶”。这条准则今天已解释为如果在两种皆符合一切客观实际的理论中,那么要求作较少较简单假设的理论则被认为更接近于正确。今天称为“奥卡姆的剃刀”的这条准则在哲学科学中具有重大意义。
奥卡姆是一个坚定地唯名论者,也是中世纪哲学唯名论的领袖和最重要的代表人物。奥卡姆反对托马斯·阿奎那为代表的官方哲学。他反对彻底区分了哲学和神学,并且将上帝存在证明从哲学中剔除出去,他指出关于上帝是否存在是一个信仰的问题,而不是人类理性所能把握的问题,神学命题超越于人类自然理性之上。
奥卡姆一以贯之坚持的是唯名论的个体化原则, 奥卡姆反对托马斯·阿奎那所坚持的温和实在论,他认为人的理智所能把握的概念并不是真正的存在,世界上唯一真实存在的是个体,而概念是人类理智对于个别事物之间相似性的一种把握。由此,奥卡姆认为命题中的词项此概念就是思想中的事物是唯一真正的现实,而直觉能感觉到的客观事物倒是思想中事物的不完全的反映。命题中的词项是理智概念对于个别事物的指代,好比“人在跑”这个命题中,人这个词项是对于每一个个别人的人的指代,人这个词项是每一个个人理智对于所有人的相似性的一种抽象或者说概括,因此,“人”这个词项并没有实际存在的意义,仅仅是一种思维中的虚设(fiction)。这是奥卡姆指称3种指代形式中最重要的一种指代形式 。
除了奥卡姆的指代理论之外,奥卡姆最广为人知的贡献就在于他提出了“奥卡姆剃刀原则”,他指出:如无必要,勿增实体。奥卡姆的意思是在对于同一理论或者同一命题的论证过程中,多种解释和证明过程中,步骤最少最为简洁的证明是最有效的。奥卡姆的剃刀原则对之后的中世纪晚期之后的自然科学发展起到了巨大推动作用,例如在关于金字塔的由来,存在两种假说:一种认为是外星人的“作品”;另一种则认为是古代人类所为。根据奥卡姆剃刀原则,哪种解释理论最为简单明了和直接,中间的间接证明过程越少,哪种假说就更有说服力。此外,奥卡姆剃刀原则还被广泛运用于应用科学中,诸如管理科学等。
对于组织在目标设置与执行过程中因上述种种原因而出现的目标曲解与置换,有一个根本的解决之道,即“无情地剔除所有累赘”,这也正是“奥卡姆剃刀”所倡导的“简化”法则:保持事物的简单化是对付复杂与繁琐的最有效方式。具体而言,有三种措施可以帮助我们避免目标曲解与置换现象的发生:
1.精兵简政,不断简化组织结构
组织结构扁体化与组织结构非层级化已经成为企业组织变革的基本趋势。在新型的组织结构中,传统的企业组织结构中严格的等级制度已经不复存在,组织中上下有序的传统规则被淡化,员工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分工合作关系,基层员工被赋予更多的权力,他们有可能参与部门目标甚至于组织目标的制定,组织内的信息不再是上下级之间的单向传递,而是一种网络化的即时式双向沟通。在这种组织中,顾客的需要成为员工行动的向导,人们的行为具有明确的目标导向。同时,由于员工的积极参与,组织目标与个人目标之间的矛盾得到最大程度地消除。
2.关注组织的核心价值,始终将组织资源集中于自己的专长
也就是说,组织需要从众多可供选择的业务中筛选出最重要的、拥有核心竞争能力的业务,在自己最具竞争优势的领域确定组织的目标。这样,才能确保组织集中精力,就可以以最少的代价获得最丰厚的利润。反之,如果目标数量过多,往往会使经营者难以同时兼顾太多的业务,从而顾此失彼。韦尔奇上任通用电气公司总裁时,从简洁高效的角度出发,提出“非一即二”原则:必须把本产品做成本数一数二的产品,否则一律卖掉。
3.简化流程,避免不必要的文书作业
事实上,由于个体受自身思维方式的限制,简单的信息远比复杂的信息更有利于人们的思考与决策。因此一个优秀企业的主要特征,就是他们知道如何保持事情的简单化,不管多复杂的事情都能将其变得简单易行。
尽管导致组织目标曲解与置换的原因很多,但奥卡姆剃刀定律对解决目标的曲解与置换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简单”的理念与思路。
公元14世纪,英国奥卡姆的威廉对当时无休无止的关于“共相”、“本质”之类的争吵感到厌倦,于是著书立说,宣传唯名论,只承认确实存在的东西,认为那些空洞无物的普遍性要领都是无用的累赘,应当被无情地“剃除”。他所主张的“思维经济原则”,概括起来就是“如无必要,勿增实体。”因为他是英国奥卡姆人,人们就把这句话称为“奥卡姆剃刀”。这把剃刀出鞘后,剃秃了几百年间争论不休的经院哲学和基督教神学,使科学、哲学从神学中分离出来,引发了欧洲的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同时,这把剃刀曾使很多人感到威胁,被认为是异端邪说,威廉本人也受到伤害。然而,这并未损害这把刀的锋利,相反,经过数百年越来越快,并早已超越了原来狭窄的领域而具有广泛的、丰富的、深刻的意义。
今天,这把阴冷闪光的剃刀又向我们复杂的企业管理发出了挑战,指出许多东西是有害无益的,我们正在被这些自己制造的麻烦压跨。事实上,我们的组织正不断膨胀,制度越来越烦琐,文件越来越多,但效率却越来越低。这迫使我们使用“奥卡姆剃刀”,采用简单管理,化繁为简,将复杂的事物变简单。
为什么要将复杂变简单呢?因为复杂容易使人迷失,只有简单化后才利于人们理解和操作。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时间和精力成为人们的稀缺资源,管理者的时间更加有限,许多终日忙忙碌碌的管理者却鲜有成效,究其原因正是缺乏简单管理的思维和能力,分不清“重要的事”与“紧迫的事”,结果成为了低绩效或失败的管理者。从这个意义上讲,管理之道就是简化之道,简化才意味着对事务真正的掌控。
简单管理对于处于转型和成长时期的中国企业具有非凡的意义,但简单管理本身却不是简单。奥卡姆剃刀定律也认为:把事情变复杂很简单,把事情变简单很复杂。一些人动辄以“无为而治”、“治大国若烹小鲜”来概括简单管理,但又有几人能若庖丁般游刃有余?我们所知道的一流的企业家无不抱着异常谨慎的态度经营企业,如比尔盖茨“微软离破产只有18个月”的论断、张瑞敏“战战兢兢、如履薄冰”的心态以及任正非一直所担忧的“华为的冬天”。可见,简单管理作为一种古老而崭新的管理思维和能力,蕴涵着深刻的内涵。
奥卡姆同 巴伐利亚的 路易结盟的问题 很显然, 路易四世不满于 阿维 尼翁的 罗马教廷被 法国国王所控制,这使得奥卡姆所发表的诸多政治观点到底带有多少纯正性就值得怀疑了,奥卡姆直接攻击教廷的要害就在于教廷 财产权的问题。这点不仅仅表现为当时复杂的 政治斗争的背景,也反映出奥卡姆作为 方济各会修士的身份,因为方济各会提倡的就是回到基督本身的清贫主义的生活方式,到底奥卡姆本人持什么观点和奥卡姆所发表此类观点的背后动机就不仅仅是一个思想史研究的问题了,更是一个历史学研究范畴内的问题。 奥卡姆的对于共相理论的最终态度 奥卡姆的唯名论原则贯彻到底就是彻底否定 实在论的原则,但是奥卡姆在前期的观点还是承认共相和概念至少在人类思维和自然理性的范畴框架内是客观有效的,但是后期奥卡姆的著作中,他又认为共相本身连这点实在论意义上的存在都没有,共相是一种彻底的假设。到底奥卡姆持有哪种观点,现在还有争论,因为从现有保留和发现他的著作中的观点看来,奥卡姆的立场是无法得到有效考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