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旄镇

白旄镇

中文名 白旄镇
车牌代码 鲁Q
别名 白毛
火车站 临沂站,临沂北站
邮政编码 276700
机场 临沂机场
国家/地区 临沭县
政府驻地 白旄西街
目录导航

乡镇概况

白旄镇地处沂蒙山的沭河东岸,东经118℃35′,北纬35℃00′,海拔高40到100米。西依沭河,与临沂市河东区隔河相望,东、北与青云镇接壤,南靠郑山、南古二镇。呈不规则三角形,总面积66平方公里,耕地面积 3113 公顷 ,宜林河滩 1533 公顷。辖 18 个行政村、 2 个街, 35 个自然村,共 1.2 万户,总人口 4.2 万人。东望苍翠,西枕沭流,林木葱茏,风景秀丽。327国道横穿境内,距兖石铁路,临沂机场10公里,15公里,直通连云港、岚山港、石臼港。素有“白柳之乡”“中国板栗第一乡”之美称。是全国百家著名乡镇之一。白旄镇历史上为兵家必争之地,隋末天下大乱,诸侯割据,白旄镇地处鲁南地区,曾经历多次大战。相传隋末农民起义军领袖程咬金曾在此驻军,白旄是古代的一种军旗,竿头以牦牛尾为饰,用以指挥全军。白旄镇地名由此而来。

1969年11月,白旄镇经省人民政府批准恢复设置,1995年撤乡设镇后,人口达4.3万人,辖41个自然村,35个村(街)

2013年,12月31日 临沂市人民政府〔2013〕239号文批复临沭县部分行政区划变动调整:撤销白旄镇,将其原行政区域并入青云镇。[1]

县志记载

位置: 地处临沭县北部沭河中游冲积平原。位于北纬34°57′~35°04′,东经118°31′~118°37′。 历史沿革:秦朝形成居民村落。西汉时属琅邪郡利城县,东汉属徐州琅邪国东海郡,西晋时期属徐州东海国,隋朝属沂州琅邪郡,唐初属沂州临沂县,元朝属益都路沂州临沂县,明朝属兖州府沂州,清朝属沂州府兰山县,中华民国年间,属临沂县五区。1941年6月至1945年9月,属中国共产党抗日民主政权沭水县,1945年10月,沭水县撤销,归属临沭县。因镇驻地在白旄村,故名白旄镇。 历史文化:(一)镇内自唐朝即种植杞柳,以柳条编织日用品和工艺品,延续至今逾1300年,现为闻名全国的“杞柳之乡”。镇内柳庄因植柳而得名;传说柳编工艺由柳毅传授,柳毅为龙女传书,当地人为纪念他而建柳毅庙,保留至今。(二)镇西部沿沭河一带,现有几万亩栗园,其中一株老栗树相传系隋末唐初瓦岗寨头领程咬金所植。虽历经风雨沧桑,现仍能结果,被称为“千岁栗祖”。(三)镇南部有钟华山,北宋年间建有奶奶庙,每年夏历三月十五和十月十五为庙会日。该庙毁于抗日战争时期,遗址尚存,今已重建。

特色农产品与经济

杞柳之乡

白旄镇地势东高西低,丘陵、平原、河滩兼有,且土质肥沃,水浇条件好,有利粮食生产,具备发展经济作物的先天基础。这里的白柳(学名杞柳)枝条细长柔韧,是编织筐篮等生活用具及工艺品的优质原料。600多年前,这里的农民就种植白柳和进行柳编生产。改革开放以来,柳编生产由过去的“家家种柳,户户编织”逐渐向“龙头大户”集中,由企业实行种、产、收、销“一条龙”服务。2007年,全镇年产值过百万的柳编企业达35家,柳编专业村20个,从业者3万多人,年总产值过3亿元,50多类柳编工艺品出口120多个国家和地区。2006年,农民人均收入达4237元。白旄镇成为全国闻名的“杞柳之乡”。

明清时期,这里沿沭河大村柳庄即以“柳”字冠名;民国时期,柳庄大集成为鲁南柳货交易中心,辐射面达方圆百里。相传柳毅曾在此传授柳编工艺,自从他为龙女传书走后,再也没有回来。当地人为表达对他的感恩之情,曾建立柳毅庙,四时祭祀。据长者称,该庙民国年间尚有遗址。

板栗之乡

板栗为白旄镇仅次于白柳的经济作物。镇西部沿沭河一带有长约15公里,宽约1.5公里的沙土滩地,适宜板栗生长。早在明清时期,当地居民就在滩地上遍植栗树,民国时期,形成了百里少见的沭河绿化带。如今河滩栗园面积已发展到1500多公顷,春季花开万树,夏日林静深幽,秋季果盈枝头,冬季银装素裹,栗园被誉之为“沭河栗海”,成为游人向往之地。其中一株老栗树,相传为隋末瓦岗军头领程咬金手植,人称“千岁栗祖”。

旅游文化

中华山

沿“沭河栗海”南去5公里,今周官庄地界沭河之滨有土山名中华山(原名钟华山),海拔仅85.9米,方圆不过1公里。此山虽小却很有名气,北宋年间山上曾建有娘娘庙,每年农历三月十五和十月十五逢庙会。后该庙毁于战乱,于两千年后重建,但古庙会却保留下来。据当地长者回忆,20世纪30年代的中华山娘娘庙气势宏伟,香火兴盛,庙会繁荣。庙区覆盖了整个小山。庙南有戏台,向北依次有3座石碑、南天门、金银二桥。大庙正门名崇门。进门正面为12间大殿,高大雄伟,雕梁画栋,内供佛像;院内有石碑数座及松柏;左有东廊房,内塑东海神及忠良人物像;右为西廊房,内塑十殿阎君和奸臣贼子丑像。大殿北面300米是娘娘楼,三层,高10米,内供锦衣绣服的奶奶神像,仙童玉女分列两边。每年庙会期间,四面八方善男信女来此烧香上供,钟罄之声缭绕,鞭炮声不绝于耳,为当时鲁南文化盛景之一,目前该娘娘庙已于两千年后重建,重建后的娘娘庙基本重塑了当年的景观,西邻沭河景致优雅,环境怡人,置身其中仿佛世外桃源,庙内香火不断,每逢佳节游客更是络绎不绝。

白旄的传说

在很久很久以前,白毛这个地方是一大片毛草地,白茅草长得有一人多高,鹌鹑在草丛中钻来钻去,山雀在空中喳喳乱叫。秋天时节,白絮飘飞,银光闪闪。到了朱洪武坐殿的时候,这个地方迁来了姓刘的弟兄俩,他们一个住在西边。一个住在东边,各立村庄西白茅、东白茅。说也怪,西白茅一辈一个小白孩。小白孩打一生下来,那头发、眉毛浑身上下完全是白的,这个小白孩老了以后,村里又有一个小白孩出生,一辈一辈总是这样,直到今天村里还有一个小白孩,因为这个缘故,村名又叫成了西白毛,东白毛。

不知哪一代小白孩成了远近闻名的大财主,在现在西白毛村的东南角盖了十八座楼,方圆几百里都有名气。南京知府和费县阁老的闺女都嫁给了财主。所以白毛在那时被叫做白毛楼。现在如果到江苏南京等地,你若说有个白毛楼,有些老人就会知道。如果你是白毛村的人,也许会好好招待你一番。现在村里的人们仍习惯地称呼东南角那块地方为东南楼。[2]

再到了后来。有些咬文嚼字的人自觉地白毛两个字不好,就改成白旄二字。[3]

经济

条柳编织条柳编织白旄镇地势平坦,土地肥沃,物产丰富,以盛产白柳、板栗驰名中外,是全国最大的白柳条集散成交地。白柳、板栗面积分别达到2.2万亩、1.6万亩,年产白柳2000万公斤,板栗300万公斤。年出口创汇2000万美元。柳制工艺品已总计17类8000多个花色品种,远销日本、美国、加拿大四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先后荣获山东省“工艺美术百花奖”和国家轻工部“优秀产品金龙腾飞奖”。镇驻地经省规划设计院设计为5.8平方公里,已建成区3.5平方公里,开辟白柳、建材、木器、果品、畜禽、百货6个专营市场,2000实现国内生产总值4.2亿元,人均纯收入2496元,财政收入401万元。

村庄目录

西玉树村 朱家村 糜家村 蒋家岭村 柳庄村 王庄村 磨石沟村 刘坡村 秋千园村 义和村 西朱崔村 中朱崔村 东朱崔村 圈子河村 蒋家屯村 腾马村 沙窝村 薛官庄村 刘家屯村 银马庄村 埠上村 后叶埠村 前叶埠村 彭官庄村 蒿墩村 三里村 新马庄村 周官庄村 刘河涯村 侯官庄村 杨官庄村 石埠子村 金盆底村

白旄镇政区地名图白旄镇政区地名图

中小学校

西玉树村 朱家村 糜家村 蒋家岭村 柳庄村 王庄村 磨石沟村 刘坡村 秋千园村 义和村 西朱崔村 中朱崔村 东朱崔村 圈子河村 蒋家屯村 腾马村 沙窝村 薛官庄村 刘家屯村 银马庄村 埠上村 后叶埠村 前叶埠村 彭官庄村 蒿墩村 三里村 新马庄村 周官庄村 刘河涯村 侯官庄村 杨官庄村 石埠子村 金盆底村

学校发展

临沭县白旄镇东白旄小学

临沭县白旄镇中心小学

临沭县白旄镇初级中学

临沭县白旄镇华山学区小学

临沭县白旄镇朱崔学区小学

临沭县白旄镇柳庄学区小学

临沭县白旄镇沙窝小学

临沭县白旄镇腾马学区小学

开发前景

临沭县白旄镇东白旄小学2005年9月并入中心小学

临沭县白旄镇腾马学区小学又名爱龙希望小学,后镇沙窝小学并入

词条图册

白旄镇生活照白旄镇生活照(18)白旄镇政府驻地地名图白旄镇政府驻地地名图为了适应对外开放形势的需要,在镇驻地和327国道两侧开辟了经济园区。经济开发项目主要有:临沭县白柳条批发市场,占地150亩,投资600万元,板栗深加工,建设400吨,板栗恒温库1座。200吨低温库1座,速冻机及配套设备一套,真空速冻脱水和平等线四条,共投入1000万元;页岩石开发项目两个,投入200万元;农业高科技示范园占地1000亩,投资300万元。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