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西民

石西民

中文名 石西民
出生日期 1912年
国籍 中国
目录导航

人物生平

石西民石西民1922年入浙江省立第七师范附小读书。1925年考入浙江省立第九中学初中部。1928年入上海群治大学高中部,在校期间,加入上海反帝大同盟和互济会。

1929 年经蒋治介绍,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

1930 年任中共沪东区委宣传干事,党中央机关报《红旗日报》特约通讯员。

1931年考入上海江南学院政治经济系。暑期回乡,配合宣使父策动浦江与诸暨交界地区的武装暴动。九一八事变爆发后,两次组织并参加上海学生赴南京抗日请愿团,遭国民党浙江省政府通缉。

1932年7月转移至北平,就读北平大学。

1933年5月在张家口抗日同盟军吉鸿昌部任政治宜传干事,参加收复多伦、宝昌战役。同盟军失败后,为躲避北平宪兵的追捕而化装南下。1934年1月在上海加入钱俊瑞、薛暮桥等组织的中国农村经济研究会和中国经济情报社,编辑《中国经济情报》,潜心研究中国经济问题。

1935年8月参与创办“新知书店”,加入“上海文化界救国会”、“中国社会科学家联盟”组织,从事抗日救亡活动和进步文化工作。

1936年1月,聘为《申报周刊》编辑。

1937年抗战爆发后,以《申报周刊》战地记者身份赴前线采访,发表《北行途次》、《国防线上的石家庄》等系列有影响的战地新闻,控诉日军侵略罪行,11月与范长江等人发起组织“中国青年新闻记者协会”,12月赴武汉,筹建党报《新华日报》,任要闻版编辑。作为《新华日报》特约战地记者,赴赣南前线采访。

1939年9月抵重庆,先后担任《新华日报》社编辑部主任、采访部主任、编委和社委,撰写了大量的国内外政治评论、专论、通讯和新闻。亲历了“校场口”血案以及毛泽东赴重庆谈判等重大事件。

解放战争初期,在延安担任中共中央机关报《解放日报》和新华社副总编辑。

1949年4月随军南下,在南京筹建《新华日报》,为首任社长。同时担任新华社南京分社社长,南京人民广播电台台长,中共南京市委常委、宣传部长,中共江苏省委常委、宣传部长等职。1954年2月调北京,任中共中央宣传部秘书长。

1955年5月调至上海,历任中共上海市委常委、宣传部长,市委书记兼中共华东局委员、宣传部长和上海市政协副主席。

1956年7月当选为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曾主管《辞海》修订,并创办上海舞蹈学校、电影专科学校等艺术院校,支持上海戏曲学校的发展。

1965年2月调北京,任文化部副部长、部党组副书记,兼中苏友好协会副会长。“文化大革命”期间被非法关押9年,虽身陷囹圈,仍坚持正义,拒绝诬陷其他同志。

1975年5月始获自由,任国家出版事业管理局局长。1980年3月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副秘书长,主管社会科学院科研规划和组织工作。1983年退居二线,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名誉所长、郭沫若著作编辑出版委员会副主任、《新华日报》、《群众周刊》史学会副会长。著述结集的有《时代鸿爪》、新闻文集《报人生活杂忆》。

1987年4月,将藏书2847册捐赠浦江图书馆。同年10月17日在北京逝世。李先念、陈云、彭真、邓颖超、李鹏等党和国家领导人送了花圈,宋平、习仲勋、陈丕显等参加追悼会。1995年被列为浦江十大历史文化名人。

2002年5月4日,骨灰安葬在上海福寿园内漱流园。[1]

后续

是萎萎缩缩,精神不振,还是顽强战斗,知难而进,这是个严峻的考验。一个有作为的新闻战士,一定会从重重困难中,去找出战胜困难的途径,并以此为乐,而且乐此不疲。

———石西民《祝〈金华报〉复刊》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