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世华

沈世华

中文名 沈世华
性别
主要作品 《牡丹亭》《桃花扇》
目录导航

获得荣誉

  1961年参加浙江省青年演员会演,被评为全省五名尖子演员之一;1962年参加苏浙沪三省市昆剧观摩演 昆曲演员沈世华剧照昆曲演员沈世华剧照出,在青年演员汇演评奖中名列榜首;1980年代沈世华调入北方昆曲剧院(因丈夫钮骠调至中国戏曲学院)。1984年1月沈世华以《游园惊梦》一剧参加北京市首届中青年演员调演,获最高嘉奖“特别奖“;1984年沈世华转入中国戏曲学院从事教学。

作品

  她在《牡丹亭》中饰演的杜丽娘,以及在《西园记》(1979年由珠江电影厂拍成电影)、《桃花扇》、《断桥》中塑造的王玉贞、李香君、白娘子的形象,广受好评。尤其在电影《西园记》中的表演达到炉火纯青的精湛水准。她的擅演剧目有《思凡》、《琴挑》、《断桥》、《牡丹亭》、《西园记》等。

成就

  沈世华1960年代开始教学生,比如贵州黔剧的胡曼霞、浙昆学员班的王奉梅。1980年代之后教的学生有北昆学员班和戏曲学院表演系本科班和研究生班的众多旦角学员,其中以昆曲得过全国奖项的有史红梅、马少敏《刺虎》、张威《痴梦》。侯少奎女儿侯爽也是她的学生。除旦角外,她还教小生,江其虎、张尧、包飞、张淼都跟她学习过。

  沈世华是中国昆剧艺术教育史上第一位女教授,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享受中国政府有突出贡献特殊津贴,曾任中国戏曲学院硕士研究生导师。她曾演出及教授过近百出传统与现代剧目,教授学生中有许多人获得了梅花奖等全国和省市级奖励,1992年被台湾《申报》专文誉为“剧坛师表”。

  1981年以来,为日、美、德、法、比、韩等国的留学生教授昆剧表演;1996年赴台湾讲学并举行专场演出。1997年、1999年两次赴台讲学;2001年赴香港讲学。先后在《中国戏剧》、《戏曲艺术》等专业刊物及《人民政协报》上发表论文及文章多篇。合著《中国昆曲艺术》、《传统京剧人物造型荟萃·昆曲50折》;为《中国艺术教育大系》戏曲卷撰写了有关章节。

新书发行

《昆坛求艺六十年:沈世华昆剧生涯》新书首发

2016年3月20日上午,《昆坛求艺六十年——沈世华昆剧生涯》新书首发式暨收孙尚琪为徒仪式在北京湖广会馆隆重举行,著名戏曲表演艺术家梅葆玖、迟金声、杜近芳、孙毓敏,戏剧学者周育德、周华斌,北京出版社副总编辑吕克农,中国戏曲学院党委书记龚裕,中国戏曲学院院长巴图,中央戏剧学院京剧系主任郭跃进,以及本书编撰者张一帆等六十余位嘉宾出席了本次活动,旁听者数以百计,是京城文化界的盛事。

当天的活动分为上、下半场,上半场是《昆坛求艺六十年——沈世华昆剧生涯》一书的首发式。在本书中,沈世华老师回顾了自己从艺六十年来的昆曲人生,以折子戏为例阐述了自己对于昆曲艺术的理解,并以亲历者的视角详细记录了浙江昆剧团建团与《十五贯》进京始末。全书图文并茂,收录了百余幅珍贵照片,尤其是大量从“文革”余烬中保留至今的演出剧照、戏单等,更是首次公开面世,研究价值极大。活动下半场是沈世华老师收孙尚琪为徒仪式。孙尚琪是中央戏剧学院京剧系优秀青年教师,工京剧花衫行当,曾获多项全国性艺术比赛奖项,今日拜入沈世华老师门下,可以说是沈老师为我国戏曲事业的传承播下了新的种子。

在活动现场,沈世华老师表达了对“传字辈”恩师的敬仰与感激,她认为,昆曲能够至今不衰,端赖于一代代昆曲人的传承有序。她说:“没有周传瑛、王传淞、朱传茗的教导,就没有作为昆曲教授的沈世华,而只是作为一个普通人的沈月华。”沈老师还表示,一定会以“传字辈”老师为榜样,把自己所学所会原原本本地传授给她门下的弟子们。本书的口述记录整理者张一帆博士回顾了《昆坛求艺六十年》一书从一个想法到最终成书的始末,并且提出,昆剧表演艺术在近百年的发展历程中,起到最重要作用的不是鲜花和掌声,而是不绝如缕地传承,老一代昆曲人如“传字辈”如此,本书的诞生也是传承的一个环节。吕克农从出版人的角度介绍了本书的主要内容和出版价值,他认为本书不仅是沈老师对自己的昆剧生涯的反思与总结,同时也是对百余年来昆曲艺术兴衰荣辱的反思。中国戏曲学院院长巴图、中央戏剧学院京剧系主任郭跃进分别对沈世华老师的新书出版和收孙尚琪为徒表示了祝贺。孙尚琪作为弟子向沈世华老师表达了由衷的感谢和深深的敬意,她说:“我有幸拜入沈老师门下,今后一定刻苦研习,努力将沈老师的艺术传承下去。”[2]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