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药理学》 药学著作。王筠默编。本书试用以现代药理学的方法整理中药学,所介绍的中药,以过去有药化及药理学研究报告者为限,而对于中医临床常用有效但尚无实验研究的中药则均未列入,故有其一定的局限性。1954年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
书 名: 中药药理学
作 者:宋光熠
出版社: 人民卫生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9-6-1
ISBN: 9787117114066
开本: 16开
定价: 20.00元
本教材是高职高专中药制药技术专业卫生部“十一五”规划教材之一,是根据高职高专教育特点和培养目标,以培养技能型、应用型人才为主;满足岗位需要和社会需要;理论知识以“必需,够用”为度,强调实用性,体现先进性,使学生具备必需的理论基础知识及相应的运用能力而编写的。
中药药理学是以中医药基本理论为指导,运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中药和机体相互作用及规律的一门学科。本课程结合目前中医药现代研究的成果,重点介绍中药药理作用产生的机制及其物质基础。它是中药相关专业的一门专业课,也是中医相关专业的专业基础课。
本教材内容分为总论及各论。总论重点讲述中药药性理论的现代研究、影响中药药理作用的因素等基本理论和知识,介绍中药药理作用的特点、中药复方药理、中药药理研究思路。各论按中药学传统分类法分类,包括概述、常用单味中药和常用复方三部分,重点介绍与各类中药功效相关的药理作用,常用单味中药和常用复方的主要化学成分、药理作用、现代应用及不良反应等。通过课堂讲授和自学,学生能够熟悉中药基本理论和知识的现代科学内涵;掌握与常用中药功效主治相关的药理作用和现代应用;熟悉中药药理作用的机制和物质基础;了解中药药理学研究的成果和现状。
第一章 总论
第二章 解表药
第三章 清热药
第四章 泻下药
第五章 祛风湿药
第六章 芳香化湿药
第七章 利水渗湿药
第八章 温里药
第九章 理气药
第十章 消食药
第十一章 止血药
第十二章 活血化瘀药
第十三章 化痰止咳平喘药
第十四章 安神药
第十五章 平肝息风药
第十六章 开窍药
第十七章 补虚药
第十八章 收涩药
第十九章 驱虫药
第二十章 外用篇
参考文献
目标检测参考答案
常用中药及复方索引
中药药理学教学大纲(供中药制药技术专业用)
《中药药理学(供中医药类专业用)》由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
插图:
是药物对人体作用的集中表现和总结。今将有关药性的科学研究情况予l,煳步论述。
2·1气味
气味或称性味,常称四气五味,是中药的基本性能。《神农本草经》序录称:“药有酸、咸、甘、苦、辛五味,又有寒、热、温、凉四气与有毒无毒”。四气即四性。本草上每味药均标注其气味。
2·1·1四气
四气就是寒、热、温、凉四种不同的药性。寒与凉,热与温,性质基本相同,只是程度的差别。如凉就是微寒,热就是大温。此在《本草经集注》序录中早已说明。尚有一些中药,性较平和,偏寒偏热不明显,称为平性,实际上仍略有偏温、偏凉的不同。故一般仍称药性有四气,而不称五气。
四气是古代劳动人民根据中药用于人体后所发生的不同反应和治疗效果,而作的概括。例如能清热,解毒,凉血,泻火而治疗热证的中药多属寒或凉药。具有祛寒,温里,助阳,补气而治疗寒证的中药,则多属热药或温药。
中医用药很注意寒热温凉。一般而言,用温热药可治寒证,寒凉药可治热证,从而进行辨证论治。古人曾强调药性对于疗效的影响,认为热证误用热药、寒证误用寒药,都会造成不良后果。但对药性的现代研究尚属不够。某些结果已显示了一些值得注意的问题,如热性药四逆汤用后能增加大鼠的饮水量;寒性药黄连解毒汤可减少饮水量。如先将大鼠放置寒冷环境(-5℃)20分钟,再在室温10分钟后测定肛温,则只见黄连解毒汤降低肛温。又研究中药对植物神经系统功能的影响时,发现热证病人出现交感活动增强,尿中儿茶酚胺排出量增多;寒证病人表现交感一肾上腺功能不足,尿中儿茶酚胺和17一羟皮质类固醇排出量减少。分别用寒凉药及温热药组成的方剂治疗后,前者热象减退;后者寒象缓解,同时其植物神经功能逐渐恢复。研究指出:尿中儿茶酚胺及cAMP、cGMP含量升高是热证的共同特点,实热比虚热组明显。虚寒时,尿中儿茶酚胺及cAMP含量降低,cGMP升高,尿cAMP/cGMP比值下降。认为不同热证有共同的物质基础,并通过儿茶酚胺及环核苷酸的生化生理及其与寒证或热证临床表现的关系分析,说明交感一肾上腺功能系统活动增强,在热证形成中起重要作用;其活动减弱及副交感神经兴奋,在寒证形成中起重要作用。寒凉药如黄连、黄芩显示降低血压作用;温热药如麻黄、青皮等能升高血压,显示抗休克作用。研究结果显示,部分寒凉药和温热药对植物神经系统的功能影响较大。
由国家组织编写并审定的高等中医院校教材从初版迄今已历二十余年。其间曾进行了几次修改再版,对系统整理中医药理论、稳定教学秩序和提高中医教学质量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但随着中医药学的不断发展,原有教材已不能满足并适应当前教学、临床、科研工作的需要。
为了提高教材质量,促进高等中医药教育事业的发展,卫生部于一九八二年十月在南京召开了全国高等中医院校中医药教材编审会议。首次成立了全国高等中医药教材编审委员,会,组成32门学科教材编审小组。根据新修订的中医、中药、针灸各专业的教学计划修订了各科教学大纲。各学科编审小组根据新的教学大纲要求,认真地进行了新教材的编写。在各门教材的编写过程中,贯彻了一九八二年四月卫生部在衡阳召开的“全国中医医院和高等中医教育工作会议”的精神,汲取了前几版教材的长处,综合了各地中医院校教学人员的意见;力求使这套新教材保持中医理论的科学性、系统性和完整性;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正确处理继承和发扬的关系;在教材内容的深、广度方面,都从本课程的性质、任务出发,注意符合教学的实际需要和具有与本门学科发展相适应的科学水平;对本学科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进行了较全面的阐述;同时又尽量减少了各学科间教材内容不必要的重复和某些脱节。通过全体编写人员的努力和全国中医院校的支持,新教材已陆续编写完毕。
本套教材计有医古文、中国医学史、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内经讲义、伤寒论讲义、金匮要略讲义、温病学、中医各家学说、中医内科学、中医外科学、中医儿科学、中医妇科学、中医眼科学、中医耳鼻喉科学、中医伤科学、针灸学、经络学、腧穴学、刺灸学、针灸治疗学、针灸医籍选、各家针灸学说、推拿学、药用植药学、中药鉴定学、中药炮制学、中药药剂学、中药化学、中药药理学等三十二门。其中除少数教材是初次编写者外,多数是在原教材,特别是在二版教材的基础上充实、修改而编写成的。所以这套新教材也包含着前几版教材编写者的劳动成果在内。
教材是培养社会主义专门人才和传授知识的重要工具,教材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到人才的培养。要提高教材的质量,必须不断地予以锤炼和修改。本套教材不可避免地还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因而殷切地希望各地中医药教学人员和广大读者在使用中进行检验并提出宝贵意见,为进一步修订作准备,使之成为科学性更强、教学效果更好的高等中医药教学用书,以期更好地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四化建设和中医事业发展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