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斑鸨

波斑鸨

命名者及年代 Jacquin,1784
拉丁学名 Chlamydotismacqueeni
波斑鸨
鹤形目
中文学名 波斑鸨
英文名称 Macqueen'sBustard
目录导航

地鵏

基本介绍

波斑鸨波斑鸨  物种名称:地鵏

中文学名:大鸨

分类地位:动物界 Fauna →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 脊椎动物亚门 Vertebrata → 鸟纲 Aves → 今鸟亚纲 Neornithes → 突胸总目 Carinatae → 鹤形目 Gruiformes → 鸨科 Otidae → 大鸨 Otis tarda

其他俗称:老鵏 野雁 独豹 羊鵏 青鵏 鸡鵏 套道格

英文名称:Great Bustard

拉丁学名:Otis tarda

物种命名及年代: Linnaeus, 1758

分布范围

地鵏主要分布在我国的东北、内蒙、华北北部的干旱草原和半荒漠地带。国外主要分布在南欧、摩洛哥北部、中东、中亚、蒙古直到俄罗斯南部,也见于印度和日本。常栖息于开阔的平原、干旱草原、稀树草原和半荒漠地区,也出现于河流、湖泊沿岸和邻近的干湿草地。

外形特征

  地鵏雌雄鸟身体差异较大。雄鸟比雌鸟大一倍多。它的头、颈以及前胸为深灰色。在繁殖期前颈、上胸部呈灰蓝色。喉部近似白色,披有10多厘米细长的纤羽,在喉侧向外突出如须。后颈基部为栗色;上体大多为淡棕色,布满黑色横斑,横斑间杂以断裂细黑斑;中间尾羽为栗色,前端白色,具稀疏黑色横斑;尾羽向两侧依次扩展为白色,最外侧尾羽几乎全白色,仅端部具黑色横斑;翅上的覆羽大都灰色且具白端;飞羽黑褐色,羽缘淡棕色,羽干白色;飞羽内羽片基部白色,身体腹面,在颏喉处近白色。前胸深灰色,胸部以后均呈灰白色或近白色。雌鸟除了体型小得多以外,没有须,身体背部均为浅棕色。

生活习性

   地鵏腿粗壮,具3个脚趾,善奔跑。受惊时头下低、弓背,尾羽向上展开呈扇状,双翅半张开,腕关节向下,嘴里发出“哈哈”的喘气声,其目的是想吓退来犯者,不让来犯者靠近。如果敌害十分强大,就立即起飞,使之难于接近。由于体重较大可达18-20千克,平常起飞时需要在地上小跑几步,助跑时头部抬起,嘴向前伸水平位,颈稍弓向前上方倾斜,双翅展开,重心前倾,双脚有节奏地向前大步跨出,随着助跑速度的加快,其煽动双翅的频率也加快,直至双脚离开地面飞起。但在紧急情况时可以直接飞起。飞行时颈、腿伸直,两翅平展,两腿向后伸直于尾羽的下面,翅膀扇动缓慢而有力,展开可达2米。飞行高度不算太高,但飞行能力很强,在迁徙的途中常采用翱翔的方式,所以它也是当今世界上最大的飞行鸟类之一。

食性

地鵏食物很杂,主要吃植物的嫩叶、嫩芽、嫩草、种子以及昆虫、蚱蠓、蛙等动物性食物,特别是象鼻虫、油菜金花虫、蝗虫等农田害虫,有时也在农田中取食散落在地的谷粒等。觅食的时候头后部向上抬起,嘴尖向下,两眼注视地面,不时地转动头部,观察地面的昆虫、其他小动物和植物种子等。吃草时常常先用嘴将草咬住,颈向后缩,再用力抬头,将草拔断,然后吞下。有时伴随着两脚向前用力蹬地,身体向后退,双翅微展或半展。饮水时身体微蹲或用跗跖跪于地面,头部低下,将嘴插入水中,微微张开,然后将头抬起,嘴尖向斜上方,大约呈45度角,同时咽部快速运动,将水咽下,整个过程就象用匙从水中取水一样。

繁殖习性

每年3月中旬由华北平原、江苏、江西等地迁往黑龙江、吉林、内蒙、新疆等地进行繁殖。地鵏是一雄多雌。4月中旬,雄鸟之间常常发生激烈的格斗,先是缓慢地接近,彼此以颈交握,用胸部互相推挤对抗,如有一方退却,另一方便紧随其后,继续驱赶,直至将其赶出领地。如果双方势均力敌,就双双将头低下,靠近地面,双翅半展,肩部放低,肩羽和覆羽耸立,尾羽上翘,并向前立起呈扇状,露出白色羽毛,彼此靠近之后互相啄咬对方的嘴。

大鸨繁殖期的各种行为活动具有一定的时间分配,其时间预算存在着性别间的差异,同时随活动空间大小、食物条件以及繁殖阶段的不同而变化,在繁殖前期,大鸨的时间预算以取食、休息、行走、观察为主要行为,雄鸨和雌鸨的这4种行为分别占全部行为的87%和93%;到繁殖后期,雌鸨各种行为的时间和强度发生较大变化。大鸨在取食、休息和炫耀等行为上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日节律,取食和炫耀出现两次高峰,中午大部分时间大鸨处于静栖休息状态。

通常一只雄鸟可以和3~4只雌鸟交配,5月初交配结束,雌雄鸟分开,这时雄鸟又结成小群在一起活动,雌鸟则单独生活。寻找营巢区,在地面扒一个浅坑,在坑内垫上羊草,有的直接把卵产在地面上。5月上旬至中下旬产2~4枚卵。卵暗绿色,带有不规则的黄褐色块斑,卵的长径80毫米,短径57毫米,卵重140克左右。产卵后3~4天开始孵化,孵卵由雌鸟承担,雌鸟很少离开巢,只在早晨和黄昏觅食。孵化期间非常警觉,它把头高高抬起,不时环顾四周。发现危险就把头低下,头颈几乎贴在地面上,由于羽毛颜色的伪装,很难发现它。到孵化后期,如果有人走到离巢2~3米的地方就迫不得已飞出巢外200米落下,观察动静。如果对它惊扰太大就弃巢而逃。经过28~33天幼鸟出壳。

幼鸟为早成鸟,出生2~3小时后就可以站起,两天后可以跟随雌鸟在草原上奔跑,由雌鸟喂食。10天后在亲鸟的带领下,逐渐学会捕食昆虫和采集草芽和花絮的本领。出生两个月后成长为自己飞翔取食。

现状

地鵏虽然分布很广,但在世界范围内的种群数量都普遍处于下降趋势,现存的总数估计在29700只左右。在我国的种群数量曾经是相当丰富的,经常可见到数十只的大群,但近年来数量已经变得相当稀少,估计目前总数仅有300—400只。而在国外很多地区已经消失或近于绝灭。

造成这种现状的因素有很多。主要原因有草原的过度开垦和过度放牧使它们丧失了适宜的栖息地;农业机械和农药的大量使用直接威胁繁殖的雌鸟、卵和幼雏;人类各项生产活动的干扰间接影响大鸨的繁殖;草原及农田附近架设的电力线以及偷猎等等。地鵏的肉味鲜美,营养价值高,且在中医传统理论中有很高的医药价值。努力消除这些不利因素,使这一珍稀濒危鸟类得以恢复和发展,仍然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