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风亭》是清代花部乱弹作品,一作《青风亭》。作者不详。清焦循《剧说》中提到:“今村中演剧,有《清风亭认子》”,并在《花部农谭》中记载了全剧的故事。乾隆三十九年(1774)刊印的《缀白裘》第11集收有《赶子》一折,唱〔批子〕,唱词为七字及十字句型。〔批子〕是当时流传于安徽一带的声腔。
《清风亭》写薛荣妻妾不和,妾周氏生下一子,被迫抛在荒郊,被以卖豆腐为生的老人张元秀夫妻拾得,取名张继保,抚育成人。13年后,张继保在清风亭被生母周氏带走。张元秀夫妻思儿成疾,每日到清风亭盼子归来。张继保得中状元,路过清风亭小憩。张老夫妻前往相认,但张继保忘恩负义,不肯相认,把老夫妻当成乞丐,只给他们二百钱。老婆婆悲愤已极,把铜钱打在他脸上,夫妻相继碰死在亭前。张继保也被暴雷殛死。此剧又名《天雷报》、《雷殛张继保》。宋孙光宪《北梦琐言》卷 8记有唐代张仁龟故事,与这部作品的内容近似。明秦鸣雷(1518~1593)作有《合钗记》传奇(已佚),一名《清风亭》,曾在弋阳腔中盛演。描写同一题材的传奇,还有鲁怀德(生平不详)《藏珠记》,明代戏曲选集《词林一枝》、《八能奏锦》、《尧天乐》中收有零折;李宗泰(字华峰,江苏长洲人,生平不详)《清风亭》,已佚。《清风亭》在群众中影响较大,有震撼人心的悲剧力量。焦循说到他幼时观看演出,农村观众“其始无不切齿,既而无不大快。铙鼓既歇,相视肃然,罔有戏色;归而称说,浃旬未已”。它揭示了封建社会阶级之间的对立,反映了古代人民的道德观。全剧以雷殛结束,也表现了古代人民惩治恶人的强烈愿望。剧作自然、流畅,富有真情实感;《赶子》、《盼子》、《认子》等折极为动人。张老夫妻善良、纯朴而倔强的形象塑造得颇为生动,周氏、张继保的性格也都真实可信。《清风亭》在后世舞台流传很广,蒲剧、徽剧、京剧、汉剧、川剧、湘剧、晋剧、秦腔、豫剧等不少剧种均有演出。
近以孔向东为首席演员的新编蒲剧《清风亭》,在社会的影响最大。
《清风亭》写薛荣妻妾不和,妾周氏生下一子,被迫抛在荒郊,被以打草鞋为生的老人张元秀夫妻拾得,取名张继保,抚育成人。13年后,张继保在清风亭被生母周氏带走。张元秀夫妻思儿成疾,每日到清风亭盼子归来。张继保得中状元,路过清风亭小憩。张老夫妻前往相认,但张继保忘恩负义,不肯相认,把老夫妻当成乞丐,只给他们二百钱。老婆婆悲愤已极,把铜钱打在他脸上,夫妻相继碰死在亭前;张继保也被暴雷殛死。此剧又名《天雷报》、《雷殛张继保》。宋孙光宪《北梦琐言》卷 8记有唐代张仁龟故事,与这部作品的内容近似。明秦鸣雷(1518~1593)作有《合钗记》传奇(已佚),一名《清风亭》,曾在弋阳腔中盛演。描写同一题材的传奇,还有鲁怀德(生平不详)《藏珠记》;李宗泰(字华峰,江苏长洲人,生平不详)《清风亭》,已佚。《清风亭》在群众中影响较大,有震撼人心的悲剧力量。焦循说到他幼时观看演出,农村观众“其始无不切齿,既而无不大快。铙鼓既歇,相视肃然,罔有戏色;归而称说,浃旬未已”。它揭示了封建社会阶级之间的对立,反映了古代人民的道德观。全剧以雷殛结束,也表现了古代人民惩治恶人的强烈愿望。剧作自然、流畅,富有真情实感;《赶子》、《盼子》、《认子》等折极为动人。张老夫妻善良、纯朴而倔强的形象塑造得颇为生动,周氏、张继保的性格也都真实可信。《清风亭》在后世舞台流传很广,徽剧、京剧、汉剧、川剧、湘剧、晋剧、秦腔、豫剧等不少剧种均有演出。[4]
职员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