垦利区

垦利区

中文名 垦利区
外文名 KenliArea
地理位置 黄河入海口,胜利油田腹地
方言 胶辽官话
邮政编码 257500
行政区类别 市辖区
国家/地区 山东省东营市
政府驻地 垦利街道
所属国家 中国
坐标 北纬37°24′-38°10′、东经118°15′-119°19'
目录导航

历史沿革

垦利域地,由西汉(公元前206-公元25年)以后黄河淤积退海而成。县域西半部,元末明初已有居户,大部分村落建于明、清两代。县域东半部,20世纪初始有人烟,大部分村落形成于20世纪30年代,有的村庄则在40年代解放后形成。

民国三十年(1941年)9月,垦区抗日民主政权建立,为建置之始。

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垦区正式称垦利县,因县域曾被称作垦区和利津洼而得此名。

1983年,从惠民地区析出,划为东营市所辖。

2016年8月2日,正式撤销垦利县,设立东营市垦利区,以原垦利县的行政区域为东营市垦利区的行政区域。[3]

行政区划

1986年1月-1987年7月,垦利县辖1镇,11个乡和1处渔业管理站(乡级),320个村民委员会,394个自然村。

1988年8月,成立垦东办事处(科级),1933年10月,撤销红光渔业管理站,设立垦利县人民政府红光渔业办事处(科级)。

1991年底,垦利县辖1个镇、11个乡和2个办事处。即垦利镇、建林乡、新安镇、下镇乡、永安镇、高盖乡、郝家乡、董集乡、胜利乡、宁海乡、胜坨乡、西宋乡、红光渔业办事处和垦东办事处。

1994年3月29日,胜坨乡撤乡建镇。同年9月,郝家乡、高盖乡亦撤乡建镇。3镇所辖范围与建镇前相同。

2001年2月9日,行政区划有原来的4镇、八乡调整为5镇、2乡。即原高盖镇并入垦利镇,政府驻原垦利镇政府;胜利乡、宁海乡并入胜坨镇,政府驻原胜坨镇政府;原永安镇和下镇乡合并,设立永安镇,政府驻原永安乡政府;原建林乡与原新安乡合并,设立黄河口镇,政府驻原新安乡政府。郝家镇、董集乡、西宋乡和红光办事处、垦东办事处保持不变。

2009年8月,山东省人民政府撤销垦利县垦利镇、西宋乡,设立垦利街道办事处和兴隆街道办事处,并将永安镇4个行政村划归兴隆街道办事处。

截至2016年,垦利区辖胜坨、郝家、永安、黄河口、董集5个镇和垦利、兴隆2个街道,1个省级经济开发区,山东垦利经济开发区。政府驻垦利街道胜兴路16号。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东营市垦利区位于山东省东北部黄河三角洲地区的黄河入海口处。其区域位置为北纬37°24′-38°10′,东经118°15′-119°19'。区域呈西南、东北走向,南北纵距55.5千米,东西横距96.2千米。东濒渤海,西北与利津县隔黄河相望,南接东营市东营区,东北部与东营市河口区毗邻。面积2331平方千米。

地质地貌

东营市垦利区位于济阳坳陷东部,自北向南,纵跨孤岛凸起、沾化凹陷,陈家庄凸起和东营凹陷各次级构造之东部或北部。境内广为第四系积散堆积物覆盖,无基岩出露。区域内可划分为3个部分,中间为凸起,南北两侧为凹陷。境内断裂构造十分发育,表现为断裂多、活动强度大。

由于历史上黄河尾闾段常常左右摆动,多次溃决、漫溢、泛滥等冲积、淤垫,造成了典型的三角洲地貌。地势自西南至东北呈扇形微倾斜。防潮坝以里海拔(黄海高程)最高点(原胜利乡一带)为11.61米,最低点为2米以下,整个地貌比降为1/8000,东北部为1/10000-1/12000。

气候

垦利县风光垦利县风光(19)东营市垦利区地处温带季风气候区,虽濒临渤海,但大陆性季风影响明显,冬季干冷,夏季湿热,四季分明。年日照总时数2479.7小时,较常年偏少285.7小时。夏季盛行东南风,冬季盛行西北风,春季多东北风,秋季多西风。全年气温偏高,冬季出现阶段性寒冷,夏季出现阶段性酷热,冬季少大风严寒,春季温暖湿润,温度回升快;降水时空分布不均。2009年,降水量571.4毫米,多集中在夏季。

水文

黄河为境内唯一的自然河流,上起董集罗家,流经垦利区注入大海,流经长度120千米。垦利区共有骨干排水河道10条,分别是六干排、溢洪河、永丰河、张镇河、小岛河、五六干合排、广蒲沟、广利河、请户沟、三排沟,总长288.6千米,区境内流经长度230.92千米,呈东西方向均匀分布。

海域

垦利区海岸线北起孤东海堤东北与东营市河口区交汇处,南至青坨海铺东南与东营市东营区交汇处,全长142.78千米。滩涂面积为35715.13公顷,浅海面积14.16万公顷。海底为黄河入海口淤积物,平坦,坡降小。海水水温年均14.9℃,海水盐度一般为24‰。

自然资源

土地资源

垦利区由于是黄河入海的地方。正常年份,黄河每年携沙造陆2万亩左右,使垦利成为全国“生长”土地最快的地区之一[4],也是中国东部沿海土地后备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之一[5]

截至2009年末,垦利区辖区总面积为220406.79公顷。其中,农用地88984.15公顷(其中耕地年末面积为41634.39公顷)。建设用地22937.55公顷。未利用地108485.09公顷,经过开发变更为耕地249.65公顷,变更为其他农用地34.29公顷,建设占用37.97公顷。

矿产资源

垦利区境内矿产资源主要有石油、天然气、卤水、地热、盐膏、贝壳等。特别是油气资源,垦利区是胜利油田的中心地带,自胜利油田开发建设以来,其油气产量的43%、已探明储量的45%都出自垦利地下。东部沿海卤水储量20亿立方米,岩盐储量2.75亿吨。[6]

水资源

垦利区境内可利用地表水资源有两部分:自然降水(自产径流)、客水水源(入境黄河水)。地下水由于矿化度较高,尚不可利用。黄河水是境内的唯一客水来源,垦利区工农业和生活用水全部来自黄河水。

生物资源

垦利县垦利县境内有各种植物393种。其中,人工种植树种主要有旱柳、白蜡、刺槐、国槐、速生杨、苦楝、冬枣、蜜桃等;野生植物主要有芦苇、柽柳、旱柳、杞柳、马绊草、黄须菜、蒿类、野大豆、益母草、罗布麻、茵陈等。2014年,林木覆盖率达到24.5%。

境内有野生动物1542种。其中,鸟类283种,属国家Ⅰ级保护动物9种,属国家Ⅱ级保护动物33种;兽类动物20种,主要有草兔、狗獾、赤狐、艾鼬、黄鼬等;陆生性水生动物223种(其中淡水鱼类108种),海洋性动物418种。

人口民族

2020年末,比上年增加0.2万人。据卫健部门统计,全年出生人口2341人,出生率为9.82‰;死亡人口1207人,死亡率为5.06‰;人口自然增长率为5.51‰。 [1]

政治

党委领导
职务 姓名
区委书记
西牧山[2]

经济情况

党委领导
职务 姓名
区委书记
西牧山[2]

经济概况

第一产业

初步核算,2020年全区实现生产总值(GDP)267.4 亿元,比上年增长3.7%。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0.8亿元,增 长4%;第二产业增加值140.6亿元,增长3.6%;第三产业增加 值96亿元,增长3.9%。产业结构继续优化,三次产业结构 11.5:52.6:35.9,第三产业增加值占比比上年提高0.8个百分点。[1]

第二产业

2020年实现农林牧渔及服务业产值53.5亿元,比上 年增长4.0%。其中,农业产值10.3亿元,增长2.5%;林业产值 0.6亿元,增长1.7%;牧业产值14亿元,增长3.3%;渔业产值 27.2亿元,增长5.0%;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1.3亿元,增长2.9%。 粮食播种面积、产量双增长。粮食播种面积83.8万亩,增长 0.1%;总产量29万吨,增长1.8%。其中,夏粮播种面积25.3万 亩,增长0.97%;夏粮总产量10.1万吨,增长3.59%;秋粮播种 面积58.5万亩,下降0.3%;秋粮总产量18.9万吨,增长0.9%。 棉花播种面积6.5万亩,下降1%;总产量0.05万吨,增长11.8%。 林业发展良好。造林面积1.6万亩,新增育苗面积0.6万亩, 未成林、成林抚育面积2万亩,经济林面积1.17万亩,果品产量 1.4万吨。林业龙头企业19家,林业专业合作示范社12家。 畜牧养殖业快速增长。肉蛋奶总量10.9万吨,增长59.9%。 其中,肉类总产量5.7万吨,增长36.6%;奶类总产量5.5万吨, 增长163.3%;禽蛋产量1.66万吨,增长234%。 渔业产量向好。全年水产品产量13.2万吨,增长9.6%。其 中,海水产量10.2万吨,增长13.68%;淡水产量3.0万吨,下降 2.46%。其中,海参0.5万吨,大闸蟹产量0.7万吨。

2020年市级以上新六产示范主体29 家,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47家,家庭农场590家,各类农民专 业合作社723家。建成市级农产品标准化基地1家。 农业农村改革进一步深化。积极引导各类新型农业生产经营 主体有序流转土地,流转土地面积41.09万亩。[1]

第三产业

2020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09家,新增规模以 上工业企业13家,实现工业总产值598.3亿元,同比增长0.6%, 工业增加值增长5.4%。 工业经济效益增长较快。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668.7 亿元,同比下降4.2%;利润总额26.1亿元,增长158.5%;利税 合计36.1亿元,增长76.7%。产销衔接良好,产销率99%。全年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营业收入利润率为3.9%,比上年增长2.5个百 分点。 

2020年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 增加值的15.8%,比上年提高5.3个百分点;特色医药制造业营 业收入增长24.9%,高于规模以上工业营业收入增幅29.1个百分 点。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47.2%,比去年 提高6.6个百分点。

2020年石油、煤炭及其他燃料加工业总产值 230.5亿元,同比增长1.2%;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总产值 166.7亿元,增长2.6%;橡胶和塑料制品业总产值68.6亿元,下降0.02%。[1]

社会事业

固定资产投资和建筑业 

2020年固定资产投资85.8亿元,比上年增 长13.7%。分产业看,第一产业投资14.1亿元,增长160.6%;第 二产业投资28.2亿元,增长50.2%;第三产业投资43.4亿元,下 降15.2%。投资结构趋稳,三次产业投资结构为16.5:32.9:50.6。 全年新开工项目152个。 房地产市场表现活跃。房地产开发投资19.6亿元,比上年增 长22.6%。按工程用途分,住宅投资16.9亿元,增长21.4%;办 公楼投资0.62亿元,下降28.2%;商业营业用房投资1.2亿元, 增长53.3%;其他投资0.89亿元,增长105.3%。商品房施工面积 223.4万平方米,增长4.6%;商品房销售面积49.4万平方米,增 长8.0%。商品房销售额27.1亿元,增长9.4%。 建筑业发展较快。签订的合同额自年初累计26.8亿元,比上 年增长26.2%。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签订的合同额9.0亿元, 增长157.2%;非国有企业签订的合同额17.8亿元,增长0.6%。 建筑业总产值18.7亿元,比上年增长6.7%。其中,国有及国有 控股企业建筑业总产值5.1亿元,增长54.8%;非国有企业建筑 业总产值13.6亿元,下降4.2%。 

国内外贸易 

2020年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7.4亿元, 比上年增长1.7%。其中,限额以上市场零售额29.4亿元,增长9.8%。从消费区域看,城镇消费品零售额54.5亿元,增长1.7%; 乡村消费品零售额2.9亿元,与上年持平。从消费形态看,批发 业实现零售额4.6亿元,增长1.1%;零售业46.4亿元,增长1.5%; 住宿业0.1亿元,增长6.0%;餐饮业6.3亿元,增长3.1%。 对外贸易有所下降。进出口总额101.5亿元,比上年下降 24.6%。其中,出口47.2亿元,增长12.8%;进口54.3亿元,下 降41.5%。实际使用外资金额5947万美元。 

财政、金融和保险 

2020年完成境内财政总收入49.64亿元, 比上年下降6.33%。完成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9.18亿元,增长 1.05%;一般公共预算支出33.64亿元,增长3.93%。其中,一般 公共服务支出4.6亿元,增长14.46%;公共安全支出0.86亿元, 下降12.79%;教育支出6.77亿元,增长13.51%;科学技术支出 0.39亿元,增长2.56%;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4.89亿元,增长 2.79%;卫生健康支出3亿元,下降1.2%;农林水事务支出5.5 亿元,增长1.45%。 金融市场稳健运行。年末,全区各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 款余额370.74亿元,比年初增加12.59亿元。其中,住户存款余 额230.59亿元,增加28.03亿元;非金融企业存款106.26亿元, 下降1.2亿元。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409.42亿元,比年 初减少0.92亿元。其中,住户贷款102.66亿元,增加15.05亿元; 非金融企业贷款306.76亿元,下降15.97亿元。 保险业平稳发展。全年实现保费收入8.65亿元,比上年增长 6.6%,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3.9亿元,增长4.3%;人身险保费 收入4.66亿元,增长6.6%。[1]

邮电旅游

城市建设

2020年邮政业务量4554万元,比上年增长13.7%;电信业务总量1.82亿元,增长26%。年末固定电话户数1.45万户,移动电话用户26.76万户。旅游业加快复苏发展。年末,全区境内现有国家5A级旅游景区1处,4A级旅游景区1处,3A级旅游景区12处,2A级旅游景区2处,省级旅游强乡镇6个、特色村7个,省级农业旅游示范点5个,国家水利风景区1个,齐鲁最美田园2处。全年共接待海内外游客267.4万人次,比上年下降31.1%;旅游总收入20.31亿元,下降29.6%。其中,国内游客265.1万人次,下降27.4%;旅游收入20.24亿元,下降32.1%;国外游客2.3万人次,下降28.35%;旅游外汇收入112.7万美元,下降28.38%。[1]

科技教育

2015年,全区新增住房面积61.37万平方米。胜利、杨庙社区一期工程全面完工,788户入住新房。淘汰黄标车3722辆,新增造林1.8万亩,林木覆盖率达到25%。实施了61项河流治理工程。

卫生文体

2020年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9家,总数达到32 家。国家级孵化器1家,省级孵化器2家,省级院士工作站6家, 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家,省级企业重点实验室1家,市级重点实验室21家。 教育事业健康发展。年末,职业中学1所,招生1379人,在 校生3932人,毕(结)业生1281人,教职工209人,专任教师 194人;普通高中2所,招生1624人,在校生4274人,毕业生 1352人,教职工376人,专任教师357人;普通初中10所(含 九年一贯制学校3所),招生2430人,在校生10124人,毕业生 3016人,教职工1113人,专任教师988人;小学15所,招生2962 人,在校生13943人,毕业生2507人,教职工1073人,专任教 师1055人,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达到100%;幼儿园49所,在 园幼儿11046人,教职工966人,专任教师844人。[1]

民生保障

垦利县垦利县

2020年全区卫生事业机构246所,其中,医院8所,卫生院5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处,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处,卫生监督执法局1所,计划生育妇幼保健综合服务站1所,一体化村卫生室76所,个体村卫生室93所,个体诊所60所。各类卫生机构实有床位数967张,编制床位数1272张,其中,医院实有床位数690张,编制床位数843张。卫生技术人员1175人,其中,执业医师及执业助理医师749人。文化、体育事业繁荣发展。年末,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100%,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100%。文艺演出团体51个,组织各类文艺演出415场。图书馆1个,藏书58.86万余册。博物馆1个。体育馆23座,田径场24个,篮球场220个,羽毛球场106片,网球场30片,活动室45个,健身路径器材5946件。 [1]

交通运输

2020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7759元,比上年增长4.0%。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8963元,增长3.4%;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854元,增长5.2%。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24354元,增长3.2%。其中,城镇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29990元,增长2.9%;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15845元,增长3.6%。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53.2平方米,增长0.2%。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年末,全区机关事业单位基本养老保险,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个体工商户、自由职业者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参保人员分别达到8215人、36986人、17133人、132788人、55210人、47133人、37551人,共支付各项社保基金7.38亿元。全区城镇居民低保标准由每人每月620元提高到790元,农村居民低保标准由每人每年5400元提高到7080元。全年共有农村低保户2393户,4107人,发放低保保障资金1944.03万元;城镇低保户164户,281人,发放低保保障资金173.87万元。社会福利事业健康发展。

2020年全区共有养老机构6处,分别是垦利区社会福利中心、盛世康养·东营胜利颐养中心、东营市垦利区康力老年公寓、东营市垦利区董集镇向阳福庄养老院、垦利街道左一村敬老院、建邦·悠然亭颐养中心等,拥有床位758张,收养人员129人。[1]

旅游景点

2020年末,全区农村公路里程达到2093.854公里。运输车辆6260台,其中,危险品运输车辆5379台,普通货车881台。营运性客车38辆,开通公交线路22条。 [1]

城市荣誉

黄河口生态湿地黄河口生态湿地区内有国家A级旅游景区6家(其中AAAA级旅游景区1家,AAA旅游景区2家,AA级旅游景区3家),山东省农业旅游示范点4家,山东省旅游强镇3个,山东省旅游特色村6个。主要旅游景点有黄河口生态旅游区、民丰湖休闲娱乐区、黄河入海口生态农业观光园、渤海垦区革命纪念馆、黄河大桥等。

黄河口生态旅游区是AAAA级旅游景区,位于黄河入海口处的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总面积15.3万公顷。保护区内各种野生动物统计达1500多种,其中包括298种鸟类,有鸟类“国际机场”之称。

西宋生态农业观光园是AAA级旅游景区、省级农业旅游示范点。占地共计1.6万亩,由生态科技园、民俗文化园、科普娱乐园三大部分组成。每年的四月中旬和九月初会分别举办桃花节和采摘节。

地区排名

2017年12月14日,垦利区获评2017年工业百强县区。[7]

词条图册

2018年11月,垦利区入选2018年工业百强区榜单排名第89位。[8]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