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太极拳在各家流派中都演练“倒卷肱”这一拳式,但是各家的名称又不一样,寻源陈氏十四世,陈氏太极拳第六代宗师陈长兴在首传外姓弟子杨禄禅(杨氏太极拳创始人)太极拳时,因口传身授和地区差别的语音相近而将“倒卷肱”,后以文章整理为“倒撵猴”, 由此,杨、吴、武、孙氏太极拳在拳谱中都统称“倒撵猴”,河南省温县赵堡太极拳也音近称“倒碾肱”或“倒碾后”。温县陈家沟太极拳也同音称作“倒卷肱”、“倒卷红”、“倒捻肱”,总之,各家流派历经几百年的不断发展变化,所演练拳式走架和赋予拳式的内容各有差别而已。
1、上体右转,右手翻掌(手心向上)经腹前由下向后上方划弧平举,臂微屈,左手随即翻掌向上;眼的视线随着向右转体先向右看、再转向前方看左手。
2、右臂屈肘折向前,右手由耳侧向前推出,手心向前,左臂屈肘后撤,手心向上,撤至左肋外侧;同时左腿轻轻提起向后(偏左)退一步,脚掌先着地,然后全脚慢慢踏实,身体重心移到左腿上,成右虚步,右脚随转体以脚掌为轴扭正;眼看右手。
3、上体微向左转,同时左手随转体向后上方划弧平举,于心向上,右手随即翻掌,掌心向上;眼随转体先向左看,再转向前方看右手。
前推的手不要伸直,后撒手也不可直向回抽,随转体仍走弧线。前推时,要转腰松胯,两手的速度要一致,避免僵硬。退步时,脚掌先着地,再慢慢全脚踏实,同时,前脚随转体以脚掌为轴扭正。遇左脚略向左后斜,退右脚略向右后斜,避免使两脚落在一条直线上。后退时,眼神随转体动作先向左右看,然后再转看前手。最后退右脚时,脚尖外撇的角度略大些,便于接做左揽雀尾的动作。
“倒卷肱”拳式的倒换退步走的是二个半圆,其实还要加上手的由下向上划圈的半圆(左右双逆缠的顺反时针圈),才能配合手脚合画成立体太极图,当然,退步后撤的脚画的半圆弧再向前扫进攻半圆可以完成一个圆。本文前面关于开合劲中讲到的其中奥妙:即双手伸展对拉劲的一一折叠(合劲)一一列劲过程中的折叠劲,这一玄妙动作就是体现在太极图阴阳鱼中“S”线的造型用法。 那么“倒卷肱”实际就是由二幅立体太极图转动变化的原理而内藏精妙科学技击功能的太极拳法。在推手与散手的技击练习实践中,可以实践体会到太极拳法结合神秘太极图进行检验的“S”型和交叉麻花“8”字型的技击效果。[2]
倒卷肱 1. “倒卷肱”拳式表现在太极图中“S”线技击用法。可以通过推手或散手的单练形式中进行拳架的检验与实践。二人对立顺步推手形式或合步散手近战方式都可以,对方用左手抓我右手肱部,我立即动右手走外圈向上向内绞截对方左手(逆缠,反时针、完成“S”半个圆)与此同时,我左手左脚(顺步挂脚),抓拿敌右手并退左脚的同时,我右手用掌弹拍击对方左手肱部或肩、胸部,即走架“倒卷肱”的撤步手反攻动作,完成这一动作即可把对方推倒,我右手一绞一放即完成太极图阴阳鱼相交“S”线技击用法的全过程,左右两边用法相同。“倒卷肱”单式练习两手都可以反复练习直“8”和“0”字发劲和双手配合在推手散手听麻花横“8”字和运用“0”字的技巧变化的技击用法,这些手法的特点练习都是达到制胜实践效果的有效途径。[3]
2. “倒卷肱”拳式在太极拳棚、捋、挤、按、探、捌、肘、靠、运用四正、四隅推手中都能得到练习与实践检验,这里需要说明的是:每个人的手臂屈肘和折腕形成的“S”形状,此即为太极阴阳鱼手,这在陈照奎家传老架(大架)中,运用十分巧妙的太极科学原理形成的造型动作之目的就是服从于技击功效而创造的,太极阴阳鱼手的功效作用于擒拿与化打,太极图中“S”线和双手配合“0”型再复合麻花形成的“8”字拳法运用,都能达到变化多端的技击技巧制胜效果,表现在真打实斗中威力更大。这也是再现中国传统太极拳在保持固有技击本质方面的真实写照。这正是:
敌进我退手反攻,
后锁喉急夺命封;
撤步拍裆圈断肘,
背摔捆拿倒卷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