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她被西藏自治区表彰为“民族团结先进个人”;
2002年,她当选为西藏自治区妇女代表大会代表。
2005年7月12日,获第40届南丁格尔奖。
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解放军医学奖、解放军教学银奖等多项奖励。
“西藏条件差,缺医少药,但正因为这些才更需要好的护士。”
万琪17岁那年,万琪怀着对绿色军营的向往,只身来到驻藏第9医院成为了一名边防卫生战士。这里平均海拔4500米以上,年平均气温摄氏零度以下,空气含氧量不足内地的40%,被生物学家称为“生命禁区”。高寒缺氧,使边防官兵不同程度地患有指甲凹陷、脱发和心血管疾病等,先后有数十名战友和官兵的亲人因高原疾病长眠在雪域高原。
一次,有个名叫扎西的边防战士因外伤失血过多,病情十分危急,在组织抢救中突然没有了所需血液。那时,万琪刚从内地休假回来,身体还没完全适应。看着和自己一样年轻的生命就要被死神夺去,万琪果断地站出来说:“我的血型正好相符,抽我的吧!”300毫升救命血液输入了扎西的体内,扎西慢慢地睁开了双眼,战友终于得救了。万琪激动的泪水连同虚汗顿时像断了线的珠子,直往下落。
从那以后,万琪更加坚定了要立志成为一名军中“白衣天使”的愿望。1984年,她放弃了报考其他军校的机会,第一志愿毅然填上了护校。毕业之际,母亲和亲戚轮番地劝她:“你一个人去西藏,我们不放心,留在成都吧,这里条件好,气候好...”可是万琪想,西藏条件是差,而且缺医少药,但正是因为这些才更需要好的护士去为人民服务。自己学了3年,不就是要为他们尽一分力吗?于是,她毅然决然地放弃了留在成都的机会,主动申请又回到了西藏。
“去一次边防巡诊,我的心灵就受到一次震撼,就受到一次教育。”
万琪被分到西藏军区总医院。当时的传染科,医疗条件差,医护人员少,与传染病人接触的机会多,由于防护措施落后,医护人员感染率极高,可万琪一心只想护理好病人,别人不愿干的活儿她总是争着干、抢着干。个别病人体质差、身体弱,她就用自己的工资买来营养品送给病人调养身体。
听说李素芝院长要带医疗队去阿里巡诊,她三番五次找到李院长磨嘴皮子,一定要去。李院长和政治部高主任就是不肯,原因是她刚休假归队一周,怕她身体吃不消。她说行李和药箱都准备好了,你们同意也罢不同意也罢,我反正要去,请组织批准。25天的阿里之行,万琪深有感触:“去一次边防巡诊,我的心灵就受到一次震撼,就受到一次边防官兵爱国奉献精神和藏族同胞勤劳善良的民族美德教育。”
万琪(右一)1998年初,那曲地区发生百年不遇的特大雪灾,许多藏族牧民被冻伤,急需救治。万琪和医疗队的成员一起,整整两个半月,走村串户,挨家巡诊,为群众讲解防冻知识,帮群众处理冻死牲口,每天工作15个小时。严重的高山反应,使万琪吃不下任何东西,一吃就吐,直到吐出来的全是黄疸水。短短3天,万琪的体重减轻了近10公斤,枯瘦如柴。抗雪救灾指挥部得到消息后,指示医疗队派人马上接她下山。万琪坚决不肯,说:“老乡们的冻伤还没痊愈,特别是顿珠需要有人精心护理,否则,他的腿有被截肢的危险。再说,我已经熟悉了这里的情况,此时下山不合适,我也不忍心。”[1]
“一个人的能力毕竟有限,只有培养出一大批高素质的护理人才,才能提高医院整个护理队伍的水平。”
担任护理部主任后,万琪认为一个人的能力毕竟有限,只有培养一大批高素质的护理人才,才能提高医院整个护理队伍的水平,才能使自己对护理事业爱的接力棒一代一代地传下去。为此,她利用到内地学习参观交流的机会,借鉴内地大医院的护理经验,立足西藏医院自身特点,总结完善了《护理工作程序》、 《护理人员职业道德行为规范》、《护理工作量化管理细则》等制度,大力开展岗位练兵活动,先后举办了计算机培训班、英语培训班、专业技能提高班等10多个培训班,并依托青藏铁路医疗保障的有利条件,把护理人员轮番派到海拔4500米以上的藏北高原操作实践。万琪还特别注意对护理人员手把手地传授自己的心得,一心一意地传、帮、带,把自己22年的护理经验毫无保留地传给年轻的护士们。
2003年,医院从地方招聘了一批合同制护士,刚到医院时,年轻的她们很是迷茫,万琪把她们召集起来,与她们亲切交谈,并让她们放开手脚工作。万琪还对她们说,你们刚来,对部队还不熟悉,必须要经过军训。军训期间,每个人都很认真,把短短的军训看做是一次难得的锻炼自己的机会。这期间,万琪还让各个科室有临床经验的老护士给她们讲心得,谈体会,拉近了这些合同制护士与部队护士间的距离,使她们很快适应了工作环境。
任护理部主任至今,万琪先后培养出了上百名优秀护士,有8名年轻护士当上了护士长。在万琪的努力下,医院建起了西南战区部队医院惟一的“院内护理网站”,实现了护理信息的网上交流及资源共享,有效地提高了全院护理人员的整体素质。提起这些,万琪问心无愧地说:“我没有给护理这个崇高职业抹黑,我更没有玷污党和人民赋予我的神圣使命。”
万琪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江苏省人民医院)神经内科、神经病学教研室主任
主任医师 教授 博士
从事神经内科专业26年,具用较深厚的专业和相关的医学理论造诣;在神经系统危重症救治、疑难神经系统疾病诊断和治疗方面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在国内较早引进和开展脑血管病介入、特异性免疫吸附等新技术和新方法,比较善于利用各种成熟的技术和方法解决患者的疾病,尤其对头痛的规范化诊断和治疗方面作了大量的工作,为该领域的发展做出了许多贡献。擅长头痛和头晕、脑血管病和老年性痴呆的诊治
国际头痛联盟中国分会副主席;中华医学会疼痛专业委员会头面痛分会副主任委员。
先后在国内外发表近200篇论著,主编、副主编、参编10余部教材和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