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样滑冰

花样滑冰

中文名 花样滑冰
起源地 英国
列入奥运项目 1924年夏慕尼冬奥会
类别 冰上项目
目录导航

项目历史

世界范围

花样滑冰花样滑冰(2)花样滑冰起源于18世纪的英国,后在德国、美国、加拿大等欧美国家迅速开展。

1772年,英国皇家炮兵中尉罗伯特·琼斯(Robert Jones)撰写的《论滑冰》(A Treatise on Skating)在伦敦出版,这是世界上第一部有关花样滑冰的著作。当时举行的花样滑冰比赛是所谓的“英式风格”,古板又正式,和现代花样滑冰相去甚远。

1863年,被誉为“现代花滑之父”的美国人杰克逊·海因斯(Jackson Haines)将滑冰运动与舞蹈艺术融为一体,在欧洲巡回表演,丰富了花样滑冰的内容和形式。1868年,美国的丹尼尔·梅伊(Daniel Mey)和乔治·梅伊(George Mey)首次表演了双人滑。

1872年,奥地利首次举办了花样滑冰比赛。

1882年,奥地利花样滑冰选手弗列依和他的妻子在维也纳冰场手拉手跳起了双人舞后,诞生了双人滑。

1892年,国际滑冰联盟在瑞士正式成立,并制定了该项目的比赛规则。

1896年,首次世界男子单人花样滑冰锦标赛在俄国彼得堡举行。

1906年,首次世界女子单人花样滑冰锦标赛在瑞士达沃斯举行;

1924年,被列为首届冬季奥运会的比赛项目,包括男女单人滑(1924年列入)、双人滑(1924年列入)和冰上舞蹈(1976年列入)四个比赛项目。

1952年,首次世界冰上舞蹈锦标赛在法国巴黎举行。花样滑冰的冰场长56~61米,宽26~30米,冰的厚度不少于3~5厘米。

1990年,亚洲滑冰联合会成立。

2022年6月,国际滑联会议通过了提高花样滑冰选手参加成年赛事的最低年龄限制的提议,年龄底限从15岁上浮到17岁。根据计划,2022-2023赛季的参赛年龄下限维持15岁不变,然后从2023-2024赛季开始再提升至16岁,2024-2025赛季再提升至17岁。[6]

中国范围

陈露陈露1930年前后,西方花样滑冰传到中国,进入北京、天津、哈尔滨、长春、沈阳等城市的学校。[7]

1935年,在北京举行的滑冰比赛会上,进行了花样滑冰表演赛。

1942年冬,在延安的延河上举行了冰上运动会,表演了花样滑冰的图形和自由滑。

1979年10月,中国花样滑冰运动员参加了在日本举行的NHK杯国际邀请赛。

1980年2月,参加了第13届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的花样滑冰比赛;同年3月,参加了第70届世界花样滑冰锦标赛;同年,28名中国运动员参加第13届普莱西德湖冬奥会,其中包括两届花滑选手,分别参加男女单人滑比赛,男子单人滑许兆晓在17名选手中仅列第16,女单选手包振华则在22名选手中垫底。

申雪/赵宏博申雪/赵宏博1984年,中国参加萨拉热窝冬奥会,中国选手首次参加了双人滑和冰舞比赛,选手分别是栾波/姚滨和奚鸿雁/赵晓雷;同年,许兆晓在1984年匈牙利国际花样滑冰邀请赛中夺得金牌。

1985年,张述滨在冬季大运会摘取金牌。[7]

1990年,陈露在世青赛勇夺女单亚军。

1992年,陈露先后夺得冬奥会第6名、世锦赛第3名。

1994年,陈露获得利勒哈默尔第17届冬奥会女子单人滑项目铜牌,这是中国花样滑冰首枚冬奥会奖牌。

1998年,在长野冬奥会中,申雪/赵宏博获得双人滑第五名,改变了中国双人滑选手冬奥会逢赛必垫底的历史。

1999年至2002年,申雪/赵宏博先后取得世锦赛亚军、日本NHK大奖赛冠军、大奖赛总决赛冠军和盐湖城冬奥会第三名等佳绩。

2009年10月底,在北京举行的中国大奖赛申雪/赵宏博以200.97的高分摘取金牌。[7]

2018年1月18日,中国最高级的组织机构-中国花样滑冰协会在北京成立。[3]

项目硬件

设备场馆

比赛场地规定长56-60米,宽26-30米。

运动设施

冰鞋冰刀

花样滑冰的冰鞋和冰刀花样滑冰的冰鞋和冰刀花样滑冰的冰刀与冰球冰刀最显著的不同在于前端有着”刀齿“。刀齿主要用于完成跳跃动作,不应用在滑行和旋转中。冰刀以螺丝固定在冰鞋的鞋底。高水平的花样滑冰选手通常都会定制冰鞋和冰刀。花样滑冰的滑冰鞋对色彩有着明确要求,通常男用鞋为黑色,女用鞋为白色。

冰上舞蹈的冰刀后部比其它项目的要短一英寸,这是为了满足舞蹈对双人近距合作和精细步法的要求。

选手穿着冰鞋在冰场外行走时,要在冰刀外套上硬塑料的保护套,这是为了避免冰刀被地面磨钝或沾上灰尘杂质。选手不穿冰鞋时,则用软套保护冰刀,它可以吸收残留的融水,防止冰刀生锈。

比赛服装

花样滑冰选手练习时通常穿紧身柔软的长裤。比赛中,女选手可以穿短裙、长裤或体操服,裙装下穿不透明的肉色紧身裤或长袜,有时会以此来覆盖冰鞋。不得穿上下分开的服装,裙子前后长度要掩盖臀部;男选手则必须穿长裤。不得穿露胸无袖上衣和紧身裤。

花样滑冰选手的比赛服装可以十分华丽。虽然使用肉色布料的服装并不真正暴露,但仍有许多人提议禁止给人“过度暴露”印象的服装,因为这不符合体育竞技的特点。许多选手在比赛中会使用夸张的化妆和发型。

本世纪初,花样滑冰还是一个冬季室外冰上项目,因此服装为抵御寒冷的天气着想,比较笨重:女选手穿紧身带扣的上衣,长裙直达脚面;男选手则头戴高筒式礼帽,身穿长燕尾服和长西装裤。到了二十年代,十次世界冠军、三次冬季奥运会冠军得主索尼娅·海妮(Sonja Henie)对女子服装进行了大胆的改革,她将裙子提高到了膝部。这一惊人的创举,有利于女子单人滑技术的进步。 与此同时,男士服装也有了改进,变为齐腰的短西服上衣和芭蕾紧身裤,滑起来更加自由。四十年代以来,女选手的裙子一次又一次变短,并出现了上衣与裙子一体化的短连衣裙。为了表演的需要,服装还添加了如毛边、亮片、珠子等装饰物。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女选手开始穿白色或肉色的冰鞋。

近代工业的发展,带来了弹性较大、质地柔软的氨纶等多种面料,这些材料更适合花样滑冰的训练和比赛要求。如今服装已成为选手节目的重要组成部分,色彩选择、搭配和设计与音乐特点和舞蹈风格息息相关,从而大大提高了选手的表演效果。

比赛音乐

花样滑冰比赛节目使用的音乐风格迥异、多姿多彩。冰舞节目采用的音乐可以包含人声,但单人滑及双人比赛的节目不能使用带有人声的音乐,但可以有诸如“啊”一类的无意义伴唱或咏叹。

比赛规则

花样滑冰国际比赛由国际滑联(ISU)负责组织管理。

在花样滑冰的单人滑与双人滑比赛中,选手必须完成两套节目。在短节目(short program)中,选手必须完成一系列必选动作,包括跳跃、旋转和步法;在自由滑(free skate)/长节目(long program)中,选手选择动作有更大的自由度。冰上舞蹈的比赛通常包括三个阶段:至少一套规定舞(compulsory dances),一套每年指定采用一种国际标准舞节奏(如华尔兹、狐步舞、探戈等等)的创编舞(original dance)和一套选手自己选择的自由舞(free dance)。2010年6月,国际滑联大会通过决议,在今后的冰上舞蹈比赛中取消规定舞,只保留创编舞和自由舞。

竞赛要求

冬奥会和世界锦标赛参赛名额由上一年度世界锦标赛的成绩根据国际滑联的相关规定进行计算确定,但每个国家和地区每项最多可参加3人(对)。所有项目必须分别进行。男、女单人和双人各包括有短节目,自由滑和表演自由滑3项内容,冬奥会和世界锦标赛只规定有短节目和自由滑。每项内容各进行1天,短节目在先。

短节目由规定的3种不同跳跃、3种不同旋转和2种不同步法共8个动作和连接步组成。运动员自选音乐,根据要求编排一套不超过2分40秒的节目。评分包括规定动作分和表演分。裁判员依据动作质量,难度和完成情况先评出规定动作分,然后根据内容编排的均衡性和音乐的一致性、速度、姿势以及音乐特点表达等再出示第二个分——表演分。

自由滑是由跳跃、旋转、步法和各种姿势组成。运动员自选音乐,根据规则编排一套均衡内容的节目。自由滑比赛的时间男子单人和双人为4分30秒,女子单人4分钟。自由滑评分包括技术水平分和表演分。

表演自由滑是由规定数量的跳跃﹑旋转和步法组成。节目主要突出音乐的表达和艺术表演。其评分包括滑行技术分和表演分。比赛时间为3分30秒至4分30秒。

冰上舞蹈比赛由规定舞、创编舞、自由舞和表演舞4项内容组成。冬奥会和世界锦标赛只进行3项,分别在3天进行。第1天为规定舞,第2天创编舞。规定舞是根据规定的音乐、图案、步法和重复次数进行比赛。规定舞共有22种,每次比赛滑其中的2种。冰上舞蹈的评分包括技术分和节奏/表演分。

创编舞根据规定的节奏性和速度,运动员自选音乐,在规定的2分钟时间内完成一套自编的舞蹈。创编舞评两个分——编排分和表演分。自由舞由运动员自选音乐,由各种步法、托举、小跳、姿势、握法的变换等组成一套4分钟的节目。自由舞的评分包括技术水平分和艺术印象分。[8]

裁判要求

花样滑冰比赛裁判分为5人裁判制、7人裁判制和9人裁判制(冬奥会和世界锦标赛规定为9人裁判制),在特殊情况下也可采用3人裁判制。

竞赛程序

单人滑和冰上舞蹈:单人滑、男、女必须分别进行比赛,规定图形(规定舞)必须首先滑行。短节目(创编舞)必须在规定图形之后,自由滑行之前滑行,但不得在同一天,自由滑(自由舞)必须最后滑行。

双人滑:短节目必须在自由滑行之前滑行,但不得在同一天进行。

花样滑冰规定图形和准备活动:在比赛之前﹐抽签决定规定图形的比赛组别及第一个图形的起滑脚。抽签结果由裁判长宣布。所有的图形必须以右脚(甲)或左脚(乙)滑行,当第一个图形滑行结束,其后图形滑行脚应交替进行。选定的规定图形必须按图号的顺序进行,结环形除外,它必须最后一个滑。准备活动应在比赛前15分钟开始,规定图形的准备活动期间,在冰面上的练习人数不得超过5人,结环形则可允许8人。在准备活动期间,不准将标记或划圆器放在冰面上。在比赛期间,最多可允许7名运动员(结环形12名)在1/3的冰面上练习,在前一个图形评分期间,运动员可选择地点准备滑下一个图形,但必须在界墙旁等待。

花样滑冰规定图形中的比赛顺序:第一号起滑的运动员首先滑第一个图形,其次其他运动员按其出场顺序滑行。规定图形比赛时,可按运动员人数分为几个组进行,第一个图形按其抽签顺序由第一组首先滑行,其次第二组。第二个图形由第二组首先滑行,其次第三组,以此类推。若运动员的数目,最后不能使各组人数平均时,最后的组可多—名。

花样滑冰比赛时间:

1、单人滑:成年组:男子4分半钟,女子4分钟;少年甲组:男子4分钟,女子3分半钟;少年乙组:男子3分半钟,女子3分钟;少年丙组:男子3分钟,女子3分钟。

2、双人滑:成年组:4分半钟;少年组:4分钟。

3、冰上舞蹈:成年组:4分钟;少年组:3分半钟。

花样滑冰评分标准:节目完成后裁判给节目内容进行评分,分数从0.25分到10分,每次增加值为0.25分。裁判员所给的分数同以下节目内容的等级相对应:<1一很不好,1—不好,2—弱,3—中下,4—中等,5—中上,6—好,7—很好,8-非常好,9—10出色的。0.25分的增加值用来评价同时包含了一个等级和下—个等级因素的表演。

评分原则

计算的基本原则:

1、每个动作都有一个基础分值,该分值在分值表中标注。

2、每个裁判员给每个动作按7个等级定值执行分,每个等级有相应的加或减分值,这也在分值表中标注。

3、裁判组的执行分是通过计算9个计分裁判的执行分的修正平均值来确定。

4、修正平均值的计算方法;去掉最高分和最低分并计算出剩余7个裁判的平均分数。

5、这个平均分数即一个单个动作的最后执行分。裁判组的执行分精确到小数点后两位数。

6、把这个动作的平均执行分与其基础分相加即这个动作的总得分(技术分)。

7、联合跳跃应作为一个动作单位来评分。两个跳跃基础分加上其中最难的跳跃的执行分为该动作单位的最后得分。

8、连续跳跃应作为一个动作单位来评分。两个最难跳跃的基础分相加,乘以0.8的系数,之后加上最难的跳跃的执行分。

9、把裁判组给所有动作的分数加在一起。

10、规定数量之外的任何额外动作将不计人运动员成绩中。一个动作只有在进行第一次试做时(或在规定数量之内的试做)才可被计入成绩之内。

11、创新性动作或衔接可给予特别的2分奖励。一套节目中只可有一次这样的奖励。

12、奖励分数(如有)将与所有动作的裁判组评分之和相加而得出总的技术分。

13、单人滑自由滑中节目后半段时间内完成的所有跳跃的基础分将乘以1.1的系数以便反映节目中难度动作的均衡分配。

14、每位裁判还为节目内容进行评分,分值在0.25至10分之间,每次增加值为0.25分。

15、裁判组给每项节目内容的分数通过计算9个计分裁判的修正平均分得出。修正平均分按以上第4条中规定的方法计算。

16、之后每一项节目内容的裁判组分数乘以以下系数(青少年和成年相同)。男单:短节目:1.0;自由滑:2.0。女单:短节目:0.8;自由滑:1.6。双人:短节目:0.8;自由滑:1.6。乘以系数后的成绩精确到小数点后两位数,并且相加之和为节目内容分。

17、每—次对下列规定的违反都要按以下方式扣分。时间违规:每短于或超过5秒要扣1.0分。音乐违规:使用声乐要扣1.0分。跌倒:每一跌倒扣1.0分。如果跌倒导致节目中断超过10秒,应额外再扣分:l1~20秒扣1.0分,21~30秒扣2.0分,依此类推,对本条的解释—跌到的定义:运动员失去控制导致两脚冰刀离开冰面,运动员身体着冰(即使是短暂的)。

18、如果裁判组内裁判人数少于9人,那么应随机选出5名作为计分裁判。

比赛每一部分的结果决定:

1、每一部分比赛(短节目和自由滑)的每一名参赛者的节目总分是通过把总技术分和节目内容分相加并减去任何节目扣分计算出来的。

2、节目总分最高的运动员排在第一名,分数仅次于他的运动员排在第二名,依次类推。

3、如果两名或更多的选手成绩相同,那么在短节目中总技术分高的排名在前;在自由滑中节目内容分高的排名在前;如果总技术分.节目内容分也相同,那么参赛选手成绩并列。

综合成绩和总成绩的确定:

1、短节目总分和自由滑总分相加即一名运动员比赛中的最后得分,最后得分最高的运动员获得第一名。

2、在有资格赛自由滑的国际滑冰联盟锦赛中,该自由滑的节目总分将乘上一个相应的系数0.25,再加入总成绩之内(在短节目和决赛自由滑比完之后)。

3、如果在任何阶段出现并列,那么在最后结束的节目中分数最高的排在第一位。

4、如果在这段(最后结束的节目)仍出现并列,上一个滑完的节目中的名次将用来确定最后名次。如没有上一个节目﹐那么相关运动员成绩并列。

重要赛事

世界花样滑冰锦标赛

世界花样滑冰锦标赛由国际滑冰总会(ISU)主办,各成员国(或地区)的业余运动员参加的花样滑冰比赛,每年举办一次(常在三月)。世界花样滑冰锦标赛包含四个单项:男子单人滑、女子单人滑、双人滑、冰舞。各单项的第一名享有该年度“世界冠军”的头衔。本赛事与冬奥滑冰比赛、欧洲花样滑冰锦标赛、四大洲花样滑冰锦标赛为国际滑冰总会主办的四大世界顶级花样滑冰赛事。[9]

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

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简称为冬季奥运会、冬奥会。主要由全世界地区举行,是世界规模最大的冬季综合性运动会,每四年举办一届,1994年起与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相间举行。参与国主要分布在世界各地,包括欧洲、非洲、美洲、亚洲、大洋洲。由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International Olympic Committee)主办。按实际举行次数计算届数。 1986年,国际奥委会全会决定将冬季奥运会和夏季奥运会从1994年起分开,每两年间隔举行,1992年冬季奥运会是最后一届与夏季奥运会同年举行的冬奥会。自1924年开始第1届,截至2018年共举办了23届,每四年一届。[9]

欧洲花样滑冰锦标赛

欧洲花样滑冰锦标赛简称花滑欧锦赛,是国际滑冰联盟(ISU)主办的四大世界级花样滑冰赛事之一,每年一月份举行。1891年第一届欧洲花样滑冰锦标赛在德国汉堡举行。

亚洲冬季运动会

亚洲冬季运动会简称亚冬会,由亚洲奥林匹克理事会(Olympic Council of Asia)主办。是亚洲冬季规模最大的综合性运动会,由亚洲奥林匹克理事会的成员国轮流主办,每四年举办一届。参与国主要分布在东亚,东南亚,南亚,西亚,中亚,包括中国,日本,韩国,文莱,马来西亚,菲律宾,印度,斯里兰卡等国。[9]

中国杯世界花样滑冰大奖赛

中国杯世界花样滑冰大奖赛是国际滑冰联盟(ISU)主办的世界花样滑冰大奖赛六个分站赛中的第三站,中国滑冰协会(CKA)参与合办,每年11月中上旬举行,举办城市并不固定。[9]

全国花样滑冰锦标赛

全国花样滑冰锦标赛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举办的花样滑冰比赛,分为男子单人滑、女子单人滑、双人滑和冰上舞蹈四个比赛项目,每年举办一届。[9]

相关机构

国际滑冰联盟

国际滑冰联盟( International Skating Union,ISU)简称国际滑联,1892年在荷兰成立,是创立最早的冬季运动项目的国际单项体育组织,其任务只是为了处理业余运动员竞赛问题,而不针对职业运动员。国际滑联是国际单项体育联合会总会成员。正式工作用语是英语、德语、法语和俄语。国际滑联总部设在瑞士的洛桑。[10]

亚洲滑冰联盟

亚洲滑冰联盟是亚洲单项体育组织。1990年3月在日本机幌市成立。日本久永胜一郎担任主席,中国赵常态选为第一副主席,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韩弼花和南领鲜李秀永当选为副主席。联盟的条旨是加强亚洲各国和地区速度滑冰、冰球、花样滑冰选手之间的联系和友谊,促进亚洲滑冰事业的发展。[11]

中国花样滑冰协会

中国花样滑冰协会,2018年1月18日在北京成立。是中华全国体育总会会员单位,中国花样滑冰协会接受业务主管单位国家体育总局和社团登记管理机关民政部的业务指导和监督管理,是代表中国参与花样滑冰项目国际组织的唯一合法机构。[12]

项目术语

跳跃

跳跃是花样滑冰最重要的动作要素之一。它要求选手跳到空中、迅速转体,在完成至少一次的旋转后落冰。跳跃按照选手起跳与落冰的方式与空中旋转的周数分为多种。选手的空中转体方向可以是顺时针,也可以是逆时针,多数选手都是逆时针。

花样滑冰的跳跃动作要素包括六种:阿克塞尔跳(Axel jump),勾手跳(Lutz jump),后外点冰跳(Toe loop jump),后内点冰跳(Flip jump),后外结环跳(Loop jump),后内结环跳(Salchow jump)。以逆时针选手为例,这六种跳跃都是以单足右后外刃落冰,但起跳方式各自不同。它们可以归为两个大类:点冰跳与刀刃跳。

点冰跳(Toe jumps)

点冰跳是靠冰刀前端的刀齿点冰起跳的。按照由易到难的顺序,点冰跳包含下列三种:

1. 后外点冰跳(Toe loop jumps)

以逆时针选手为例,后外点冰跳是左足刀齿点冰,右后外刃起跳。

2. 后内点冰跳(Flip jumps)

以逆时针选手为例,后内点冰跳(又称飞利浦跳)是右足刀齿点冰,左后内刃起跳。

3. 勾手跳(Lutz jumps)

以逆时针选手为例,勾手跳(又称鲁兹跳)是右足刀齿点冰,左后外刃起跳。

刀刃跳(Edge jumps)

刀刃跳不用点冰辅助。按照由易到难的顺序,刀刃跳包含下列三种:

1. 后内结环跳(Salchow jumps)

以逆时针选手为例,后内结环跳(又称后内跳)是左后内刃起跳。

2. 后外结环跳(Loop jumps)

以逆时针选手为例,后外结环跳是右后外刃起跳。

3. 阿克塞尔跳 又称 前外跳(Axel jumps)

以逆时针选手为例,阿克塞尔跳是左前外刃起跳。它是唯一以前刃起跳的跳跃动作,而且由于起跳方向与落冰方向相反,空中旋转比其它种类的跳跃要多出半周,故被认为是旋转周数相同的情况下六种跳跃里难度最大的。

空中旋转周数与组合跳跃

选手跳跃时空中旋转的周数决定了跳跃是一周跳、两周跳、三周跳还是四周跳。成年组男子单人滑选手在竞赛中通常采用三周跳和四周跳,女子单人滑选手则通常选用除了阿克塞尔三周跳以外的三周跳。

跳跃可以单独完成,也可以组合完成(combination)或连续完成(in sequence)。组合跳要求前一跳的落冰刃即是下一跳的起跳刃,两跳间不能有步法、转体或变刃。因此,只有两种跳跃可以作为组合跳的第二跳或第三跳:后外点冰跳和后外结环跳,因为它们都是以右后外刃起跳(以逆时针选手为例)。若要选用除这两种外的跳跃接续前一跳,可以用后外结环半周跳(这实际上是一整周旋转,但以左后内刃而不是右后外刃落冰)连接,这样选手就可以做出后内结环跳或后内点冰跳。相比之下,连续跳没有组合跳的严格要求,而是一系列以步法、转体或变刃连接的跳跃。

其它跳跃

一些跳跃动作通常只作为单跳完成,用作顶级比赛中接续步里的衔接或亮相动作。这些跳跃动作包括:后外点冰半周跳(Half Toe Loop,又称Ballet jump),后外结环半周跳(Half Loop),后内点冰半周跳(Half Flip),后内不点冰一周跳(Walley jump),分腿跳(Split jump),华尔兹跳(Waltz jump),内侧阿克塞尔跳(Inside Axel),单足阿克塞尔跳(One-foot Axel)等等。

旋转

瑞士选手丹尼斯·贝尔曼的贝尔曼旋转瑞士选手丹尼斯·贝尔曼的贝尔曼旋转旋转是绝大多数花样滑冰比赛的必选动作要素,四个奥运会项目都对旋转有着要求。花样滑冰包括三种基本旋转姿态:蹲踞式旋转(Sit spin),燕式旋转(Camel spin)和直立旋转(Upright spin)。由这三种姿态,又可以变化出许多姿态。

选手在单足旋转时以一足冰刀接近刀齿的“脚掌”弧线部分触冰。像跳跃一样,多数选手旋转时是逆时针方向,也有少数选手顺时针逆时针都能旋转。以逆时针选手为例,左足的旋转称为正向旋转(Forward spin),右足称为反向旋转(Back spin)。

旋转可以单独完成一种,也可以连续完成多种(联合旋转)。跳跃进入的旋转称为跳接旋转(Flying spin),包括跳接燕式(Flying camel)、跳接蹲转(Flying sit spin)、Death Drop、蝴蝶旋转(Butterfly spin)。跳接旋转可以从正向旋转改为反向旋转,也可以作为一套联合旋转的一个组成部分。

双人滑的旋转可以是双人同步完成同种旋转,也可以是双人联合旋转。此外,双人滑和冰上舞蹈还包括双人旋转与舞蹈旋转,即两位选手互相抱持,绕同一轴心旋转。

托举

托举是双人滑和冰上舞蹈的必选技术动作。中国著名选手申雪和赵宏博的托举中国著名选手申雪和赵宏博的托举双人滑的托举与冰上舞蹈的托举区别在于,冰舞托举的高度不能过肩。

国际滑联大赛允许的冰舞托举依照滑行方式分类,共有七种,分为短时托举(不超过6秒)和长时托举(不超过10秒)两大类。托举时,空中的女伴和负责托举的男伴可以变换多种姿态,以提高托举的难度。每一种姿态都要保持至少三秒钟,同种姿态在每个节目中只能使用一次。

双人滑托举与冰舞托举不同,是按照托举方式分类的。国际滑联成年组大赛规定,男选手转体必须至少一周、但不能多于三周半。双人滑符合规定的托举共有五大类,包括腋下握、握腰部、扶髋部和手拉手,其中手拉手又有施压托举(press lifts)和拉索托举(lasso lifts)两种不同方式。拉索托举是双人滑中难度最大的托举。

捻转托举(常简称为“捻转”)是双人滑的一种托举方式。表演捻转时,女伴先是被抛向空中,接着转体,再被男伴接住。如果女伴在转体前做出分腿动作,那么这个动作就叫做分腿捻转;分腿动作不是必须的,但有助于提高动作定级。女伴必须在落冰前由男伴接住腰部、再以单足后外刃落冰,而男伴用单足滑出结束动作。

不管双人滑还是冰上舞蹈,托举持续时间超过规定时间都将被扣分。

步法及转体

日本名将荒川静香的鲍步日本名将荒川静香的鲍步花样滑冰全部四个奥运会项目都把接续步列入必选技术动作要素。接续步的种类分为三种:直线接续步(straight line)、圆形接续步(circular)和蛇形接续步(serpentine)。接续步包含转体、步法、小跳和变刃。此外,步法和转体还可以作为技术动作要素之间的衔接。选手在接续步中可以选用的转体动作包括:

转三(three turns):冰刀在冰上划出的轨迹是数字“3”的形状。

括弧步(bracket turns):冰刀在冰上划出的轨迹是括弧状“}“。

内勾和外勾(rockers与counters):单足转体,既转换方向,又变化弧线。

莫霍克步(Mohawks):转三和括弧步的双足版本。

乔克肖步(Choctaws): 内勾和外勾步的双足版本。

捻转步(Twizzles):单足在滑行的同时完成多周旋转。

其它可以加入接续步或用作衔接的动作包括大一字步(spread eagles)和拖刀(lunges)。鲍步(Ina Bauer)与大一字步类似,区别在于鲍步单膝弯曲,并通常有下腰动作。Hydroblading则是指用刃极深的滑行动作,选手身体尽可能放低接近冰面,几近水平。

燕式步

美国名将关颖珊的燕式步美国名将关颖珊的燕式步燕式步(spirals)是指选手使用一侧刀刃在冰上滑行,浮腿抬高过髋。燕式步按照用刃和滑行足分类,既可以向前滑行,也可以向后滑行。燕式接续步(spiral sequence)是指顺序完成的一套包含一种或多种燕式姿态及用刃的动作。

燕式姿态有许多种,浮腿可以抬高在身前、身侧或背后。如果选手用手拉住浮腿,就是支撑燕式步;如果选手没有拉住浮腿,那么就是非支撑燕式步。如果拉住的是冰刀,就是提刀燕式步。最著名的提刀燕式姿态是贝尔曼姿态。

燕式接续步是女子单人滑和双人滑的必选动作。

代表人物

关颖珊,1980年7月7日出生于美国加州,从小就在父亲的精心培养下苦练花样滑冰。5岁开始滑冰,7岁夺得自己第一个花样滑冰冠军头衔。美国首位赢得四项世界冠军的花样滑冰女选手,也是首位成功卫冕冠军头衔的人。1996年美国花样滑冰锦标赛冠军;1996年世界花样滑冰锦标赛冠军;1997年日本公开赛冠军;1997年加拿大花样滑冰锦标赛冠军;1998年世界花样滑冰锦标赛冠军。[13]

伊滕绿,出生于1969年,日本女子花样滑冰运动员。是自有花样滑冰世界锦标赛以来的100年历史中第一个由亚洲人取得的世界冠军,从而结束了只由西方选手统治花样滑冰运动的历史。1978年获世界少年花样滑冰锦标赛女子自由滑第一名;1983年—1985年连获全日本女子单人滑冠军;1984年11月获东京NHK杯女子单人滑冠军;1989年获世界女子单人滑冠军。

罗德尼娜,出生于1949年,前苏联女子花样滑冰运动员。在世界、欧洲花样滑冰锦标赛和冬季奥运会上多次获冠军。1972年(与乌兰诺夫合作)、1976年、1980年(与扎伊采夫合作)3次获奥运会花样滑冰金牌。1969年至1972年(与乌兰诺夫合作)和1973年至1978年(与扎采夫合作)10次获世界花样滑冰锦标赛冠军。为此,她成为第一位获得国际滑联“法瓦特杯”的花样滑冰选手。[4]

项目分类

花样滑冰花样滑冰花样滑冰运动按照参赛人员和技术动作的要求,可以分为众多单项。花样滑冰的奥运会正式比赛项目共有四个,归属三个大类:单人滑(分男子和女子两项)、双人滑与冰上舞蹈。此外,花样滑冰还包含同步滑冰(Synchronized skating)、规定图形(Compulsory figures)、冰场滑行(Moves in the Field,或Field Moves)、四人滑(Fours)、冰上戏剧/冰上芭蕾(Theatre on Ice/Ballet on Ice)、柔板双人滑(Adagio Skating)、特殊图形(Special Figures)、冰上杂技(Acrobatic Skating)等等,但它们的流行与受欢迎程度不及四个奥运会正式项目。

单人滑

单人滑(Singles)

单人滑包括男子单人滑与女子单人滑两项,技术动作要素包括跳跃、旋转、接续步、燕式步等等。三大类项目中,单人滑对跳跃的要求最高,因此单人滑通常代表了选手能达到的最高跳跃难度。

  • 分为男子组与女子组
  • 比赛分短节目和自由滑
  • 在短节目中,技术动作要素必须包括跳跃、旋转、接续步
  • 时间:短节目为2分40秒±10秒;男子自由滑为4分30秒±10秒、女子自由滑为4分±10秒

双人滑

双人滑要求一位男选手和一位女选手配合,在冰上表演同步的单人滑动作,及双人滑特有的动作:抛跳(男选手“抛掷”女选手跳跃)、托举(男选手将摆成某种造型的女选手高举过头)、双人旋转(两位选手同时绕一个共同轴心旋转)、螺旋线(Death spiral)、捻转(Twist)等。

  • 由一男一女组成一组
  • 比赛分短节目和自由滑
  • 该项目中,男女可表演同样的单人滑动作,或双人滑特有的动作,如抛跳(男选手抛掷女选手助其跳跃的动作)、托举(男选手将女选手托起后在空中做一系列技术的动作)、双人旋转(两位选手同时绕一个共同轴心旋转的动作)、螺旋线(男选手成为轴心,女选手围绕男选手旋转的动作)等

冰上舞蹈

与双人滑相同,冰舞也要求一位男选手和一位女选手配合。冰舞与双人滑的主要区别在于:冰舞的技术动作不包括跳跃和旋转,托举亦不能过肩。两名选手在近距离保持国际标准舞造型的同时,要紧扣音乐节拍表演复杂多样的步法。

  • 由一男一女组成一组
  • 冰上舞蹈分短节目和自由舞
  • 两名选手在近距离下,要紧扣音乐节拍表演复杂多样的步法
  • 表演间,双方不得分开超过5秒;托举时,男选手不得将女选手高举过头超过3秒以上

团体比赛

  •  团体赛不再单独进行比赛,其成绩排名是将双人滑、冰上舞蹈、男子单人滑、女子单人滑等 4 个项目的比赛分数进行相加,决出排名的比赛

打分系统

6点0系统

每个节目的得分在0.0到6.0之间,6.0为满分。每个裁判用自己打出的分数来排定选手的名次/座次,全体裁判的排名综合起来决定每位选手一个节目的最终名次。选手两个节目的排名再加权综合(自由滑比重大于短节目比重),排名最高的选手即是胜者。

CoP系统

2004年,国际滑联对2002年盐湖城冬季奥运会的裁判争议作出反应,废除6.0系统,改用国际裁判系统(International Judging System,缩写为IJS)。2006年,所有国际比赛包括2006年都灵冬季奥运会都被要求必须使用这个裁判系统。新系统通常被称作Code of Points(CoP),尽管ISU官方从没用过这个说法。

新系统中,每一项花样滑冰的技术动作要素都将分别得到分数,这些分数的总和即是技术总分(Total Element Score,缩写为TES)。每个比赛节目都被限制要包含固定数量的技术动作要素。每个技术动作首先要由一位技术专家来评判,技术专家可以使用即时录像回放来分辨不同技术动作要素,如跳跃中起跳和落冰时脚的精确位置。技术专家的决定将确定该动作的基础分(base value)。接着,裁判组的十二名裁判各自为这个动作打出质量和执行分数,这个分数称作执行等级(grade of execution,缩写GOE),是一个-3到+3之间的整数。GOE分数将依照ISU规则322号中的分值表转换成另一个数值。然后,计算机将从九位裁判的GOE分数中随机抽取七个,再去掉最高分和最低分,最后对余下的五个分数计算平均值。这个平均值将和基础分相加,得到的就是这个技术动作的总分。

比赛节目得分的另一部分,也就是节目内容分(program components score,缩写为PCS),是针对技术总分(TES)中没有涵盖的细节和节目的艺术表现方面打分。它包括以下五个小项:滑行技术(skating skills,缩写SS),衔接(transitions,缩写TR),表现/执行(performance/execution,缩写PE),编舞(choreography,缩写CH),诠释(interpretation,缩写IN)。

只有冰舞的规定舞是一个例外,它没有编舞和衔接分,因为舞步是预先规定好的。裁判们为每个小项给出0到10之间的原始分数,单位分值为0.25,5分代表“平均水平“。每个小项的分数都依照与GOE相同的方式来选择、删减、平均,再乘上一个由比赛项目、比赛阶段(短节目或自由滑)和水平决定的系数,然后各个小项分数相加,就是最终的PCS分数。

TES和PCS之和称为比赛阶段总分(total score for a competition segment,缩写TSS)。选手最终排名由比赛各个阶段的总分之和决定。座次不再用来决定最终名次。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