壤用木制成,前宽后窄,其形如履(鞋子),长一尺余,阔约三寸;玩法是置一壤于地,后退三、四十步,以手中之壤击地上之壤,击中为胜。这项游戏因器具简易、颇能激发兴趣的缘故,长期在民间流传,并演变出多种形式,较为人们熟悉的是抛?,也称飞?,用白话说就是打瓦,即以砖瓦替代壤木。另一方面,其原始形态亦长流不竭,清周亮工《书影》:"秣陵童谣有'杨柳黄,击棒壤'。"用于投掷的壤木则由鞋形变为圆形的棍棒状。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尚是少年人的笔者在上海热衷于玩一种"笃棚门板"游戏;"笃"乃沪音,意为"投掷",该游戏亦从击壤演变而来,只是壤棍变成了似扑克牌盒子形状的木块。
另外,也有人推测击壤游戏的源头可能是一种生产巫术,或一种预测秋成的占卜形式,但都不具论据。总之,有关击壤之戏溯源寻义的讨论,异说纷纭,莫衷一是,学者对此还会继续探讨。
中国最早的诗歌《击壤歌》:
走进尧都,能感受到中国最早的诗歌之古朴,也能在有活化石之称的元代戏曲舞台中感受到元代戏曲的大繁荣。
从帝尧时期民间击壤而歌,到后来戏曲发展走上舞台,尧都一直走在全国的前列,至今仍有中华戏曲的发源地,有戏曲之乡、小梅花之乡的美誉。
全国现存元代戏曲舞台7座,临汾市拥有5座,尧都区就占有3座。这三座戏台位于尧都区西北部,分别是魏村牛王庙戏台、东羊后土庙戏台和王曲东岳庙戏台,均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魏村牛王庙元代戏台位于魏村镇魏村。戏台建于元初至元二十年(1283年)。戏台平面呈正方形。宽7.55米,台基高1.4米,为典型的单檐歇山顶建筑。4角立柱,前2根为抹角石雕。台周3面敞廊,无前后台之分。顶部为精构巧架的藻井,整个建筑精巧别致,古朴典雅,是我国现存最久远的戏台建筑。
王曲东岳庙元代戏台位于吴村镇王曲村,戏台始建于元代初年,与魏村牛王庙元代戏台为同一时期建筑,明清及近代曾有修葺。东岳庙元代戏台坐南朝北,单檐歇山建筑,民国初年重修时增建前部硬山卷棚式抱厦,使戏台形成前后两部分格局。前部分为民国年间重修时增建,后部为元代所建。
东羊后土庙元代戏台位于土门镇东羊村。戏台坐南向北,正面敞开,三面封闭,台基高1.75米,台宽7.75米,深7.5米,台前竖有2根方形抹角石柱,下有复莲柱础,此元代戏台建于元至正四年(1345年),比魏村元代戏台晚60余年,其顶部为十字歇山式,内檐梁架斗拱叠成藻井,结构别致精巧,为八卦形,故亦称此元代戏台为“八卦亭”。
近年来,尧都区对三座元代戏台进行了重修,再现了昔日的辉煌。三座元代戏台建筑相映成辉,为研究元代戏剧的发展提供了佐证。[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