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志勇(4)1920年7月1日,盛志勇出生在上海杨树浦一个医生家庭。
1942年,毕业于上海医学院。
1942年1月-1947年1月,在上海红十字会第一医院工作。
1947年,赴美国得克萨斯州立大学医学院进修做访问学者。[3]
1949年1月-1950年1月,在上海沪东医院工作。
1950年1月-1952年1月,在上海中山医院工作。
1952年1月-1961年1月,在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实验外科系工作。
1961年1月-1981年1月,担任解放军301医院创伤外科主任。
1981年1月,担任解放军304医院副院长兼军医进修学院创伤外科中心主任。
1996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医药卫生学部)。[2][1]
擅长烧伤脓毒血症和多器官障碍综合症的发生机制及治疗。
中华医学会名誉理事
中华医学会烧伤外科学分会主任委员
中华医学会创伤外科学分会常委
解放军医学科学技术委员会常委
国际烧伤学会资深会员
美国科学促进学会会员
国际外科学会会员
美国和加拿大创伤学会荣誉会员
以色列烧伤学会荣誉会员
《中华烧伤杂志》名誉主编
《解放军医学杂志》主编
《中华创伤杂志》名誉主编
《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杂志》副主编
《Burns杂志》编委[1]
盛志勇在中国国内最早从事放射复合烧伤的治疗实验研究,初步阐明了病程规律和治疗方法。提出细菌内毒素可能是产生烧伤后脓毒症的主要原因,在烧伤治疗中,倡导了休克期复苏加用全血、休克期血液动力学监测指导输液量、CO2张力计监测胃肠道血供应、应用山莨菪碱改善胃肠道供血以降低细菌内毒素的移位、应用氧自由基清除剂以减轻重灌流损伤、休克期大面积切痂等,通过临床实践和动物实验,提出烧伤休克治疗应达到三个目标,深入研究了烧伤脓毒症和多器官障碍综合征的发生机制及防治措施,降低了发生率和死亡率。总烧伤治愈率达98%,领导完成低温储存皮肤的研究,建立了中国国内第一家液氮保存异体皮库,建立了中国第二、全军第一个ICU。[4]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面对一批批志愿军伤员,盛志勇凭着军人的政治责任感和医生特有的职业敏感,率先开展了放射性复合烧伤的系统研究,在中国国内最早提出了细菌毒素致死的概念,并在复合烧伤的临床治疗上取得了成效,在中国国内首先开展了休克期切痂和休克期复苏加用全血的研究,创导二氧化碳张力计的监测和改善胃肠道血供应状态。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盛志勇和朱兆明教授一起在中国国内最早开展了液氮储存皮肤的研究和应用,建成了当时亚洲最大的低温异体皮库,使皮肤移植后的成活率稳定在百分之九十五左右,全国二十五个省市的一百多家医院使用他们提供的异体皮,挽救了一千多位大面积特重型烧伤患者的生命,盛志勇在创烧伤后肠道细菌与内毒素移位的研究中,首次提出了“三项假说”理论,对创烧伤后感染和脓毒症的防治提供了理论依据。盛志勇在中国国内开展的烧伤患者功能康复的研究,使中国烧伤治疗由单纯保命进入功能康复,大大提高了烧伤患者的生活质量。盛志勇领导完成的全军指令性攻关课题《创(烧)伤后多器官功能衰竭的研究》,在中国国内外第一次提出了发病机理双相预激学说,并将这一研究成果应用于临床,使大面积烧伤病人中多器官功能衰竭的发生率由百分之十八下降到百分之六点九,多器官功能衰竭患者病死率由百分之八十八点四下降到百分之四十。[5]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盛志勇和同事在烧伤领域开始了新的探索,在中国国内最早研制出适用于烧伤患者涂用的化妆油彩,解决了浅度烧伤愈合后皮肤色素沉着或脱色素的问题。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盛志勇和同事根据烧伤的不同情况,总结出一套不同手法的体疗按摩规律和系列功能康复疗法,达到了无疤预防,有疤早治,促进功能康复的效果。
二十一世纪初,在国家“973”计划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资助下,盛志勇和付小兵带领课题组开始进行骨髓干细胞体外诱导培养再生汗腺的研究,相关研究成果于2009年6月在国际学术期刊《创面修复与再生》杂志发表。[3]
据2020年4月中国工程院官网显示,盛志勇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4项,军队科技进步一、二等奖23项、其它奖24项。[1]
获奖年份 | 获奖项目名称 | 奖项名称 |
---|---|---|
2014年 | 严重烧、创伤脓毒症免疫功能障碍机制及临床诊断、防治新策略 |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6] |
获奖年份 | 获奖项目名称 | 奖项名称 |
---|---|---|
2014年 | 严重烧、创伤脓毒症免疫功能障碍机制及临床诊断、防治新策略 |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6] |
盛志勇认为,作为一个医务工作者,必须在临床工作中深入观察、勤于思考,从发现的问题入手,临床上需要什么就研究什么,要打主动仗,防患于未然,这样才能收事半功倍的效果。[7]
盛志勇认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作为一名专家如果培养不出超越自己的学生,就是他最大的失败。[7]
2013年11月15日,中华医学会烧伤外科学分会2013年学术年会在北京国际会议中心召开,盛志勇在学术年会上作了题为《中国烧伤医学发展的历史回顾》的报告。
截至2012年4月,盛志勇培养博士后2名、博士生11名、硕士生9名,其中包括:朱兆明、郭振荣、柴家科、付小兵、胡森、姚咏明、王正国等等。[7]
出版日期 | 名称 | 作者 | 出版社 |
---|---|---|---|
2015年1月 | 《仁术宏愿》 | 盛志勇 |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
2008年1月 | 《脓毒症防治学》 | 盛志勇 | 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
2004年1月 | 《整形与烧伤外科手术学》 | 盛志勇 | 人民军医出版社 |
2000年2月 | 《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 | 盛志勇 | 科学出版社 |
1999年11月 | 《危重烧伤治疗与康复学》 | 盛志勇 | 科学出版社[8] |
出版日期 | 名称 | 作者 | 出版社 |
---|---|---|---|
2015年1月 | 《仁术宏愿》 | 盛志勇 |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
2008年1月 | 《脓毒症防治学》 | 盛志勇 | 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
2004年1月 | 《整形与烧伤外科手术学》 | 盛志勇 | 人民军医出版社 |
2000年2月 | 《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 | 盛志勇 | 科学出版社 |
1999年11月 | 《危重烧伤治疗与康复学》 | 盛志勇 | 科学出版社[8] |
截至2016年1月,盛志勇主编和撰写学术专著27部,发表学术署名论文900余篇。[4]
年份 | 荣誉称号 |
---|---|
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 | |
1996年 | 全军首届专业技术重大贡献奖[1] |
一代名师(总后勤部授予)[1] | |
1999年 | 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1] |
2000年 | 优秀科技人才建设伯乐奖(总后勤部授予)[4] |
2009年 | 光华工程科技奖[1] |
2009年 | 中华烧伤学会终身成就奖[4] |
2009年 | 军队保健工作终身荣誉奖[4] |
2013年 | 吴阶平医学奖[6] |
年份 | 荣誉称号 |
---|---|
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 | |
1996年 | 全军首届专业技术重大贡献奖[1] |
一代名师(总后勤部授予)[1] | |
1999年 | 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1] |
2000年 | 优秀科技人才建设伯乐奖(总后勤部授予)[4] |
2009年 | 光华工程科技奖[1] |
2009年 | 中华烧伤学会终身成就奖[4] |
2009年 | 军队保健工作终身荣誉奖[4] |
2013年 | 吴阶平医学奖[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