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明安(8)1975年,邵明安凭借在生产队和生产大队的出色劳动和优秀品德,被推荐为工农兵学员进入湖南常德农校学习[3]。
1978年3月,邵明安进入湖南师范大学物理学专业学习[4]。
1982年1月,邵明安从湖南师范大学毕业,9月进入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土壤物理专业就读研究生,师从土壤学家杨文治和李玉山研究员[5]。
1985年7月,邵明安获得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理学硕士学位。之后留所工作,先后担任助理研究员(1985年7月—1988年12月)、副研究员(1990年8月—1992年11月)、研究员(1996年8月晋升)、博士生导师[2]。
1989年1月,邵明安作为访问学者,前往英国雷丁大学和帝国理工学院学习(至1990年7月)。
1992年11月,邵明安前往美国俄勒岗州立大学,进行合作研究(1993年3月)。
1993年8月,邵明安进入衣阿华州立科技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师从罗伯特·霍顿教授。
1996年7月,邵明安获得衣阿华州立科技大学哲学博士学位。8月,担任黄土高原土壤侵蚀与旱地农业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至2006年3月)[6]。
1998年12月,邵明安担任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副所长(至2006年3月)。
2000年,邵明安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7]。
2003年2月,邵明安担任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资源环境学院院长(至2006年3月)[1]。
2006年3月,邵明安担任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所长(至2010年5月)。
2010年5月,邵明安担任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8]。
2017年11月,邵明安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9]。
2018年1月-2021年3月,陕西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环境与资源保护工作委员会副主任。
2018年1月31日,陕西省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一次会议通过,任命:邵明安为陕西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环境与资源保护工作委员会副主任。
2021年3月31日,陕西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五次会议通过,免去邵明安的陕西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环境与资源保护工作委员会副主任职务。[10]
邵明安主要研究方向为土壤水、热、溶质运移及土壤-植物(被)-大气连统体中水分运动等。在中国率先较全面地开展了以植物根系吸水为中心的土壤水分有效性动力学研究。建立了根系吸水模式和土壤水分的效性动力学模式;提出了描述土壤-植物系统中水流运动的瞬态流通用模型;建立了土壤水分运动的广义相似理论,发展了传统的Boltzmann变换,提出了土壤导水特性的积分方法,获得了最具影响的van Genuchten导水特性模型参数的解析表达式;在入渗条件下求解了水热耦合方程,使得该问题的显式解成为现实[11]。
截至2017年12月,邵明安在中国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主要论著380篇,其中被SCI收录160篇、EI收录94篇,出版专(编)著10部,论著被引用15667次,其中SCI引用2091次。
出版日期 | 名称 | 作者 | 出版社 |
---|---|---|---|
2010.09 | 《土壤物理学》 | 邵明安,王全九,黄明斌 |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
2010.01 | 《黄土高原土壤水分植被承载力研究》 | 邵明安著 | 北京:科学出版社 |
2010.01 | 《黄土高原土石混合介质土壤水分研究》 | 邵明安著 | 北京:科学出版社 |
2007.04 | 《土壤中水分运动与溶质迁移》 | 王全九,邵明安,郑纪勇编著 | 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
2006.11 | 《土壤物理学》 | 邵明安,王全九,黄明斌著 |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
2002.07 | 《土壤物理与生态环境建设研究文集》 | 邵明安主编 | 西安: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
2001 | 《黄土高原生态环境建设》 | 张汉雄,邵明安编著 | 西安: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
2001 | 《农田生态系统中物质迁移过程研究》 | 邵明安主编 | 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 |
2000.10 | 《黄土高原土壤水分研究》 | 杨文治,邵明安编著 | 北京:科学出版社 |
2000 | 《土-根系统水动力学》 | 邵明安,黄明斌编著 | 西安: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
1999 | 《黄土高原土壤侵蚀与旱地农业》 | 邵明安主编 | 西安: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
期刊论文
Shao M. 1992. On time constant variability of electric analogy of water-flow in soil-plant system. Chinese Sci Bull
Shao M, Robert H, 1996. Soil water diffusivity determination by general similarity theory. Soil Sci
Shao M, Robert H. Jaynes D, 1998. Analytical solution to one dimensional heat conduction convection equation. Soil Sci Soc Am J
Shao M, Robert H. 1998. Integral method for estimating soil hydraulic properties. Soil Sci Soc Am J
Wang Q, Shao M, Horton R, 1999.Modified Green and Ampt models for layered soil infiltration and muddy water infiltration. Soil Sci
Shao M, Robert H, 2000. Exact solution for horizontal water redistribution by general similarity. Soil Sci Soc Am J
Shao M, Horton R, 2001. Reply to comments by Dr Youngs on “Exact solution for horizontal water redistribution by general similarity”, Soil Sci. Soc. Am
Huang M, Shao M, Zhang L, et al., 2003.Water use efficiency and sustainability of different long-term crop rotation systems in the Loess Plateau of China. Soil Till Res
Wang Q, Shao M, Horton R, 2004. A simple method for estimating water diffusivity of unsaturated soils. Soil Sci Soc Am J
Li Y, Shao M,2006. Change of soil physical properties under long-term natural vegetation restoration in the Loess Plateau of China. J Arid Environ
Chen H, Shao M, Li Y, 2008.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oil water cycle and water balance on steep grassland under natural and simulated rainfall conditions in the Loess Plateau of China. J Hydrol
Ma D, Shao M, 2008. Simulating infiltration into stony soils with a dual-porosity model. European Journal of Soil Science
Xia Y, Shao M, 2008. Soil water carrying capacity for vegetation: A hydrologic and biogeochemical process model solution
Wei X, Shao M, Fu X, et al., 2009. Distribution of soil organic C, N and P in three adjacent land use patterns in the northern Loess Plateau, China. Biogeochemistry
Hu W, Shao M, Reichard,2010. Using a new criterion to identify sites for mean soil water storage evaluation. Soil Sci
截至2017年12月,邵明安先后承担了中国科学院、科技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等各类科研项目多项。
项目时间 | 项目名称 | 担任职务,来源 |
---|---|---|
1999-2001 | 多孔介质中农业污染物迁移的边界层理论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第一主持 |
1999-2001 | 土-根系统中的水分动力学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第一主持 |
2000-2003 | 黄土区坡面生态系统中物质运移与调控 | 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项目,第一主持 |
2000-2005 | 退化生态系统重建模型与模拟 |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第五课题,第一主持 |
2001-2004 | 黄土坡面生态中水分养分运移及调控机制 |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第一主持 |
2001-2010 | 沙漠化过程及其影响的研究 | 中日国际合作研究项目,第二主持 |
2002-2005 | 坡面土壤-植被-大气界面物质交换过程及模拟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第一主持 |
2003-2005 | 变容重土壤水动力学研究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第一主持 |
2006-2009 | 黄土高原水蚀风蚀交错带小流域生态恢复模式与环境效应研究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第一主持 |
2008-2010 | 土石混合介质之中水分养分运移及有效性研究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第一主持 |
2007-2012 | 流域水土过程模拟 | 中国科学院、国家外国专家局“创新团队国际合作伙伴计划”,第一主持 |
2007-2012 | 生源要素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及其区域响应 | “973”课题,第一主持 |
2007-2010 | 陕西长武耕地保育与持续高效现代农业试点工程 | 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项目,第一主持 |
2011-2013 | 黄土高原地区土壤干层的空间分布研究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第一主持 |
2011-2014 | 黑河中游绿洲生态系统不同景观单元SPAC水过程研究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重大研究计划,第一主持 |
2012-2015 | 黄土高原小流域土壤水分植被承载力模拟研究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第一主持 |
2016-2019 | 黄土高原关键带水循环过程与空间异质性 | 主持,国家级 |
2016-2020 | 西北旱区土壤干层形成过程与调控机制 | 主持,国家级 |
2016-2021 | 黄土高原生态系统承载力调控机制与提升途径 | 主持,国家级 |
截至2017年12月,邵明安以第一完成人获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一、二等奖和陕西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各一项。
时间 | 项目名称 | 奖励类型 |
---|---|---|
2017年 | 黄土高原土壤干层及土壤水分植被承载力研究 | 一等奖 |
2013年 | 黄土区土壤-植物系统水动力学与调控机制 | 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排名第一) |
2010年 | 黄土区农业生态系统中水分与养分迁移及其环境效应 | 陕西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排名第二) |
2008年 | 黄土高原水蚀动力过程及调控机理 |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排名第五) |
2008年 | 强化素质,提高质量,深化土壤物理学教学改革 | 二等奖,部委级 |
2007年 | 旱区土壤中物质迁移理论与方法研究 | 陕西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排名第二) |
2005年 | 半干旱地区作物对有限水分高效利用的原理与技术 | 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排名第二) |
2004年 | 西北地区智能化农业节水技术与示范 | 陕西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排名第一) |
2003年 | 氮素营养对旱地小麦水分利用的生理调控机制 | 陕西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排名第二) |
2001年 | 土壤-植物系统水动力学研究 |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奖,一等奖(排名第一) |
2000年 | 黄土区水分-养分-小麦生长及水分有效性研究 | 陕西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排名第一) |
1999年 | 土壤-植物系统中的瞬态流研究 | 二等奖,院级 |
邵明安先后在英国里丁大学和帝国理工学院、美国俄勒岗州立大学、俄勒岗州立大学、内布拉斯加大学、衣阿华州立科技大学等开展合作研究工作[12]。
出版日期 | 名称 | 作者 | 出版社 |
---|---|---|---|
2010.09 | 《土壤物理学》 | 邵明安,王全九,黄明斌 |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
2010.01 | 《黄土高原土壤水分植被承载力研究》 | 邵明安著 | 北京:科学出版社 |
2010.01 | 《黄土高原土石混合介质土壤水分研究》 | 邵明安著 | 北京:科学出版社 |
2007.04 | 《土壤中水分运动与溶质迁移》 | 王全九,邵明安,郑纪勇编著 | 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
2006.11 | 《土壤物理学》 | 邵明安,王全九,黄明斌著 |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
2002.07 | 《土壤物理与生态环境建设研究文集》 | 邵明安主编 | 西安: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
2001 | 《黄土高原生态环境建设》 | 张汉雄,邵明安编著 | 西安: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
2001 | 《农田生态系统中物质迁移过程研究》 | 邵明安主编 | 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 |
2000.10 | 《黄土高原土壤水分研究》 | 杨文治,邵明安编著 | 北京:科学出版社 |
2000 | 《土-根系统水动力学》 | 邵明安,黄明斌编著 | 西安: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
1999 | 《黄土高原土壤侵蚀与旱地农业》 | 邵明安主编 | 西安: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
项目时间 | 项目名称 | 担任职务,来源 |
---|---|---|
1999-2001 | 多孔介质中农业污染物迁移的边界层理论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第一主持 |
1999-2001 | 土-根系统中的水分动力学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第一主持 |
2000-2003 | 黄土区坡面生态系统中物质运移与调控 | 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项目,第一主持 |
2000-2005 | 退化生态系统重建模型与模拟 |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第五课题,第一主持 |
2001-2004 | 黄土坡面生态中水分养分运移及调控机制 |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第一主持 |
2001-2010 | 沙漠化过程及其影响的研究 | 中日国际合作研究项目,第二主持 |
2002-2005 | 坡面土壤-植被-大气界面物质交换过程及模拟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第一主持 |
2003-2005 | 变容重土壤水动力学研究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第一主持 |
2006-2009 | 黄土高原水蚀风蚀交错带小流域生态恢复模式与环境效应研究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第一主持 |
2008-2010 | 土石混合介质之中水分养分运移及有效性研究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第一主持 |
2007-2012 | 流域水土过程模拟 | 中国科学院、国家外国专家局“创新团队国际合作伙伴计划”,第一主持 |
2007-2012 | 生源要素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及其区域响应 | “973”课题,第一主持 |
2007-2010 | 陕西长武耕地保育与持续高效现代农业试点工程 | 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项目,第一主持 |
2011-2013 | 黄土高原地区土壤干层的空间分布研究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第一主持 |
2011-2014 | 黑河中游绿洲生态系统不同景观单元SPAC水过程研究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重大研究计划,第一主持 |
2012-2015 | 黄土高原小流域土壤水分植被承载力模拟研究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第一主持 |
2016-2019 | 黄土高原关键带水循环过程与空间异质性 | 主持,国家级 |
2016-2020 | 西北旱区土壤干层形成过程与调控机制 | 主持,国家级 |
2016-2021 | 黄土高原生态系统承载力调控机制与提升途径 | 主持,国家级 |
时间 | 项目名称 | 奖励类型 |
---|---|---|
2017年 | 黄土高原土壤干层及土壤水分植被承载力研究 | 一等奖 |
2013年 | 黄土区土壤-植物系统水动力学与调控机制 | 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排名第一) |
2010年 | 黄土区农业生态系统中水分与养分迁移及其环境效应 | 陕西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排名第二) |
2008年 | 黄土高原水蚀动力过程及调控机理 |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排名第五) |
2008年 | 强化素质,提高质量,深化土壤物理学教学改革 | 二等奖,部委级 |
2007年 | 旱区土壤中物质迁移理论与方法研究 | 陕西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排名第二) |
2005年 | 半干旱地区作物对有限水分高效利用的原理与技术 | 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排名第二) |
2004年 | 西北地区智能化农业节水技术与示范 | 陕西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排名第一) |
2003年 | 氮素营养对旱地小麦水分利用的生理调控机制 | 陕西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排名第二) |
2001年 | 土壤-植物系统水动力学研究 |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奖,一等奖(排名第一) |
2000年 | 黄土区水分-养分-小麦生长及水分有效性研究 | 陕西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排名第一) |
1999年 | 土壤-植物系统中的瞬态流研究 | 二等奖,院级 |
邵明安根据自己的经验提出了“MICE科研观”(即Mathematics、Idea、Computer和English,Mathematics统指以数学为代表的基础科学;Idea是指学生要有大胆的、新颖的想法和点子;Computer和English则是现在科学研究必不可少的两件工具),这个观点不仅可以激发学生从事科研的兴趣,还可以督促学生夯实基础,提升科研素质和能力[3]。
截至2017年12月,经邵明安指导过的博士研究生中已有30余人获正高级职称[3]。
2017年邵明安获得中国科学院教育教学成果奖二等奖。他还被评为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中国科学院大学)优秀教师和优秀导师[1]。
时间 | 荣誉/表彰 |
---|---|
首届中国青年科技奖 | |
首届中国土壤学会奖 | |
首届陕西省优秀科技工作者 | |
2001 | 中国科学院青年科学家奖 |
2006年 | 陕西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 |
2002年 | 第五届“中国青年科学家奖”地球科学提名奖 |
2017年11月 | 中国科学院院士[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