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板书

泥板书

中文名 泥板书
作用 写文书、契约、纪事和文学作品
目录导航

历史背景

楔形文字是古代两河流域的一种独特的 文字,是人们用制成的三角尖头的芦苇杆、木棒或骨棒当“笔”,在软泥板上写成“楔形”的文字。这种文字 起源于象形文字。

公元前3500年左右,苏美尔人发明了 象形文字。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象形文字很难表达复杂而抽象的 概念,于是象形文字发展为表意文字,即用各种字形的组合作为语言意义的记号。随后又出现了谐声文字,即同声的词往往用同一个符号表示。这样苏美尔人的 图形符号就从早期的两千个左右减少到后来的五百多个。苏美尔的文字最初刻在石头上,但因 美索不达米亚的石头很少,同时又不生长纸草,于是他们把文字写在软泥板上,然后把它烘干。泥板在晒干或烘干之后可以长期保存。那时的官府和寺庙里都藏有很多这种泥板书,现在我们还能看到的约有三万多块。这种文字后来为巴比伦人,亚述人和波斯人所广泛采用,对科学文化的交流与传播起了重大的作用。用泥板书写和保留文字, 经济、简便而长久,这一发明中包含了精彩的实用智慧。

基本简介

泥板书和古埃及的莎草纸书的历史大致相仿,都起始于公元前3000年左右。制作的泥板大小不一,最大的一般不超过50厘米见方;因此篇幅较长的文学作品,往 往需要多块泥板才能容纳。如 十九世纪中叶在伊拉克尼尼微发现的亚述国王亚述巴尼帕(前668~前625年)的皇家泥板书库中,有一部较完整的用 阿卡德语楔形文字刻写成的《吉尔伽美什》泥板书,就是用12块大型泥板刻写成的。除最后一块泥板即第12块泥板因全诗终了只刻写了154行诗句而留有较大空白外,其余11块泥板,每板均有300行左右的诗句。为了防止泥板的错乱,作者非常注意板与板之间的串连。一般每块板的落尾都要重复写出书名,并注明它是全书的第几块板;有的还要注明藏书地点。为了能长期保存泥板,防止损坏,许多泥板书存放在特制的陶瓷书箱中,并在书箱上挂一块形制较小的泥板,在上面写明书的 类别和 日期。

考古发掘中还发现两块完成于公元前2000年代的苏美尔文学 作品目录泥板,现分别存放在法国 卢浮宫博物馆和美国费城大学博物馆内。卢浮板刻有68个书名,费城板刻有62个书名。除去重复,这两块泥板共给我们提供了87个书名。根据上述书名为线索,目前在伊拉克的考古发掘中已发现了其中的28部书的泥板残片。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