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泥地

黄泥地

作者 刘庆邦
作品名称 黄泥地
目录导航

作品简介

本书主题虽是较为常见的善与恶的斗争,在作者笔下却表现得具有深刻意味——如“善”非纯善,像房守现力主告倒房光民,背后是盼着自己的儿子接任,高子明支持告倒房光民,是因为后者没有批给他宅基地,而房国春告倒房光民的有力武器就是后者出卖耕地,但他没有提到那块耕地紧邻自家的祖坟……等等,充分体现了善恶斗争的复杂性,在描绘双方斗争的过程中,经常写到村人对这斗争的围观,人们观而不劝,都是漠然的明哲保身,这也是对我们民族看客心理的揭示与反思。与此同时,故事涉及的有关土地问题(比如,房光民上任伊始就卖了村里几亩良田给砖厂烧砖)、关于村级和县级党政领导的腐败问题等等,都是当下中国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作者借主人公房国春的眼睛,看到耕地被卖被毁时所流露的深深忧愁、对一届届基层领导人换汤不换药的腐败所流露的深深焦虑,都能让人感到作家对农村、对土地、对子孙后代的深厚感情,感到作家的现实怀抱、责任与良知。

从故事结构来看,写至告倒房光民,读者多半会以为故事临近结束了:正义战胜了邪恶,然而作者笔锋一转,又写到房守现千方百计让自己的儿子接替了房光民的位置,而且上台之后是更厉害的腐败——让人感到现实复杂性的同时,也从故事结构的角度,感到了作者的不俗匠心。

作者简介

刘庆邦,1951年12月生于河南沈丘农村。当过农民、矿工和记者,现为中国煤矿作家协会主席,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一级作家,获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北京市政协委员。著有长篇小说八部,译成外文作品集六部,中短篇小说集、散文集四十余种。短篇小说《鞋》获第二届鲁迅文学奖。中篇小说《神木》 《哑炮》先后获第二届和第四届老舍文学奖。中篇小说《到城里去》和长篇小说《红煤》分别获第四届、第五届北京市政府奖。根据其小说《神木》改编的电影《盲井》获第53届柏林电影艺术节银熊奖。曾获北京市首届德艺双馨奖,首届林斤澜短篇小说杰出作家奖。

名家推荐

来自平民,出自平常,贵在平实,可谓三平有幸。——著名作家 林斤澜

读刘庆邦的文字,能体会到他对文字的珍爱,这是个如农民爱惜粮食般爱惜文字的人,从不挥洒浪费。——著名作家 王安忆

庆邦文章中对女人有充分的体恤,关爱,善待,有悲悯之情和同情之心,往往将她们形同自己的姐妹。他的众多故事的主角都是女性,而且是乡村原始生命力旺盛、个性充分发达的女性。我们往往惊异于作家对于女性心理的细腻把握和逼真描绘。——著名作家 徐坤

用汉语写小说,不懂笔墨情趣,写不到妙处和极致,同时也是资源的极大浪费。坦率讲,现在的作家,能够把小说寄寓在笔墨情趣里的,几乎绝迹。读刘庆邦这样的小说,粗鲁不行。粗鲁解不了其中味,很多意蕴会从粗糙的心地白白溜走。 由于比兴,带来大量双关笔墨,明指一事,暗指又一事……注意并且体察到这些笔墨,才意识到写小说对刘庆邦,真是很享受的事,那么多的机关,那么多的埋伏,那么多的藏锋。——著名作家 李洁非

媒体推荐

刘庆邦的小说看似漫不经心,放任自流,实际上前后左右全是严密的内在逻辑,一环扣一环,没有一丝一毫的松懈。人越读到后来,越紧张得千钧一发,心也被紧揪起来。——《 中国青年报》

作为曾经的河南农民,如今的北京作协副主席,在京河南人刘庆邦,从自己不断升级的励志人生中,得到了独特的人生感悟。把眼睛里的景观和心灵的景观,化为激荡人心、带有中原风韵的一部部力作。——《 东方今报》

刘庆邦认为,作家写小说,从来都不是坚强的表现,而是脆弱的表现;从来都不是喜悦的表现,而是痛心的表现。作家容易看到生命的尽头,他在心里为人类痛哭,也为自己痛哭。他想通过写作安慰一下自己,减少一点疼痛。谁知相反,越写越疼痛。——《 中华读书报》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