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致 ,1929年生于四川省成都市,194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新中国成立后,长期从事共青团和编辑工作。1958年任共青团四川省委《红领巾》杂志总编辑;1964年任共青团中央《辅导员》杂志总编辑。粉碎“四人帮”后,任四川省出版局副局长兼四川人民出版社总编辑、中共四川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兼省出版总社社长,后兼第六届省政协秘书长。
现任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全委会委员、四川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席、巴金文学院顾问、巴金研究所顾问。
李致长期担任四川省文联主席、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几乎没有人称呼他“李主席”,很少人称呼他“李部长”,多数人称呼“李致同志”,文艺圈内多直呼“李致”。
“李致”是由“理智”而来,就喊“理智”,音同字不同,别人听起来就是“李致”。其实,大家都把他看成是一个文友,聊天聊到他的时候,往往会随意说上一句,“他是个书生。”作家王诚德曾经写过一首打油诗:“《家》学渊源有秉承,不饰铅华唯写真。情结难解文与戏,部长原来是书生。”
李致在学生时代参加地下党活动,就发表过100多篇“书生意气,挥斥方遒”的文章。不仅爱读书,尤其爱读鲁迅和巴老的书,坚持一生。近二十多年,还出版了多本独具特色的“往事随笔”,秉承了鲁迅和巴金“有骨气”,“说真话”的品性,好评如潮。也许这就是人们尊重他、亲近他、说他是个书生的原因。
书生,在中国人眼里泛指读书人,或者指有良知的知识分子。读书人历来复杂,有些从政以后,“身入荣华境,得意便忘形”,渐渐异化成了学阀和政客。有些从政以后,依然保持着杜甫说的“甲卒身虽贵,书生固道殊”的气节;这类书生不多,我想李致就是其中的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