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敏

于敏

中文名 于敏
主要成就 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共和国勋章三次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两弹一星功勋奖章2014年度国家最高科技奖感动中国2014年度人物
出生地 河北省宁河县芦台镇(今天津市宁河区)
逝世地 北京市
民族 汉族
国籍 中国
目录导航

人物生平

教育经历

7岁时,于敏开始在芦台镇上小学,中学先后就读于天津木斋中学和耀华中学。

1944年,考上了北京大学工学院。

1946年,他转入了理学院去念物理,并将自己的专业方向定为理论物理。

1949年,于敏本科毕业,考取了研究生,并在北京大学兼任助教。

1951年,在张宗遂、胡宁教授的指导下,于敏以优异的成绩毕业。[1]于敏于敏

科研经历

毕业后,于敏被钱三强、彭桓武调到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任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

1960年底,在钱三强的组织下,以于敏等为主的一群年轻科学工作者,悄悄地开始了氢弹技术的理论探索。这次从基础研究转向氢弹研究工作,对于敏个人而言,是很大的损失。于敏生性喜欢做基础研究,当时已经很有成绩,而核武器研究不仅任务重,集体性强,而且意味着他必须放弃光明的学术前途,隐姓埋名,长年奔波。从此,至1988年,于敏的名字和身份是严格保密的。

于敏没有出过国,在研制核武器的权威物理学家中,他几乎是唯一一个未曾留过学的人。于敏几乎从一张白纸开始,依靠自己的勤奋,举一反三进行理论探索。从原子弹到氢弹,按照突破原理试验的时间比较,美国人用了七年零三个月,英国四年零三个月,法国八年零六个月,前苏联四年零三个月。主要一个原因就在于计算的繁复。而当时中国的设备更无法可比,当时仅有一台每秒万次的电子管计算机,并且95%的时间分配给有关原子弹的计算,只剩下5%的时间留给于敏负责的氢弹设计。于敏记忆力惊人,他领导下的工作组人手一把计算尺,废寝忘食地计算。四年中,于敏、黄祖洽等科技人员提出研究成果报告69篇,对氢弹的许多基本现象和规律有了深刻的认识。[4]于敏于敏

1965年,于敏调入二机部第九研究院(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前身);9月,于敏带领一支小分队赶往上海华东计算机研究所,抓紧计算了一批模型。但这种模型重量大、威力比低、聚变比低,不符合要求。于敏总结经验,带领科技人员又计算了一批模型,发现了热核材料自持燃烧的关键,解决了氢弹原理方案的重要课题;10月下旬,于敏开始从事核武器理论研究,在氢弹原理研究中提出了从原理到构形基本完整的设想,解决了热核武器大量关键性的理论问题。于敏向在上海出差的全体同志作了系列的“氢弹原理设想”的学术报告,引起了大家的很大兴趣,普遍认为通过这个阶段的工作,研究者们抓紧时间试算了两个模型,得到很好的结果。[5]

之后,于敏在二机部第九研究院历任理论部副主任、理论研究所副所长、所长、研究院副院长、院科技委副主任、院高级科学顾问等职。

于敏(左二)于敏(左二)于敏意识到惯性约束聚变在国防上和能源上的重要意义。为引起大家的注意,他在一定范围内作了“激光聚变热物理研究现状”的报告,并立即组织指导了中国核理论研究的开展。

1986年初,邓稼先和于敏对世界核武器科学技术发展趋势作了深刻分析,向中央提出了加速核试验的建议。事实证明,这项建议对中国核武器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1988年,于敏与王淦昌、王大珩院士一起上书邓小平等中央领导,建议加速发展惯性约束聚变研究,并将它列入中国高技术发展计划,使中国的惯性聚变研究进入了新的阶段。[4]

之后,于敏由于身体的原因逐渐退出研究领域,卸任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副院长,转而以“顾问”的身份继续为中国的核物理事业提供宝贵的咨询和建议。[6]

人物逝世

2019年1月16日,于敏在北京去世,享年93岁。[3]

主要成就

于敏在氢弹原理突破中解决了热核武器物理中一系列基础问题,提出了从原理到构形基本完整的设想,起了关键作用。后长期领导并参加核武器的理论研究、设计解决了大量关键性的理论问题。从20世纪70年代起,在倡导、推动若干高科技项目研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于敏把原子核理论分为三个层次,即实验现象和规律、唯象理论和理论基础。在平均场独立粒子方面做出了令人瞩目的成绩。[7]

荣誉表彰

时间 荣誉名称
2019年9月17日 共和国勋章
2018年12月18日 改革先锋
2015年10月13日 全国敬业奉献模范
2015年4月 影响世界华人终身成就奖
2015年2月27日 感动中国2014年度人物
2015年 2014年度国家最高科技奖
1999年 “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1994年 中国杰出科学家奖
1992年 光华奖特等奖
1989年 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
1987年

全国劳动模范

1987年 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
1985年 五一劳动奖章
1985年 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
1982年 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以上内容来源于:[1][5][4][2][8][9]

个人生活

时间 荣誉名称
2019年9月17日 共和国勋章
2018年12月18日 改革先锋
2015年10月13日 全国敬业奉献模范
2015年4月 影响世界华人终身成就奖
2015年2月27日 感动中国2014年度人物
2015年 2014年度国家最高科技奖
1999年 “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1994年 中国杰出科学家奖
1992年 光华奖特等奖
1989年 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
1987年

全国劳动模范

1987年 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
1985年 五一劳动奖章
1985年 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
1982年 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以上内容来源于:[1][5][4][2][8][9]

人物影响

于敏的父亲曾是天津市的一位小职员,母亲出生于普通百姓家庭。[4]

人物评价

2021年 9月26日,由郑晓龙任总导演,以于敏(雷佳音 饰)等8位首批共和国勋章获得者故事切入的电视剧《功勋》,在北京卫视、东方卫视、浙江卫视、江苏卫视,优酷、爱奇艺、腾讯视频7个平台播出。 

轶事典故

于敏于敏于敏填补了中国原子核理论的空白。(科学家钱三强评)[10]

原子核理论是于敏自己在国内搞的,他是开创性的,是出类拔萃的人,是国际一流的科学家。(科学家彭桓武评)[10]

于敏在氢弹研制中发挥了关键作用。(科学家朱光亚评)[9]

于敏是“一个出类拔萃的人”,是“中国的氢弹之父”。(诺贝尔奖得主、核物理学家玻尔评)[4]

词条图册

国产土专家

1957年,以朝永振一郎(后获诺贝尔物理奖)为团长的日本原子核物理和场论方面的访华代表团来华访问,年轻的于敏参加了接待。于敏的才华给对方留下了深刻印象,他们回国后,发表文章称于敏为中国的“国产土专家一号”。[8]

与邓稼先的暗号

陈佳洱(右)与候仁之院士(中)于敏院士陈佳洱(右)与候仁之院士(中)于敏院士于敏发现了热核材料自持燃烧的关键,解决了氢弹原理方案的重要课题后,他当即给北京的邓稼先打了一个耐人寻味的电话。为了保密,于敏使用的是只有他们才能听懂的隐语:暗指氢弹理论研究有了突破。“我们几个人去打了一次猎……打上了一只松鼠。”邓稼先听出是好消息:“你们美美地吃了一餐野味?”“不,现在还不能把它煮熟……要留做标本。……但我们有新奇的发现,它身体结构特别,需要做进一步的解剖研究,可是……我们人手不够。”“好,我立即赶到你那里去。”

与死神三次擦肩而过

在研制氢弹的过程中,于敏曾三次与死神擦肩而过。1969年初,因奔波于北京和大西南之间,也由于沉重的精神压力和过度的劳累,他的胃病日益加重。在首次地下核试验和大型空爆热试验时,他身体虚弱,走路都很困难,上台阶要用手帮着抬腿才能慢慢地上去。热试验前,当于敏被同事们拉着到小山冈上看火球时,已是头冒冷汗,脸色苍白,气喘吁吁。于敏于敏大家见他这样,赶紧让他就地躺下,给他喂水。过了很长时间,在同事们的看护下,他才慢慢地恢复过来。由于操劳过度和心力交瘁,于敏在工作现场几至休克。

直到1971年10月,考虑到于敏的贡献和身体状况,才特许已转移到西南山区备战的妻子孙玉芹回京照顾。一天深夜,于敏感到身体很难受,就喊醒了妻子。妻子见他气喘,赶紧扶他起来。不料于敏突然休克过去,经医生抢救方转危为安。后来许多人想起来都后怕,如果那晚孙玉芹不在身边,也许他后来的一切就都不存在了。出院后,于敏顾不上身体未完全康复,又奔赴西北。由于连年都处在极度疲劳之中,1973年于敏在返回北京的列车上开始便血,回到北京后被立即送进医院检查。在急诊室输液时,于敏又一次休克在病床上。[3]

靠古诗词安眠

于敏虽然是一位大物理学家,但他最大的爱好,是中国历史、古典文学和京剧。他从小就会背不少古诗词。由于学习和工作的繁忙,多年来于敏的休息时间一天只有6个小时左右。而至少有30年了,于敏是靠古诗词的安眠来完成这6个小时的睡眠的。[11]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