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振声
姓名:潘振声
出生日期:1932年生
逝世:2009年5月14日晚
民族:蒙古族
职业:作曲家
籍贯:江苏青浦(今属上海市)人
潘振声,1932年出生,蒙古族,上海青浦人。1955年开始从事儿童音乐创作。当过小学音乐教师,少先队辅导员,编辑等。曾任音协宁夏分会主席、宁夏文联副主席、中国音协第四届常务理事。
1951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
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上海人民广播电台、宁夏人民广播电台音乐编辑,宁夏电视台导演、文联副主席,中国音协第四届常务理事、宁夏分会主席。
1960年获全国先进儿童工作者称号。
1983年获全国先进儿童少年工作者称号。作品有儿童歌曲《一分钱》、《好妈妈》、《红太阳照山河》、《两颗星星》等。
潘振声1958年9月中旬来到宁夏,那时正是宁夏回族自治区即将成立的时候。潘振声先后去过厂矿、农村采访群众,寻找灵感,仅用10几天的时间就创作出《歌唱宁夏》这首歌。
潘振声创作《一分钱》时,就是因为他曾经担任过学校的辅导员,经常有学生把捡到的钱交给他。那是1963年,全国人民都在学雷锋,这首歌也就应运而生。
有一次,潘振声在回乡探亲的路上,一个放鸭子的小朋友和他边走边聊,他开心地说,村里要办合作社了,他马上就可以上学了。于是潘振声觉得这是个好题材,反映了社会变化给孩子带来的巨大影响,他很快就创作出这首歌《小鸭子》。
刚粉碎“四人帮”时,全国人民都是欢天喜地的,大家觉得祖国的又一个春天来了,每一个人的第二春也来了,用轻快的儿歌来表现这一主题是大家都认同的。于是潘振声创作了《春天在哪里》。
20世纪60年代时,潘振声经常去盐池等地收集当地的民歌。他发现农民传唱的许多歌只有一两句,为了使这些民歌得以更好地传承和发展,他对它们进行再加工,将其完整化,为《幸福大路共产党开》、《数花》等民歌编曲。并对一些即将流失的民间音乐进行抢救式的采录。
文革期间,潘振声曾经中断过音乐创作。他利用那段时间,整理了自己创作的歌唱宁夏的百余首作品,亲手刻制蜡板,印成了一本集子,取名《宁夏的花儿塞上的歌》。宁夏川的秀美、六盘山的雄奇,黄河岸边的船工、望远桥头的少年,家乡的一切都是他歌唱的对象。
潘振声创作《一分钱》那首歌是在全国学雷锋的初期,大家争相做好事,做好事不留名成了一种社会风气。他那时候在上海一所小学校当辅导员,在他的办公桌上有一个放文具的盒子,里面总是放满了钢镚儿,那都是孩子们在路上、在校园里捡到了钱,找不到失主,交上来的。那时的交警冬天穿着皮夹克,夏天一身白制服,高大威武,是孩子们心中的偶像。学校放学时,孩子们排队回家,交警就在校外维持交通秩序,维护孩子们的安全。孩子们和交警关系非常亲密,经常是孩子们走出校门很远了,还频频回头,和交警挥手喊道“警察叔叔再见!叔叔再见!”这个场景给了潘振声很深的触动。他将这两个场景融合起来,创作了《一分钱》这首歌。曲子的首尾两句用的是上海民歌《紫竹调》中的一句,用上升的音调塑造了孩子做了好事,特别高兴地和警察叔叔道别的音乐形象。
从2000年开始,潘振声带着笔、本子和录音机去少数民族地区采访。采访完了后,发现56个民族中至少有30多个民族的孩子没有新歌唱。中国绝大多数儿童歌曲都是为汉族儿童创作的,反映的是他们的生活,而忽略了少数民族的孩子。因此潘振声决定为56个民族的孩子写歌,让每一个民族的孩子都有歌可唱。花了两年多的时间,这56首歌已经基本都完成了,潘振声计划先出一个汉语版,然后再出少数民族语言的版本。
潘振声认为,儿童歌曲是影响少年儿童成长的一门重要艺术,也是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在培养少年儿童的高尚情操、提高他们的艺术修养、促进他们健康成长方面都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一首好儿歌往往能深刻地影响一个人的一生,甚至一代人的成长。一首好的儿童歌曲应该运用的是儿童语言,不能做作,不是儿童的语言,孩子们不要唱,不是用儿童的音乐语言创作的歌曲,装的孩子腔,孩子们也不愿意学。孩子需要的是那些出自于内心喜悦的音调。
国外有些经典的儿童歌曲像《雪绒花》,它流传了一二百年,现在还在唱,这些歌曲都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如果过分强调“寓教于乐”,导致有些作品“教”多而“乐”少,缺乏童趣和童心,用成人思维代替儿童思维,孩子们胜任不了。另外,创作完一首儿童歌曲就应该让孩子们去唱、去改,去听取意见。所以孩子们需要的不是那些工整的语言,他们要的是属于自己的语言,不是儿童的语言,孩子是不会接受的。创作者应该走到孩子们中间去,多听听孩子们的心声,多创作些富有时代感、节奏感、地域性的儿歌。只有这样才能赢得孩子们的喜欢。
潘振声在宁夏工作生活了33年,他为宁夏写了100多首歌。这片朴实的土地给了他无数创作灵感,《一分钱》、《春天在哪里》、《小鸭子》这些被几代中国儿童传唱的儿歌,就是他在宁夏时创作的,还写出诸如《六盘山高黄河宽》、《我的家乡宁夏川》、《色俩目-穆斯林》、《回族儿童爱唱歌》等描写宁夏风土人情的歌曲,为吴忠回族民歌《船工号子》、海原回族信天游《上河里鸭子下河里鹅》编过曲。
1991年,出于种种原因,潘振声离开了宁夏。之后的17年,他仍用自己的音乐表达着对宁夏的深情。潘振声说:“无论是以前,还是今后,只要宁夏人邀歌,我来者不拒。一来我爱这里,写宁夏的歌我信手拈来;二来宁夏人给我的太多,这是我应该做的。”潘振声曾经为宁夏电视台的《绿窗花》谱曲,把生活在沙漠上的孩子们盼望绿色的心情准确、生动地表达了出来,获得当年全国少年儿童MTV大赛的金奖。2007年,他创作的《贺兰贺兰》、《大漠蛙声》两首歌曲,都是歌颂宁夏的华彩乐章。奥运前夕,《我爱福娃》和《你好,色俩目》成为他送给宁夏孩子的最好礼物。潘振声说,今后他还要写年轻人也喜欢的宁夏歌曲。
到2008年,潘振生已经是76岁高龄了,但他依然5点就起床了,然后就开始哆来咪、咪来哆。他退而不休,在家里搞了个工作室,有一套录音设备。从作词作曲,到制作音带、光盘可以一站式完成,是个家庭作坊。他每个月要创作十几首歌,朋友的邀约应接不暇。写的歌种类很多,有儿歌、校歌、广告歌等。
晚年的潘振声获得了无数的荣誉,但是他却一直在为儿童歌曲操心。前几年,看着现在孩子们唱歌满口“情爱”,潘振声的心里很着急:“青春期容易萌发情愫,不是不可以,但你不要拿艺术作品去催化激发他。”
退休后,潘振声有了更多的时间来进行创作,他幽默地说自己从“专夜作家”变成了“专业作家”。他花了4年的时间,为全国56个民族的孩子们都创作了属于他们自己的歌。他还花光了自己的全部积蓄添置了一套录音制作设备。新作《好日子》更是紧扣时事,专门为打工者的孩子创作。
潘振声的身体非常好,他的养生之道是“气死活该”,人不要生气,要不然气病了,气死了,都是自己的事。他的心宽,所以很健康。他现在看报纸时,都不用戴眼镜,偶尔还会打电脑游戏,他喜欢不激烈的游戏。
《春天在哪里》作者潘振声在南京去世享年77岁
2009年5月14日22时10分,国家一级作曲家、著名音乐家潘振声因脑血栓在南京逝世,享年77岁
潘振声的《我在马路边捡到一分钱》深入人心,到了进博物馆成为“文物”的地步。全国都在学雷锋的时候,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小喇叭》约潘振声写一首歌。潘振声将自己在上海小学的见闻融合起来,创作了这首歌。几年之后上海公安博物院成立,找到潘振声想要当年的那封约稿信及《我在马路边捡到一分钱》的曲谱。经中国文物局鉴定,《我在马路边捡到一分钱》的手稿、曲谱被评为“现代革命一级文物”。上海公安博物院给潘振声开价10万,潘振声却表示:“孩子把一分钱交给警察叔叔,这份手稿,我当然也要交给警察叔叔,一分钱不要!”
国家一级作曲家、著名音乐家潘振声,因患脑血栓经多方医治无效,于5月14日22时36分在南京逝世,享年77岁。追悼会将于20日上午8点在南京石子岗殡仪馆举行。他的女儿、女婿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遵照老爷子的遗愿,追悼会上将不会播放哀乐,“我在马路边捡到一分钱,把它交到警察叔叔手里边……”“春天在哪里呀,春天在哪里”等曾伴随亿万少年儿童成长的歌曲,将送老人最后一程,因为这些儿童歌曲都是出自他之手。
在潘振声的一本退休证件中,记者找到了他亲笔所书的几行字,“童年家穷皮包骨,少年岁寒当学徒,青年得志遭厄运,壮年有家不幸福,老来伏案何所求,一生无愧大丈夫,”老人借这首写于1990年、重抄于2006年的诗提前总结了自己的一生。据悉,潘振声的一位老友去世时,追悼会上循环播放着老友生前的代表曲目,当时潘振声就对家人说,“我死了就放《一分钱》和《春天在哪里》吧,”昨日家人也在忙着把潘老的5首代表作刻录成碟子,预备在告别仪式上,用孩子最纯真的歌声告慰老人在天之灵。“我们还准备把《春天在哪里》的五线谱刻在老人的墓碑上,毕竟这是他留给大家最宝贵的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