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歌顾颉刚先生在他写的《吴歌小史》中说道:"所谓吴歌,便是流传于这一带小儿女口中的民间歌曲。"这一带",大致是指 长江三角洲的吴语地区。由于历史上历代区域划分不同,早期"吴"是吴国领域的概念,甚至包括现在的 南京和 扬州等地。现在所说的"吴",是指 吴语区,包括江苏南部,浙江北部和 上海市,即是 江浙沪等地的同一个 吴语区语言文化圈,同属传统 吴文化范畴。无锡恰在它的中心地位,它是一座享誉古今中外的 历史文化名城,历史上采集吴歌,也以它为中心,在 中国文学史上占有一定地位。吴歌和历代文人编著的诗、词、歌、赋不同,是下层人民创造的俗文化,是汉族民间的口头文学创作,主要依靠在汉族民间口口相传,代代承袭,是带有浓厚民族特色和 地方色彩的汉族民间 韵文形式。
吴歌里又有“ 命啸”,“ 吴声”,“游曲”,“ 半折”,“六变”,“八解”六类音乐,其中后三类是汉代以来有的。此外还有“ 神弦曲”,这是当地的汉族祭祀乐歌。“吴声”中有一种依据旧曲而创新的编曲手法,称之为“变”。
吴地文化从考古发现来看,已有上万年的 历史。吴歌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必然是伴随着当地初民的生产劳动,祭祀习俗,和生活 娱乐活动而发生发展的。作为一种口头 文学,在没有文字之前,很难寻觅它的遗迹。如今要想找到古代吴歌的真貌,寻找它的源头,已经是一件十分困难和复杂的事。
还有一种说法,吴歌来源于“越”,或者发于“ 南音”。这是因为有一篇《越人歌》,或《越人拥楫歌》,见西汉末年 刘向著《说苑·善说篇》,记载着春秋时期 楚康王?公元前559-545?之子皙泛舟于新波之中,刘向 曾照 越国的原音记录过一首百越歌,文字无法看懂,译成 楚文,即:“今夕何夕兮搴洲中流,今日何日兮得与王子同舟。蒙羞被好兮不訾诟耻,心几顽而不绝兮得知王子。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悦君兮君不知。”从内容来看,反映的是当时臣子取悦于王子的歌。这种上层社会吟唱的歌并不少见。 吴吟的出典也是 楚国 使者 陈轸,为讨好 秦王而“为王吴吟”,他唱些什么内容没有流传。据《 世说新语》记载, 晋武帝曾问被掳的 孙皓“闻南人好作《尔汝歌》,你是否会唱﹖”孙皓即席应唱,歌词是:昔与汝为邻,今与汝为臣。上汝一杯酒,令汝寿 万春。这显然是用民歌曲调填词的 五言四句,接近民歌,但无吴语特色。
战国吴越之争的时代,吴国曾战败越国,越后来又灭了吴。吴、越两国均在江南接土邻境,“习俗同,言语通”,“ 同音共律”,因此吴愉越吟是基本相同的。楚破越后,吴、越之地大部分为楚所占,称为“ 吴楚”或“ 荆吴”。因此,这段历史时期的吴歌,很难用现存的区域划分来说明。不是有人说“ 四面楚歌”,应当是“ 四面吴歌”吗?虽然 项羽的时代已非吴楚之时,但楚歌、吴歌也一定不像我们划分得如此清楚。
据有的专家学者引证,“ 春秋战国时期的吴愉、越吟,是夏、商、西周时期南方夷蛮 音乐声歌'南音'的继承和发展。”其主要根据是说虞夏时有南方 涂山氏之女歌唱的“ 南音”,即古称的《侯人歌》。 刘勰《文心雕龙·乐府篇》列入最早的乐府歌曲,说:“涂山歌手《侯人》,始为 南音。”此说来源于《吕氏春秋·音初篇》中引述的关于 大禹的传说记载。《侯人歌》的歌者 涂山氏的故地尚不明,《野客丛书》说:“涂山有四,一会稽、二渝州、三濠州、四 当涂。”又一说在 九江,一说在 绍兴,虽同属江南,但是否属吴愉、越吟之类尚存疑。
其实,历史上文人记载的资料,仅仅是吴歌的“流”,溯流寻源,研究吴歌的流变,这些资料当然非常珍贵,但是要找寻吴歌的真正源头,要靠扎实的田野作业,从劳动人民口口相传,世代相袭的口头文学中去寻觅,经过科学论证,才会有所发现。
迄今为止,我们发现的文字记录,最早用吴语记录的山歌,是唐末 五代十国时 吴越王钱鏐唱的一首即兴的山歌。这首山歌原载于宋吴僧 文莹《湘山野录》,五四以后研究吴歌的先辈 容肇祖先生,曾于1936年北大《歌谣》周刊第二卷第七期上,发表了《一千年前的一首 吴音山歌》一文,介绍了这首最早的吴音山歌,容先生引证《学海类编》本的《湘山野录》,记下了这一条的全文,如下:
开平元年(公元907年),梁太祖即位,封钱 武肃(鏐)为吴越王。时有讽钱拒其 命者。钱笑曰:“吾岂失为一孙仲谋耶?”拜受之。改其乡 临安县为 临安衣锦军。是年省 茔垄,延故老, 旌钺鼓吹,振耀山谷。自 昔游钓之所,尽蒙以锦绣。或树石,至有封官爵者。旧贸盐肩担,亦裁锦韬之。一邻媪,九十余,携壶浆角黍迎于道。鏐下车亟拜。媪抚其背,犹以小字呼之,曰:“钱 婆留,喜汝长成。”盖初生时光怪满室,父惧,将沉于丫溪矣。此媪酷留之,遂字焉。为牛酒 大陈乡饮,别 张蜀锦为广幄,以饮乡妇。凡男女八十已上 金樽,百岁已上 玉樽。时 黄发饮玉者尚不减十余人。鏐起,执爵于席,自唱还乡歌以 娱宾。曰:“三节还乡兮挂锦衣,吴越一王驷马归。临安道上列旌旗,碧天明明兮爱日辉。父老远近来相随,家人乡眷兮会时稀。斗牛光起兮天无欺!”时父老虽 闻歌进酒,都不之晓。武肃亦觉其欢意不甚浃洽。再酌酒,高揭吴喉,唱山歌以 见意。词曰:你辈见侬底欢喜,别是一般滋味子。永在 我侬心子里!歌阕,合声赓赞,叫笑振席, 欢感闾里。今山民尚有能歌者。
这段笔记非常生动地描绘了一千多年前,吴越王钱鏐衣锦还乡到临安(今杭州)的情景,他仿照汉高祖刘邦的《 大风歌》,高兴地唱起来,但乡亲们都听不懂,不能尽兴,于是他“高揭歌喉,唱山歌以 见意”,山歌虽然只有三句歌词,但却是 乡音土语,立即引起共鸣,“叫笑振席, 欢感闾里”。从这三句歌词来看,确实是全部用吴语记录下来的山歌,加上注释更加确切地反映出吴音的特点,使人感到非常亲切。它比六朝吴声歌曲记录的吴歌,更加朴实、通俗,乡土气息特别浓厚。研究吴歌的学者们,把它作为用吴语演唱并完全用吴语记录下来的第一首吴歌。在顾颉刚先生七十年前写的《吴歌小史》中,引用了它, 关德栋先生在为冯梦龙的《山歌》作序时,也说它是“吴中山歌最初的记载”(见 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 明清民歌时调集》上)。原记述者的最后一句话:“今山民尚有能歌者”,说明北宋时还有人能唱这首歌,关德栋先生进一步引证南宋人 袁耿《枫窗小牍》也叙及此事,其后并说:'至今狂童游女,借为奔期问答之歌。'”可见此歌流传久远。并进一步明确吴歌主要即是“山歌”,这就和冯梦龙时代收集的山歌,和现代流传于广大农村的山歌,一脉相承。
历史对 民间文学是这样的不公平,生长在田野里的民歌,靠口口相传,代代相袭,文字记载却寥寥无几。经过文人笔录记载下来的民歌,又常常是被改造过了,其中不乏人民性很强的作品,但已非民间口头文学的本来面目。
吴歌历史源远流长。传说 殷商末年, 周太王之子 泰伯从 黄土高原来到 江南水乡, 建了勾吴国并"以歌为教",从那时算起,吴歌已有3200多年历史。《 楚辞·招魂》即有“ 吴蔡讴,奏大吕些”的记载。宋代 郭茂倩编《 乐府诗集》时将吴歌编入《清商曲辞》的《吴声曲》。明代 冯梦龙采录宋元到明中 叶流传在民间的大量吴歌,辑录成《 山歌》、《 挂枝儿》。清代是长篇叙事吴歌的成熟繁荣时期,经书商刊刻、文人传抄和民间艺人的口传,保存了大量长篇叙事吴歌。
"五四"运动前后, 北京大学发起了歌谣运动,《晨报副镌》于1920年起连载吴歌,其后陆续编辑出版了《吴歌甲集》(顾颉刚)、《吴歌乙集》( 王翼之)、《吴歌丙集》(王君纲)、《吴歌小史》(顾颉刚)等。20世纪80年代以来,又辑成《吴歌丁集》(顾颉刚辑、 王煦华整理)、《吴歌戊集》(王煦华辑)、《吴歌己集》(林宗礼、钱佐元辑),大量吴歌得到搜集、整理和研究。特别是长篇叙事吴歌的发现、挖掘和" 中国民间文学三套集成"歌谣卷的编纂出版,使大量的吴歌得到了抢救性的搜集和保存。
进入21世纪,有关部门又编辑出版了《白茆山歌集》、《芦墟山歌集》、《吴歌遗产集粹》和《吴歌论坛》等几百万字的吴歌口述和研究资料。中国传统民间文化是世界文化宝库中的一部分,吴歌如今也逐渐引起西方学者的重视。作为吴歌的3个里程碑,安·比雷尔的《汉代民歌》和《 玉台新咏》把南朝的吴声歌曲译成了英语,科奈莉亚·托普曼翻译出版的 冯梦龙的《 山歌》把明代的吴歌译成了德语, 荷兰学者施聂姐出版的《中国民歌和民歌手--江苏南部的山歌》则研究和翻译了部分现代吴歌。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国传统民歌保存情况考察团"曾于1994年到苏州、常熟考察吴歌的保存情况。这说明了中国传统民间文化是世界文化宝库中的一部分。
在长期 封建社会小农经济的生活条件下,农村交通闭塞,农民生活贫困, 文化生活非常贫乏,那时唱山歌就是他们唯一的自娱形式,除了劳动场所外,夏天乘风凉,冬天围炉取暖,以及农闲时逛庙会,都唱山歌以自娱,这不但可以自由地抒发胸臆,而且可以施展人们的创作才能,表现人们的聪明智慧,丰富人们的劳动生活知识。当然,对于青年男女来说,唱山歌会给他们带来爱情的欢愉,或者成为婚姻的媒介。所以山歌成为农民生活中 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和娱乐工具。有的歌乡山歌代代相传,培养出许多优秀的歌手。有的歌手常在赛歌会上通过对歌、赛歌,大显身手, 远近闻名。有的歌手从小即在自己的亲属身边学唱山歌,有超群的智慧和惊人的记忆力。过去家庭传承是山歌传承的主要方式。这样便形成了农民自己的未经雕琢的自然形态的文化。它和其他文艺形式的最大区别,就在于它的口头性、变异性、传承性和自娱性和职业艺人有明显的区别。这种文化现象和民俗 事象,被称为"天籁之声",生动地记录了江南农民和下层人民的生活史,是十分珍贵的历史资料,也是十分宝贵的民间文化遗产。
吴歌吴歌以汉族民间口头演唱方式表演,口语化的演唱是其艺术表现的基本方式。吴歌是 徒歌,在没有任何乐器伴奏的情况下吟唱。其类型大致有引歌(俗称"歌头",长篇叙事歌称"闹头")、劳动歌、情歌、生活风俗仪式歌、儿歌和长篇叙事歌等几种。 刘半农为顾颉刚的《吴歌甲集》作序说:吴歌的意趣不外乎"语言、风土、艺术三项",而"这三件事,干脆说来,就是民族的灵魂"。
江南水乡吴文化地区孕育的吴歌,有其鲜明的特色,自古以来,通常是用委婉清丽、 温柔敦厚、含蓄缠绵、隐喻曲折来概括它的特点。区别于北方民歌的热烈奔放、率直坦荡、豪情粗犷、高亢雄壮。吴歌具有浓厚的水文化特点,和耸立的高山,宽阔的草原不同,它如涓涓流水一般,清新亮丽,一波三折,柔韧而含情脉脉,和 吴侬软语有相同的格调,有其独特的汉族民俗艺术魅力。
虽然吴歌在现实生活中,离寻常百姓的生活越来越远,但相城阳澄渔歌与常熟 白茆山歌、 吴江芦墟山歌、 张家港河阳山歌一起同为吴歌“四大嫡系”。
吴歌常熟市 白茆镇是“山歌之乡”。历史流传下来的有长工歌、荒年歌、莳 秧歌、耘稻歌、摇船歌、风物歌、节令歌、仪式歌、古人歌和私情歌等等,内容十分丰富。白茆山歌形式多样,有三句头、四句头、短歌和几十句、几百句的叙事长歌。 虚词特别是语助词变化多样,乡土气息浓郁,表现手法重 现实主义,重 白描。
从上世纪50年代到90年代,白茆山歌的优秀作者和歌手六上 北京,二进 中南海,甚至中央 领导人也观看了他们的演唱。白茆山歌的搜集、整理、创作、演唱,受到了国内外专家的支持和重视。
又称吴江山歌,俗称“响山歌”、“呜咳嗨嗨山歌。”流传于 吴江市及邻 近的 青浦、 嘉善等地,以芦墟为最盛。一般以四句组成一个基本唱段,起句唱腔高亢明亮,尾字前必加唱“呜咳嗨嗨”衬词。但长歌也有破格的情况。当代著名歌手陆阿妹(已故)、 赵永明等人,他们奉献的长篇叙事吴歌《五姑娘》篇幅为2000 余行,打破了“汉族无长歌”的结论。
建国前,芦墟山歌多为长工传唱,在莳秧、耘稻、罱泥、收割等劳作中自唱、对唱或一唱众和,借以抵御疲惫,抒发愁苦。建国后,芦墟山歌从田野登上文艺舞台,多次参加苏州地区和本地群众文艺会演并获奖,尤其是长篇吴歌首先在芦墟被发现后,引起国内外专家的重视并加以研究。
流传于 太仓、 昆山、 常熟等毗邻一带,尤以太仓双凤一带为盛,是吴歌的重要 组成部分。相传在 东晋时就已流传。双凤民歌中的大山歌很有特色,它由“头歌”、“邀歌”两部分组成。头歌的歌词内容,有传统的山歌,也可即兴编唱,对歌时用来对答;“邀歌”由数名女歌手合唱,全部唱衬词或依头歌唱。农村每年耕耥稻结束后,歌手相聚,隔河对唱或隔场对歌,有时长达数天之多。
1963年,当时的双凤公社曾举办了一次水上新民歌对歌晚会,来自太仓、昆山、常熟三县交界地的观众、听众达数千人,随着时间推移,唱者已极少。
在以 阳澄湖为中心的区域, 渔民们历来都有唱山歌的习俗,因为适合渔民 们在围养、捕捉时唱,所以通常又被称为“ 渔歌”。渔歌多流传于汉族民间、特别是渔民间以表达渔业劳动、民间习俗、男女情爱等为主要内容,富有生活气息,多靠口口相传、代代相袭。
在人们想象中, 吴语地区的文化影响都是 吴侬软语、似水柔情,但是渔歌的特色却是高亢嘹亮、婉转激越,大概是渔民们捕捞时要在湖中,有时还有风浪,非高声就听不见,非高亢不能表达情感吧。不过,虽然渔歌具有较高的艺术水准,给人以鼓劲、向上的感觉,只是由于大众文化品位的多样化,会唱渔歌的人越来越少了。
吴歌为保存和传承传统吴文化中的精华, 苏州阳澄湖生态休闲旅游度假区至今已搜集整理流传在阳澄湖地区的渔歌多首,而这些渔歌则都是阳澄湖地区很多渔民的最爱,例如 莲花岛上的28岁居民陆红林,在搜集整理渔歌的同时,还自编自唱,成为渔歌的传承人。阳澄湖渔歌代表作《 十二生肖》,正在度假区广为传唱,还请来了著名音乐制作人精心辅导。
主要分布区域为浙江地区,代表有 湖州织歌、 湖州山歌。
吴歌吴歌生动地记录了 江南农民和下层人民的生活史,是十分珍贵的历史资料,也是十分宝贵的汉族民俗文化遗产。它不仅是吴语地区至今仍然存活在汉族民间的口头文学形式,具有一定的认识价值(社会、历史、风土、世界观等)和审美价值(艺术),而且也是研究方言的珍贵资料。虽然现代生活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现代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和过去不同了,山歌快要变成历史的"活化石",但作为一种 口头文学,它的艺术研究价值和人文研究价值越来越高,它是艺术创作上可资借鉴的丰富源泉。一切文艺的继承发展和创新,都离不开它的源泉,如果一旦忽视了艺术的源泉,文艺创作就会枯竭、苍白,缺乏生气以至没有生命力。
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吴歌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 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申报城市为 江苏省苏州市。2007年6月5日,经国家文化部确定,江苏省苏州市的 陆瑞英和 杨文英为该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并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26名代表性传承人名单。